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成因
初 探
作者:半闲人
而今眼目下的中国农村教育,可用“惨淡经营”来形容!因此,我十分痛恨“教育集团”这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揭示了把教育产业化,把育人商品化,把读书功利化的因缘症结;这四个字,将中国的学校和教师嬗变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挣钱工具;这四个字,造成了本该属于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大量的优等生源流向城市。城市的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扩建扩招,形成所谓的“教育集团”和教育优势。于是,乡村学校(包括乡镇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及少数职业学校)不断空心化,逐渐萎缩乃至消亡。大量的校舍校产闲置、荒废;尚存的学校大多超编超员,机构庸肿,管理松散,人浮于事;有的村点校,甚至乡镇中小学面临解体的困扰,人心惶惶,何谈安居乐业,更惶论潜心教书育人了。
教育集团的垄断性优势,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异与裂痕越来越大。它是教育与受教育不平等的根源!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悲哀,也是中国农民悲哀的源泉!
四十年前,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改革初期,农村走在前头。那时,中国受前苏联影响很大,中国的教育亦然。那时候农村的教育条件虽然落后,与城市的差别和差距不大,因此矛盾也相对较小。再加农民或农民子弟极少进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三十年前的九十年代,城市改革大刀阔斧,企业重组,工人下岗,下海经商办厂浪潮澎湃,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到大城市摆摊设点,卖菜、卖水果、扛棒棒卖力气,开面馆当老板,进工厂打镙丝……个体户层出不穷。搞发了的,将妻携子定居城市,成为农村人眼中的体面人,城市人口里的“土包子”(或者土豪)。那时,中国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农村教师为了抓教学质量为学生免费补课,而城头教师为了抓收入,办起了补习班。不论城乡的学校都分尖子班与平行班,进尖子班不仅靠学习成绩好,还得靠找关系开后门。城市学校中的优质名校公然招议价生(差分送钱),复读生……都与钱沾上了边,挂上了钩!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和“RMB”发生了关系。如此下来,教育的状况是:农村的学校多半搞不赢城市,小城市又斗不过大城市;中国显然比不上美欧日,就连新加坡、x湾、香港的学校也让内地的学子眼红,而纷纷趋之若鹜。
二十年前,也就是本世纪初叶。中国的经济与美欧日,日益密切。中国的文化教育也随之受到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当然,这种关联与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渗透,如温水煮青蛙似的温情脉脉又润物无声。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大力倡领与发展,大学的扩招扩建与城市房地产的兴旺发达,相辅相成(即互相扶持,彼此成就)。海量的学区房、安置房及其配套设施,如车站、医院、超市等等,都在学校周边纷纷拔地而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将农村户口转化为城镇户口,抛弃农村进城购房、就读,成为新的“负二贷”——房贷、车贷的奴隶。城市扩大了,似乎发达兴旺起来了。但广大的农村却日益凋蔽,缺乏生机。显而易见,大量朝气勃勃的青壮年和活泼可爱的青少年到城市去了,谁来建设美好的乡村呢?于是,农村的教育现状出现了笔者开篇描述的局面。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反复摧残,再加上欧美日的贸易战、金融战和科技战,霜刀雪剑严相苦逼,房地产接二连三爆雷,沿海工厂相继倒闭停产,建筑工、纺织工、制衣制鞋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职高生,失去了工作;随着网络平台进军商业,平台直销、直播带货等各式各样的销售消费模式铺天盖|i′一而来,占领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实体经济遭遇百年未有之大震荡,实体店,个体户,小企业……犹如被一场摧枯拉朽的飓风狂卷,关闭、歇业、停工、停产,或者转行,或者被重组并吞。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社会戻气日益加重。九零后、零零后,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青年,受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生育观的影响,一部分人持不婚、不孕、不养育的新新人类新思潮新行为,再加上不堪忍受就读、就业、医疗、购房、买车、结婚高额彩礼……一系列的生存生活成本的圧力,他们选择躺平,甚至摆烂过日子。这一群体,虽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他们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仅就中国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观之,人口已出现负增长。据相关社会学家和教育专家研究剖析,当前处于老龄化的中国社会亟待新生儿补充社会新鲜血液,以调整人口结构之失衡。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学校教育,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初中七年级,每学年秋开学季的招生工作难以维系,已经到了断崖式发展的危急关头。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小学三十五六年的一线教师,眼睁睁看着如上现状,心如火焚,身如热锅之蚁,而无一长策。故不避讥嘲,以鄙陋之智短浅之见撰此拙文,以达有识之士上闻。或可借“振兴乡村”的东风,以解农村教育的燃眉之急,犹未可知矣。
2024.12.24
写于重庆.长寿.云集
合作单位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