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来源于祭祠
文/张志良(甘肃)
一九六三年陕西宝鸡出的何尊铭文: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丰福是祭名),……
出土何尊的铭名记述的事件,“惟王五祀”就是成王五年(周公摄政五年)。这就是说,成王来到成周升登王位之后,开始去天室对武王举行了福祭。
“福”祈求赐福的祭祠,用牲肉和酒献祭,酒肉供君主吃喝,叫做“归福”。到春秋时代晋国还沿用这种祭祀礼制。“福”原是“胙肉”(1)之意。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及祭之期,定公行礼方毕,即便回宫,仍不视朝,并胙肉亦无心分给。”
(1)胙。读zuò。《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胙,祭福肉也。从肉,乍声。”形声字。本义是祭祀求福用的肉。
我们今天敬神或者是祭祖,能够看到的供桌台上,仍有胙肉求福的习俗。胙肉的制作通常是不加佐料,也不加盐,只煮到半生不熟的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只是在热水里浸一下)。
张志良,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庆阳陇东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及庆城县范仲淹研究办公室成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者联谊会会员,喜欢文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