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元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这是清代诗人蒋士铨的一首诗《岁暮到家》,全诗充满暖暖的爱意,一个慈爱的母亲,她的整颗心都是被爱占据的。世间让她最为高兴和开心的事,莫过于闯荡世界的孩子从远方及时归来。她正在为他缝制御寒的棉衣,那一点点针脚密密麻麻,生怕缝隙大了寒风会钻进去。他寄回的家书字迹和墨迹还如新的一样。母亲见儿子仿佛瘦了心疼不已,前瞅瞅后看看,一遍一遍地询问外边有多苦有多累?以至于她的爱子不忍心诉说漂泊的艰辛,免得让母亲增添更多白发。这首诗,把母亲爱子和儿子理解母亲的亲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动。
人世间,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天性,不用回报,无需偿还。甚至父母年迈后,最大的心酸是他们感到不能再为儿女付出。最怕的,就是老了成为孩子的负担。父母爱儿女,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至自己生命结束。父母与儿女骨肉相连,是今生今世最大的缘分。这世上,身为父亲,甘做你一生的靠山;身为母亲,宁愿为你倾其所有。父母给孩子再多,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孩子给父母很少,却说是孝心一片。父母,是我们的光,照着我们来时的路,也照着我们的未来。今生的血浓于水,不知前世修了多深的缘分,才能成为父母与子女的结缘。
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于天。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是平民,还是高官,都应善待父母。《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生养,抚慰养育,拉扯庇护孩子,恩德大如天。但这世间只要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理解父母的心,父母对一生所有的付出,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都会认为这一生的辛劳没有白费。这是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态度。但儿女长大了,成人了,对父母的态度却不尽然。大多数子女孝顺父母,但也确有一些逆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冷漠、无理甚至蛮横。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看他对父母的态度便知道,一个连父母都容不下的人,也经不起人性的考验。一个连父母都不去善待和感恩的人,这个世界谁又会把你珍惜和信任?
在父母面前,能否和颜悦色,是看一个人是否尊重父母最基本的准则。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满足父母物质生活所需的一切就是孝顺父母了。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其实,一个人的孝行在于尊亲念恩的点点滴滴,始终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那是一种最好的孝敬。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把生气的脸摆给亲人看,比打骂还难受。”我们常常都会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包容,在他们面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常常对父母抱怨、流露出不耐烦甚至不愿和父母多说一句话。父母以广大而无限的慈,却换不来子女那点微薄笑容,怎能不使父母伤心。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在你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写下这句话,我是泪目了。曾几何时,我们的父母变得很听我们的话了,就如同我们儿时听他们的话一般。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老去,无力再保护我们,害怕失去我们对他们的亲近,害怕柔情的疏远,从而转身依赖我们。更害怕孤独,开始担心亲情的渐离和冷漠,于是生怕自己在儿女面前哪些做得不对,会让本来压力就大的儿女不高兴。于是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对儿女说话的语气,从开始的命令,到现在的商量,或者征求,更或有些讨好。人都是有尊严的,女子赡养父母,特别是供养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长辈时,一定要毕恭毕敬,要让父母体面接受你的供养。如果你显得轻蔑或不耐烦,这种孝心仅仅是你一种“偿还”的心理,而不是感恩。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对父母来说,什么是幸福?就是自己老了,甚至耳朵听不见了,却有自己的孩子在身边,一句又一句和自己大声说着话。苍天有眼,善恶有知。一个对父母横眉冷目的人,生活也一定会对他张牙舞爪。因为,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你一生的命运,不孝父母者一生哀怨。
能否接受包容父母的不完美,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孝心的重要标尺。孝分为理孝、事孝、心孝。理孝就是要尊重理解老人;事孝,就是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提供物质方面的需要;心孝,就是要包容原谅父母的过错,这是大孝。在父母面前,能否接纳他们的不完美,这是看一个人是否孝顺的最基本标尺。生活中,有的人面对父母微小的不良习惯,他们不仅毫无包容之心,还会指责父母,要求父母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做。有的人总是仗着父母的慈爱和忍让,对他们百般挑剔,肆无忌惮。有的人甚至以自己的见多识广为荣,打心底里鄙视父母。这些,父母看在眼里,会想到深处,令他们寒心。身为儿女,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若是我老了,也是这样,怎能忍心?我们应扪心自问,良心何在?尽管父母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尽管父母已经老得像张旧报纸,早已被时代淘汰,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有父母在,不管我们飞得多高多远,却能安全地有家可归。叫声爸妈,有人回应,是这辈子最让人心安的时刻。原谅父母的错,解脱自己的心,怀着感恩的心,看待父母,看待父母的不完美,看待整个世界,才能没有亏欠父母的遗憾,才能把人生的船撑得一帆风顺。现实中,有的人一提到父母,不是由衷地感到温暖、感恩,而是把自己的挫折、失败、仕途不畅等等抱怨到父母身上。他们抱怨父母没学识,抱怨父母没资源,抱怨父母没地位,抱怨父母没权力,抱怨父母没尽力……其实,普天之下,又有多少父母是位高权重、大富大贵?大多是耕田种地或挣钱养家糊口的平民百姓,能把子女培养成人,父母已拼尽全力。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我们要慢慢懂得平凡才是人生常态,我们的父母或许没多大能耐,却是人世间最爱我们的人。他们对儿女的爱,没有对错,只有深浅。一个有教养的人,不是抱怨父母的无能,而是学会善待父母,尊重父母,至爱父母。没有父母爱的付出,爱的助力,我们怎能步履人生之路。父母的一生,为了儿女苦过累过,一生劳累,为儿女不辞劳苦,无怨无悔。苦日子过完了,儿女长大了,父母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父母却走不动了。作为儿女,这时尤其要宽容他们,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善待今天的他们,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今天你善待他们的举动,就是明天儿女善待你的修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本就是永世难以回报的恩情,善待父母更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素养。
让父母儿孙满堂享天伦之乐,也是看一个人是否有孝心的重要表现。对父母来说,最最令他们开心的,最能让他们得到慰藉的就是子孙绕膝的快乐。给父母吃穿是孝身,让父母顺心是孝心,心存父母的志,实现父母的愿望,使父母平生快乐,老人临终能安详含笑而去,这是孝性,是尽孝。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历的事情。让父母儿孙满堂,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对父母的尽孝。所谓天伦之乐,就是让父母能有儿孙绕膝的内心幸福和快乐,以至人生的满足。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单身族和一批又一批的丁克夫妇,不想养育后代。这样的想法和父母这一辈人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分歧,往往让父母失望、痛心,甚至终老都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最深厚、最纯洁的。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再丑再穷,也受人待见,因为这样的人,人品一定端正,心地一定善良。一个人在孝敬父母之时,自己的儿女也看在眼里,父母以身作则孝敬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榜样,古人云:“待你父母十二两,儿孙还你一整斤”(古代的秤具有16两计量为一斤的换算法),最终回馈到家庭里,进而使家庭走向兴旺。孟子说:“唯孝顺父母,可解忧。”人,孝了,路就顺了。孝顺父母,一生幸福圆满。老舍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父母是我们来时的路,是我们的根,是世间一切美好的引领者。父母尚在的人,终究是年轻的。他们始终被父母牵挂着,在庇护下拥有高飞的底气。“上有老”,不是负担,而是幸福的代名词。孝敬父母是天道,是人性,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天职。愿天下儿女都能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对待父母多些包容与体谅,多些理解与关爱,多些贴心与温暖,就像小时候他们对待我们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