孙老不老,余热依旧。说的是孙老为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建设,为新中国铁路运输事业,宣传弘扬西南铁路创业史,激励一代代成铁人砥砺前行,默默奉献的一生。虽已直奔93,依旧像泰山顶上一棵松,长生不老,继续为关心关爱下一代,用“公而忘私 奋斗不止”的老一辈奉献精神,引领成铁青年立足岗位成长成才,默默奉献暮年余热。深冬里的重庆南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关工委重庆分会召开2024年工作总结表彰会,将集团公司关工委下发川渝黔三个分会的1000本孙老创作,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讲述修筑成渝铁路的18个精彩故事的散文集《回望第一路》,发到分会常务班子、24个站段关工委青工骨干、8个“两代人”活动站管理员手中,作为关工委主题读书活动“读一本好书”的内容之一。
孙老,名曰孙贻荪,1932年10月2日那天清晨,孙老降生在江苏泰州知识分子家庭。1米71,1949年11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1950年6月15日奉命修筑成渝铁路,任军工第一总队参谋。部队归建后调任西南铁路工程总队参谋,带领筑路民工继续修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后,奔赴朝鲜战场任铁道兵战地记者。1954年9月回国,转业铁路部门,先后在中铁二局、中铁八局、成都铁路局自贡工务段工作。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2021年荣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国铁集团授予“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2024年被国铁集团评为“全路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虽已满头银发,仍在内江工务段关工委“五老”战线发挥余热。
孙老年轻时,参与修筑成渝铁路,成渝铁路修通后,奔赴抗美援朝,作为战地记者,在朝鲜战场上采访创作的《陪同祖国亲人》《送给毛主席的礼物》2篇重磅通讯,分别被《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发表,孙老因此荣立三等战功。抗美援朝回国,参与修筑宝成铁路,创作出版了诗集《尖兵》,纪实文学集《宝成路上》。孙老中年时期,无论修筑川黔铁路,还是在自贡工务段教育室、文明办工作,还是奔赴一条条高铁新线采风,依然笔耕不辍,写出一篇篇落地有声,赞美群山峡谷,讴歌钢铁洪流、赞美铁道卫士,活灵活现的优美散文,先后撰写出版了《风雨人生路》《独坐黄昏》《回望岁月》《生命的年轮》《别样人生》等系列散文集和《银色飞翔》《掠过天府》《郫彭有约》《摩洛哥的高铁》4部报告文学集,360万字的12部文学专著。

我对孙老的崇拜,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通讯员,在《西南铁道报》副刊版,经常看到大名鼎鼎,署名“江南雨”发表的许多诗歌、散文等优美作品相识,到1987~1989年在四川自贡工会干部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期间,经常路过自贡工务段,去文明办看望文学启蒙恩师,向孙老学习散文、诗歌写作技巧,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散文《绿色铃声》,第二篇代表作散文《宜宾人在河口》,还是在孙老指导下,分别在《自贡日报》《宜宾日报》副刊版发表的。中专毕业,我从綦江工务段调重庆铁路分局文明办工作,工作上直接与孙老对口,也见证了孙老为内宜、宜珙沿线30多个小站工区“文明班组”建设作出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风云变幻中走来的孙老正值壮年时期,自贡市恢复文联成立作家协会,孙老当选自贡市作协主席,同时担任铁道部文联文学评委,经铁路局文联领导建议,孙老从教育室调文明办任职,并没以“文联作协”事务多为借口,让文明建设停止不前,而是主动出击,选择职工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内宜线三多寨区间工区试点,发动职工开展义务劳动平整蓝球场、开荒种菜、改善生活,以“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文明庭院”为创建内容的文明班组一体化建设,不仅职工踊跃参加,就连煮饭的家属也投入到创建活动中去,三多寨工区成为出席分局的先进班组。并以三多寨工区为样板,孙老一个工区一个工区实地调研,因地制宜,把内宜、宜珙沿线30多个工区(班组),全面建成分局“文明班组”,全局“文明班组建设现场会”在自贡工务段召开。
孙老的暮年,并没有闲着,更是把毕生的文学功力化着满腔热血,继续倾洒在西南铁路关心下一代事业上,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写出一章章铁道兵筑路大军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捍卫筑路秩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天斗地建高铁,高铁路网换新天的红色故事,激励青工砥砺前行。先后受邀涪陵、内江、重庆工务段讲座新闻文学写作课,带出一批批写作高手;受邀重庆轻轨4号线关工委,向轻轨青工讲红色故事的新闻,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被中宣部授予“基层理论宣传先进个人”称号;受中铁二局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王寒冰邀请,穿上当年修筑成渝铁路的军装,重走成渝路,向随行5名新入职大学生现身说法,讲述修筑成渝铁路的艰苦筑路史,开展工地红色教育;受20多家路内外单位关工委邀请,向青工宣讲红色故事30余场,传承红色基因;受邀担任央视摄制组顾问,协助拍摄剧情中的“开路先锋连”连长罗向前以孙老为原型,带领军工筑路大军修筑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的30集电视连续剧《一路向前》收镜,已在央视8频道上演;为筹建“成渝铁路博物馆”,孙老无尝捐赠当年筑路工地使用的挎包,工地随身携带的换算尺,重庆造“长江牌”大号铱金笔,记录诗歌留存的《日记本》,志愿军军服等珍贵实物。点点滴滴总关情,不用扬鞭自奋蹄。孙老把暮年余生倾注着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代,在直奔93岁的暮年里,持续奋笔疾书,近一年时间,完成了又一代表作,16万字的青工读本散文集《回望第一路》。孙老作为筑路大军的一员,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还原了那段远去的岁月。那是以孙老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前辈,在新中国艰苦卓绝的筑路条件下,他们是无私奉献的淳朴百姓,他们是不怕牺牲的筑路军人,他们是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共同创造了新中国筑路历史的奇迹。这是一份献给铁路、献给新时代的沉甸甸的礼物。
在元旦来临之际,祝孙老及全国铁路老前辈身体健康!元旦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