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炉火记忆
【主持人】魏风仙
【时间】2024年12月27日
【上刊诗人】听韵、李树长青、汗牛、马文斐、逍遥舟子、阎晓文、张建刚、李良英、吴会茹、古月、梁民亮、唐朝小雨、邢剑君、李英发、董剑鹏、辞镜、乔安娜、张建华、刘海平、李吉伟、香雪兰、石玉萱、杜海欣、马连山、彭珍海、陈瑞和、高云剑、蓝色皎月、刘海平(高山)、芳华正韶、张变芳、枯藤小草、北辰、引力秋、赵章柱、周雪平、兰庆宣、小陈、钟永星、陈烨、新义、郝芳、杨国堂、薛茫茫、张洪艳、魏风仙
炉火记忆
文/听韵
父亲学会了盘火炉
好手艺能传三里五乡
从立冬开始
受人请托,至少得走出去两个半月
盘好的火炉
诉说着万家灯火温暖的故事
雪花开了,雪花落了
一场又一场西风狂飙,却无可奈何
那时候的冬天
温暖很大方,很阔绰
家家户户土坯房里都是热气腾腾
从来没有人为取暖问题打过投拆电话
炉火记忆
文/李树长青
劈南山柴,取梅花雪
以火的意念达到翻江倒海
煮一壶农家的幸福日子
来自泥土祖传的老物件
用它父亲烤过大烟叶
母亲熬过小米红枣绿豆粥
窗外飞雪引人想起以往
一段军民鱼水的章节
化作情深意长经典的舞蹈
围炉围住太阳月亮星星
围住四季如春的家
火种悄悄在心中形成暖流
炉火记忆
文/汗牛
难忘记,炉灶大铁锅
舍不得,火炕热被窝
儿时寒冬,永运的记忆
乡愁悠悠,最美的歌
掏出灶膛里的火炭热灰
装进油泥发亮的火盆里
埋着几块红薯山药蛋
等待娃娃们的欢声笑语
山柴满炉灶,红红火火
映亮老母亲的满头白发
大铁锅沸腾着明天的希望
火炕边娃娃们笑脸如花
炉火记忆
文/马文斐
寒夜霜风拍打着窗棂
世界被雪色掩埋
家人瑟缩在屋子一角
寒冷如潮水淹没四周
你携碳而来
传递着温暖
像破晓穿透暗夜
让希望重回心头
那些珍贵的瞬间
点亮黯淡的双眸
助家人跨越寒冷
托举着追逐星斗
送炭人的身影已远走
感恩的心却长留
滚烫的岁月温暖了余生
熄不灭的是炉火的温柔
炉火记忆
文/逍遥舟子
你在哪里呀?
我在鞋钵儿里。
你是哪里家?
烧火冒烟村儿。
每当饥饿地回到家总是喊娘,
娘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娘总是在锅灶前烧着炉火。
娘忙着做饭切菜,
兄弟姐妹就帮着添柴。
咳咳儿,咳嗽;
呼呼呼,冒烟。
难忘的岁月,
就在那火光和泪光里绵延。
如今环顾蜗居,
电磁炉、微波炉、压力锅、
电饼铛、豆浆机、烤箱……
一个个现代神器,
唯独看不到炉火的影像。
燃烧炉火,隐藏炉火,
这难道就是人类的文明?
总有一天,
后人考究我们的家什儿,
就像我们看着商周遗址里
琳琅满目的青铜器。
人为什么喜欢火,
一个会烫人还会失火的风险,
因为人类乃至万物都是太阳的儿女。
晚上没有光明,
冬天没有温暖,
于是灵长的人们仿着星空,
从自然界找到了火。
当炉火诞生,
温暖常在,
光明常在;
猛兽远离,
瘟疫远离,
喷香让人生充满渴望。
如今的炉火变成了电、变成了气,
变成了磁,变成了光,
变成了核子,变成了量子,
但丝毫没有远离,
都在我们的文明中催发生机。
炉火记忆
文/阎晓文
红热在岁月的旮旯里
常从回忆里搬出来
点燃被它烘暖的日子
冬天的晚上,我们兄妹四个
都挤在炉火旁
添柴、装煤烤着寒冷的童年
也会在烧红的炉火傍烤上红薯、瓜子
也烤着瓜菜代的光景
红薯、瓜子的香气在弥漫
几个小嘴在沙沙作响,咀嚼小院的安宁
父亲吸着旱烟,母亲纳着鞋底,或缝缝补补
父亲偶尔咳嗽一声,小屋就静一阵
还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常来坐坐
唠唠一年的收入和娶妻生子的事情
暖融融的小屋,暖融融的亲情
荆木疙瘩、枣木柈子,烧红了家的温馨
当我离开老屋,那台炉火像一颗火星
在我记忆深处,温暖着我大半辈子
炉火记忆
文/张建刚
老家的院落越来越成为一个古董店
那只火炉越来越成为一件老古董
我接替父母越来越成为这个古董店
抚今思昔的新少主
那曾经被烤暖的苦难日子和岁月
都已成为锈迹斑斑的往事
唯一清晰的就是烤红薯的那个冬天
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饥饿的开始
炉火记忆
文/李良英
土坯房,土坯炕,连炕炉
冬日,父亲母亲
把温暖点燃,炉火
便在夜的寂静中闪烁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里轻歌
我们围坐在炉火旁
吃着烧豆子,烙饼子
烤红薯,熏年糕……
那情,那景,那笑
如今,只能在记忆里寻找
炉火般炽热的
不仅仅是
那烟,那火,那人
还有噼啪作响的童年岁月
和无数次梦里的欢乐
岁月流转,情愫难断
不灭的记忆,不灭的炉火
至今,仍温暖着我心田
炉火记忆
文/吴会茹
冬日天寒炉火红,胭脂敷面韵无穷。
柴薪作响欢声在,杯盏叮咚笑语融。
把酒同吟诗意纵,烹茶共话岁华匆。
光阴履疾情依旧,暖忆如潮入梦中。
炉火记忆
文/古月
有最温馨记忆的只有炉火,那是一个从完整到破碎的
过程,最初竟然让我惊奇不已,在旁边莫名
叹息,仿佛被它燃烧的,不是我的身体,而是灵魂。
这么多年了,我依然爱你。在冬日寂静的夜晚,我们彼此
相伴,让我在你的温暖里,进入睡眠。你通体
透明的回望着自己的来路,慢慢地拥有了每一个黎明。
世上美好的东西,都有有效期限。因此,我尝试着用
呆笨的方式爱你。先是,炉火的部分开始变暗,
然后迅速变青。在我缓慢的爱中,你飞快的度过了一生。
后来,我发现让一种东西成为灰烬的,炉火就是这个世界
许多解释不清的缘由。我们片刻的伫立和凝望,
就是一种怀念、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没有对错的定论。
炉火记忆
文/梁民亮
在岁月的角落里,
有一团炉火静静燃烧。
那是往昔的温热,
在时光深处闪耀。
橘红的火焰舔着锅底,
木柴噼啪诉说古老的故事。
家人围坐的夜晚,
脸庞映得通红,幸福满溢。
火苗跳动着儿时的欢乐,
火星飞溅起梦想的碎屑。
在寒冷的冬夜,
炉火是希望的灯塔,永不熄灭。
如今那炉火已成为记忆,
却仍在心中熊熊燃起。
每一个思念的时刻,
都能感受到它的暖意。
炉火记忆
文/唐朝小雨
炉火在夜深时和我们一起入睡
雪花在窗外飘着,但没有鼾声
母亲总是在我们起床前叫醒炉火
锅里的水很快便喧闹起来
最是除夕之夜,炉火红着脸
和全家人一起熬年,喝酒
几十年过去了,再没有
比炉火更热心肠更与穷人相爱的了
炉火记忆
文/邢剑君
那锅少年米粥
依然滚烫,被母亲
用柴禾熬出甜味
我站在七岁的炉灶边
把方言讲给火苗
听懂的炉火好旺啊
一直暖过之后我五十多年心房
那年的雪也好白
纯净的没有一点杂质
就像我居住的村庄
人们心里只储存善良
屋檐下,一把把话题好红火
烘干心头孤独的潮湿
雪花落着,落着
落到我的发鬓位置,恰到好处
而那炉火毫不在意
似乎没有察觉日将黄昏
炉火记忆
文/李英发
跳动的火苗
把我稚嫩的笑声烤暖
红薯的香气
让童年的梦不再寡淡
母亲把叮咛添进炉膛
兴奋的火苗更旺了
我拍着小手
哈喇子流成一道小溪
可是,现在
铁门上的大锁
锈蚀成了小山
炉子却依然沉默
透过泪水
我依稀看到,母亲
黑白色的容颜
还是那么慈祥
炉火记忆
文/董剑鹏
一个岁月
成为灰烬的最好方式
就是投入炉膛
太阳其实是块乌煤
出身黑夜
从炉膛中走过
就是一天
冷却后,就成了清凉的月亮
人的一生
就是一个燃烧的过程
最后把自已燃成黑色灰烬
把白天染成了黑夜
月亮,因为清净
就住进了很多美好的人或事
保全了很多人的往昔
炉火记忆
文/辞镜
炉火豢养的星光,烧旺世相
火车拉响过汽笛声
那些年
一车一车的草木之躯
不断延续,不断更新
不断抵挡四面八方的风
完整的部分交给深夜
每一段焰火,都能沁出伤口
有相似的愈合
千年的火种,留有太阳的赤诚
从火焰中抽出一根一根的日子
需在北风来之前,劈柴煮水
收走的时间
像是惩戒,也像申诉
光阴在托盘上嘶嘶作响
炉火记忆
文/乔安娜
在跳动的炉火旁
回忆如丝线缠绕
每一缕都是往昔的低语
炉火的记忆永不消逝
它温暖了岁月的寒夜
将时光的故事
烙印在了心底深处
当炉灰渐冷
余烬中的记忆却炽热依旧
照亮了那些
被遗忘的角落与瞬间
炉火记忆
文/张建华
记得幼小的时候
鸡叫声飘落在母亲的耳朵上
窗户上的霜
指着母亲说
看树上挂满了冰凌
天山山脉起伏蜿蜒
雪花蹁跹万马奔腾
母亲那有心思欣赏
母亲用一根瘦瘦的日子
捅开酣睡的炉子
小心翼翼把煤砖掰碎
添加宝贝似的一点块煤
一会儿燃烧出父亲的身影
只见他背回半袋冻红脸的沙枣
让它们靠近炉子暖暖身
我们兄妹四人爬在坑沿上
宛若蹲在电线上的麻雀
贪婪地啃食
而今见到炉火
抬头看苍穹上一轮弯月
一把把它拽下来
想割掉这一乡愁
那知怎么割
也割不尽这疯长的思念
炉火记忆
文/刘海平
无法从半个世纪前的那捧灰烬里
拨弄出点点的星火
可是它温度尚存
每个酷冷的早晨
父亲都会将我的棉衣棉裤在炉火上烤暖
然后用胸口焐着 抱到我的身边
母亲会把我抱到炉火旁
烤烤我冰冷的小脚
那时的冬天 我竟感到那么暖
如今 父母的爱
已化作了炉火旁的一捧灰烬
我捧起那捧灰烬
似乎看到了滋滋冒起的火苗
炉火记忆
文/李吉伟
六七十年代买炉口
挑最小的省碳
炉口大小是一个家
是否富有的象征
炉排上烙上山药饼子
那是第二天上学的干粮
流在炉排上的糖稀
也要撕下来吃掉
那是记忆中最甜的味道
后来炉口成了敞开式
烧红了的炉身像一盏灯
照亮了屋子暖了心
慢慢地煤越来越不经烧
炉膛失去往日的热情
最后遗落在角落沦为废铁
炉火记忆
文/香雪兰
寒冬不留情面
掠夺着身体的热量
午夜起身
半拥锦被
空调的没有温度
此时倒渴望一堂暖炉
橙色的火苗
映红母亲的脸庞
父亲在炉火旁点燃一袋旱烟
炉火在旧时光里明灭
一家人围炉而坐
唠着柴米油盐
粗茶淡饭的闲嗑
虽然清苦
温情暖却透了心窝
炉火记忆
文/石玉萱
父亲像一头牛把柴火背来
一边劈柴一边添炉火
然后 把自己刻好的煤球引燃
母亲做好一日三餐
不上工的日子里
坐在热炕头穿针引线
缝合着孩子们
日渐长大的衣衫与春天
偶尔 家有喜事的时候
父母亲也会在炉火边
炕一些花生瓜子
让孩子大人一起解解馋
每当这时父亲也会围炉而坐
畅谈着那年那月的土地与年事
唯独没有提过一句心头的苦与酸
那时的幸福真的很简单
有饭吃有衣穿
过年的时候父母亲分自己几块糖果
心里就觉得很甜很甜
炉火记忆
文/杜海欣
跳跃的炉火
是童年割不断的记忆
夹杂着难闻的煤气
还有炉膛里烤红薯的味道
那里是温馨的港湾
那里有家的烟火
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如今的家越来越大
失去了温暖的炉火
也失去了一个个欢乐的家
唯有那跳跃的火苗
留在了心里
久久不肯放下
炉火记忆
文/马连山
立冬那天
老婆要生娃了
清冷的老屋子
空气快要凝固
从部队回来也不知道买个炉子
孩子落地冻的都不知道哭
我和姐姐从砖窑拉回一车土砖头
邻居老哥给盘了个炉子
趁着湿劲就把炉子生着了
那时候家里很穷
穷的也挺乐呵
那个用土砖块垒起的炉子
温暖着小家庭
也就是那一炉火
烧旺了今后的日子
让我现在子孙满堂
享受着天伦之乐
炉火记忆
文/彭珍海
万籁俱寂的冬夜
小村庄被黑暗和寒冷吞没
而屋里的炉火,却燃烧得正旺
跳跃的火舌,像灵动的舞者
彤红的光芒肆意挥洒
照亮我们稚嫩的脸庞,点亮纯真的梦想
父亲的身影被炉火拉长
火炉的炙热在房间里流淌
他讲故事的声音在温暖中回荡
炉火噼啪作响,似在轻声和唱
光亮投射到屋顶,闪烁出家的安详
屋外寒意深浓,炉火的光芒却把暗夜照亮
离开熟悉的故乡
在繁华喧嚣的城市里闯荡
关于炉火的记忆却始终在心底珍藏
炉火成为家的符号
成为冬日最好的避风港
不管外面多么寒冷,家里的炉火永远滚烫
炉火记忆
文/陈瑞和
当年的炉火
过来人不会忘记
它抵挡了寒雪冰霜
每每夜晚
孩子们却不知冷热
丢下碗筷任性地街上疯跑
纯朴的庄户人喜欢串门
不忘交流每天的新鲜事
夜静下来
母亲把火炉封好
操起手边活计
湿了的鞋袜贴近炉旁
拆洗缝补的衣裳明天要穿
夜半鸡叫
油灯的火苗还在抽搐地跳
炉火记忆
文/高云剑
炉片上嗞嗞作响的山药
是我大课间的干粮
它喂我到长大
成为我身体里的部分
那是母亲的炉火
燃烧了自己
换来了光明的白昼
它去了,与母亲一道
还有那间糊着粉莲纸的老屋
炉火记忆
文/蓝色皎月
屋外漫天飞雪
屋内炉火熊熊
一家人围炉而坐
烤花生,烤地瓜
也烤着童年的笑脸
这个画面烙印在头脑中
也烙印在了心里
温暖了冬日时光
也温暖了我们艰苦的岁月
而今,那童年的炉火
已经离我远去
一块离开的还有我们的亲人
我们已经长大
再也回不到从前
那些失去的永远失去了
可心中的炉火永远燃烧着
炉火记忆
文/刘海平(高山)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难忘过去的苦日子
虽难熬苦中也有乐
尽管多数年轻人不爱听
但我还是想把心里话说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
只有到寒冬腊月
才能生着炉火
平时舍不得烧煤
烧水做饭用捡来的柴火
炉火虽不旺,有时烟很多
但它却给了我家的温暖
可以烤烤手、暖暖被窝
晚上烤点花生和红薯
感觉那就是幸福的生活
长大以后才明白
再优越的生活如不知足
那也不会太快乐
唯有不忘过去努力拼搏
才能书写出生命精彩的歌
炉火记忆
文/芳华正韶
火炉是父亲用土坯和泥垒的
连着大大的土炕
他用瘦瘦硬硬的铁棍
把日子捅得旺旺的
母亲在暖和的炕上瘫痪三个年头
我趴在火炉沿上复习了三年的初中功课
炉火陪着我们
也成了家里的主角
那时我有一种凿壁偷光的快乐
炉火记忆
文/张变芳
郁结不发的悲哀
仿佛闷塞了的火炉
会把一颗心烧成灰烬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莎士比亚
冬季空闲时,点燃一个老式火炉
坐下来,让炉火陪着一起回忆过往
记得手握一把火钳,绝不让火炉闷塞
思绪沿着时间线逆行,快乐显得异常单纯
谁有过捡拾煤渣的经历呢
女孩们聚一起,在烧过的煤灰中寻宝
嘴不停手不停,欢声笑语在空中久久回荡
破旧衣服完全可以支撑完美人性
心中保存一道永不熄灭的炉火
燃烧所有的郁闷不开心
照亮并温暖胸怀的每个角落
让消极无处安身,只好滚去天外
炉火记忆
文/枯藤小草
当北风呼啸的时候
我们会想起
那低矮又沉暗土坯房里的一温炉火
热腾腾
火红火红的
温暖 又踏实
所有的寒冷
靠近它时
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一家人围着火炉
烤土豆 烤红薯烤粉条 爆黄豆爆玉米
那时候的喜悦与幸福
是这个年代孩子无法理解
又望尘莫及的
时光悄然溜走
几十年倏忽而过
我们却永远失去了火红的火炉
——红泥小火炉
那份来自远古的诗意与温暖
炉火记忆
文/北辰
李白用炉火锻造诗句
一眼就能让人读懂
红火苗转换成燃烧的句子
记住红色就够了
炉火映在脸颊,胸膛和脊梁时
整个世界都是红色的
金属碰撞的声音也是红色的
诗句是红色的,夜晚更是红色的
赧红的文字把炉火拉回到现场
记忆浮现,诗人消失
炉火记忆
文/引力秋
在海拔300米的古朴村庄
一位耄耋老人升起炉火
颤颤地拿着香妃果
一脸慈祥:孩子
这是我种的香妃 尝尝
回溯往昔 青春似不羁奔马
老人自浙江启程
奔赴江西这片炽热红圵
斧凿山川 豪情满腔
一支雷竹鞭
唤醒千顷绿浪
当下 炉火正旺
老人沟壑面庞
那暖 那光
宛如岁月馈赠的褒奖
炉边的故事
呢喃着生命的坚韧
传唱着不息的希望
任风雪叩窗
唯此温暖与力量
岁岁守望
炉火记忆
文/赵章柱
大淀冰封
三间露风的小破屋
砖盘的一个炉子
爷爷熬着小米粥
满屋飘着香气
母亲说 每天醒来
小西屋墙上挂着冰丝
到了石门
家里有个铁皮炉子
安几节烟筒防煤气
一个破盆扣在炉子上
里面围一圈山药
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现如今厅堂明亮
暖气一开
温暖如春
却总难忘却
那贫寒中的甜蜜
炉火记忆
文/周雪平
对面的老宅里
烟火气息已成童年的记忆
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的婆婆
如今也搬进了城里
直通家的路建的更宽了
梦里几回回追着幸福的跑道
这仿佛就是今天写进我诗歌里的一炉子炭火
温暖的力量鼓励我前行
耳边突然响起歌曲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不会让我找不见……
一遍遍给我底气
让人心潮澎湃
这滚烫的人生
这滚烫的青春
在记忆里点起的炉火
让心更烫
让往后的余生更精彩
炉火记忆
文/兰庆宣
儿时的冬天,非常冷
煤油灯点燃了,漫长的冬夜
暖暖的火炉,映着妈妈的笑脸
炉火红红的,旺旺的
妈妈用它炒菜做饭
一家人,温馨快乐
每当我放学回家,火炉边
烤的红薯、花生和豆子
冒着缕缕的香气
吃一口,唇齿留香
岁月流逝,花开花落
儿时的回忆,留在梦中
难忘的是,孩提时的故事
炉火记忆
文/小陈
煤泥 煤糕 煤块
炉子的孩子都有好听的名字
一股摇曳的火苗周围 摆着花生 馍片儿
还有被雪水打湿的棉鞋
清晨 把枕头捣一个窝窝儿
放一把烤熟的花生豆红薯干 慢慢品尝
窗外飘着雪花
风打纸窗砰砰响
最是把油饼放在铁丝架上
烤化的油星星掉在炉洞里发出嘶嘶的声音
一抹香味弥漫
好像腊梅突然怒放
细细的灯绳轻轻晃动
揣摩着早春的心事
只需拉一下
暖黄的灯光就装满小北屋
炉火记忆
文/钟永星
那一夜下雪天我一次次
用我劈出的新柴,把炉𤎌
喂的饱饱,那可能
是一些旧日子,好像七年前
在炉火边又一次烫伤
我的一些回忆
那一夜分明看到炉水吞噬我
一个个失控的记忆
我搬出冬天许多温暖的词
想把三三两两的回忆填满
我举起深藏冬天的斧一次次
劈过冬夜的孤独和雪
在炉火边却掏不出一丝分文
于是一个人在炉边发愣
打盹,感觉人间的烟火正旺
想借一夜炉火去烘烤余生
去读一文不值的诗歌
念给冬天,念给自己听
炉火记忆
文/陈晔
你问
冬天好还是夏天好?
就像
烧炉好火炕好还是暖气好
考古学家卫奇的腰疼是在东古沱(音tuo)火炕上烙好
那张炉火烧土炕是一张专治腰疼黄土膏药
大井头徐清栋用炉火熬大菜
迎接来扶贫的诗和诗人
诗人像蜗牛走哪儿诗(湿)哪儿
像炉火支哪儿暖哪儿
大拆迁那年
收破烂的老李收了几百个煤火炉
上楼之后 乡亲们做梦常回大唐
肥肥胖胖的炉火年代
炉火记忆
文/新义
十二月的清晨
日头迟迟不肯露面
初三二班教室里已经燃起了炉火
苞米棒在火焰中噼啪作响
引火这份活儿,每人都得轮上一遍
为了不在老师和同学跟前出丑
私下里早已悄悄练习熟练
四十来岁的语文老师嗜好抽烟
上课铃响前一分钟,从办公室迈出
边走边娴熟地卷上一支
到教室门外站定,紧嘬几口
铃响,进门,呼出烟雾
分不清是缭绕的烟气还是门外的寒气
总之,与满屋子的炉火气息交融在一起
“好人还是多”与“还是好人多”
关于这样的语义讨论在炉火旁热烈展开
爱听他讲知青岁月挑粪溅一身的趣事
爱听他为了爱情放弃回城的重要抉择
爱听他口中大城市令人向往的迷人轮廓
那些动情往事,随着翻涌的炉火
点燃了少男少女们单纯的梦想
青春,在那一刻热烈地绽放
如今,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三十年前的温暖,丝毫未曾减弱
再回到熟悉的校园
我认识的人都老了
炉火记忆
文/郝芳
院子里升起袅袅炊烟
母亲习惯蒸煮时架起铁锅
添上柴噼里啪啦烧着
她就忙活别的
一会喊芳,添添柴火
不耐烦的过去
把柴往里踢上两脚
多想回到过去
多希望自己还是个孩子
母亲又蒸上一锅饼子
不用在喊我添柴了
灶台已经升级成了天然气
时间的酿造
炉火记忆,倍感珍惜
炉火记忆
文/杨国堂
父亲垒起煤炉子一冬的温暖
母亲熬出红薯米饭甜蜜的日子
炉口边烤出玉米饼子的金黄
那是掰给小伙伴香脆流涎的零食
热炕头暖和一家人的亲切
窗外的雪花送来一片片欢喜
最忙当属过年的炉火
蒸煮出舌尖上母亲的年味
炉火在岁月的角落跳动
烘烤着童年滚烫的记忆
炉火记忆
文/薛茫茫
火苗排列整齐,从煤眼儿里往上蹿
一层黄、一层红
透着烤红薯的香味
烧红枣的香味
我的记忆也一段一段
染上颜色。花棉袄的影子
红头绳的影子
都在姥爷西皮流水的唱腔中
款款地,变成灰烬
一波一波的热气
推向空中,燃亮了天边
那颗带着焰火星子
炉火记忆
文/张洪艳
那个年代的炉火
真的是记忆犹新呀
特别是冬天北风像狼嚎一样
的时候
就会想起老宅的低矮的小厢房里的热腾腾的火红火红的炉火
好像那个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
我们经常会把手脚冻得通红
那时妈妈都会把用了好多年的铁火盆派上用场
从灶堂里拿出一些烧过的柴灰放入火盆中
端到土炕上
一家人围着火盆取暖
这样就会把寒冷驱逐干净了
那时的火炉很简陋
但是在火炉上烤土豆烤红薯烤个粉条或者在炉子盖上
爆黄豆玉米花
也很好玩挺有趣的
别看那时的条件不是太好
可这个小火炉给童年带来了许多乐趣和幸福
真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岁月不饶人
如今我们已快到古稀之年了
这几十年的光景已经过去不再复返
我们却永远失去了火红的火炉
这也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永久的回忆
炉火记忆
文/魏风仙
“围炉”,那已经是记忆中的情景了
一家人围着一座小土炉
一双双大手、小手张开
绕着旺旺的炉火烘烤
妈妈在烧的通红的炉排上
来回翻动着地瓜、花生
诱人的香味让我们垂涎欲滴
爷爷长长的烟袋锅子就着炉火点燃
奶奶在炉火旁穿针引线
那是一个多么和谐、多么温馨的画面
炉火已经很暖了
大家再紧紧围在一起
那是一种多么幸福、多么厚重的温暖
现在已经无“炉”可“围”了
空调、空气能、新型煤炉子、集中供热……
无烟无尘很干净
但总觉得少了那种围在一起的和谐
少了那种氤氲着家和亲情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