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士文豪梁公三周懿行碑,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为纪念大国手梁文豪先生三周年而立。功德碑原立于洛宁县西长水后湾龙头山北的三叉路口,洛宁县西五镇(兴华、董寺、崇阳、下峪、故县)30位乡贤名绅一同举躬恭祝,时任洛宁县国民政府县长兼军事委员会军法官的陈典謨,为梁医士文豪梁公三周懿行碑题“道脉仁源”四个大字。国立北京大学毕业、时任卢氏县立师范学校校长的刘濂撰写碑序,县立第一高等筱学校毕业生、时任中尉训教官苗粒年鞠躬书丹。

这位梁先生何许人也,竟能在亡故后赢得如此殊荣?
原来,这个医士叫梁杰英,字文豪,洛宁县下峪乡后上庄朱家坑人。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天资聪慧,素精岐黄,子承父业,悬壶济世。二十岁时就在镇嵩军当军医,救死扶伤。后为侍奉家父而返回故里,行医桑梓,不辞辛劳;妙手回春,活人无算,在洛宁西南山区享有盛誉。

该碑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扩修公路而推倒,梁氏后裔闻讯,连夜用架子车把石碑运回故里。现存放于洛宁县下峪镇对九峪明月水坊。
一、碑序赏析
这是一篇为医士文豪梁杰英三周懿行碑所写的碑序。文中先阐述君子处世若能有益社会或造福乡里,皆可流芳不朽,而医虽居九流之位却功高。梁公出身儒业世家,三世精研岐黄,其年少聪慧受名士器重,因科举停止转攻医术,不论贫富、远近,有求必应,医术精湛,承继家学非比寻常。早年任嵩军医官,后因亲老辞官尽孝,面对再次聘召坚辞不就,尽显贤孝。
这个碑序的作者刘濂不愧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师范学校的校长,文学功底十分了得。他撰写的这篇碑序是一篇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碑序立意明确,旨在彰显梁公杰英在医学与品德方面的卓越成就,以铭记其功德,使其事迹流芳不朽。通过阐述士君子立身涉世的不同贡献引入,强调医艺虽位处九流却功高三世,为下文对梁公的记述定下基调,主题集中且鲜明。
从内容上看,内容丰富详实。从梁公的家族世系写起,追溯其高祖、祖父、父亲皆业儒且精岐轩之学,展现深厚家学渊源。描述梁公少颖悟受器重,因时代变革转研岐黄,详细叙述其行医不分贫富、远近皆不辞辛劳,医术高超能起沉疴,还例举其充任镇嵩军医官经历及因亲老解组、辞聘应召等事迹,全面展现梁公的一生经历与品德功绩。

从结构上看,结构严谨有序。开篇立论,提出君子处世贡献与不朽的观点并切入医士主题。接着依次介绍梁公家族背景、个人成长经历、从医事迹、孝亲之举,最后说明立碑缘由及撰文、书丹之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条理清晰,有头有尾,完整地呈现了一篇碑序应有的结构要素。
从语言风格上看,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言韵味。用词精炼准确,如“展布经论”“专精艺术”“溥济桑梓”“风当世”“志不朽”等词汇,彰显文化底蕴与文学性。多处用典,如“医必三世始,服其药”“黄帝尝百草”以及提及诸多古代神医名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厚重感。句式整齐,多采用对仗或排比句式,如“或展布经论,裨益社会;或专精艺术,溥济桑梓”,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与气势。
二、为碑序断句
士君子立身涉世,或展布经论,裨益社会;或专精艺术,溥济桑梓。皆可以风当世而志不朽。即如医之为艺,位次九流,功高三世。本肘后良方已,目前疠疫行见,恩蒙再造者,自宜没齿难忘,倾心称祝。报比琼玖,寿诸贞珉。若然,则文豪梁公可法焉。
公讳杰英,昆仲四,公居三,文豪其字也。世居洛宁五柳村,高祖万选,前清岁进士,夏邑县教谕,祖成彩舆公,父丕贞公,俱业儒。世精岐轩,学渊源叠相传授,及公已历三世。
公少颖悟,性豪迈,品格清高,尝为邑名士李苏台、张子诚两孝廉咸器重之。惜枳学未售,清鼎猝革,科第停止,云程失路,公乃本孔孟之学,专研岐黄之术,以青囊而济世。踵门来求者,无论贫富,遐迩辄栉风沫雨,星夜应召,不惮劳苦。若非旁膏肓之疾,则着手成春矣。盖公为懦医,能钻乃祖乃考之遗绪,世精其术,非寻常可比也。
古云医必三世始,服其药。公洵有之。粤稽黄帝尝百草以疗民疾,踵其业者,如和缓、扁鹊、华佗、董奉、苏耼诸神医,以及张、刘、朱、李各名家,本阴阳燥湿之理,望闻问切之功,以济世而活人。固名著千古,功高万世也。公虽未敢比美前贤,而折肱有年,活人无算。其诊脉断症,春风生于指下,孙真人之灵丹妙剂不是过也。
况公当弱冠,充嵩军医官,长服务勤谨,屡着功效。嗣以亲老解组,一意色养,绝迹仕宦,遐迩称孝。后嵩军驻陕,迭来聘召,坚辞不就,其事亲之心,弥切不为荣利摇夺者,则贤孝又堪足称也。
兹值三周之辰,诸亲友不忍没其功德,拟列贞珉,索文于余。以志不朽,辞不获已,谨按来状,聊述其梗概云。
国立北京大学毕业、现充卢氏县立师范学校校长、愚弟刘濂鞠躬撰文。
县立第一高等筱学校毕业生、现充中尉训教官、愚外甥苗粒年鞠躬书丹。
男:守身、守望、守存
胞姪:守信、守谅、保全、守祥
孙:鸿基、诰
姪孙:有基、有财、有为、有本、有武
仝稳石。

三、为《医士文豪梁公三周懿行碑序》添加注释
士君子立身涉世,或展布经论,裨益社会;或专精艺术,溥济桑梓。皆可以风当世而志不朽。(“展布经论”:施展治国安邦的谋略。“裨益”:使受益。“溥济”:广泛救济。“桑梓”:家乡。“风当世”:引领当世风尚。大意是说君子处世,要么用治国之策造福社会,要么凭专业技艺救济家乡,这样都能引领风尚、名垂不朽。)即如医之为艺,位次九流,功高三世。(“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学术流派,也指社会的各种行业,旧时医生地位在九流中较低。“
功高三世”:其功劳对三代人都有深远影响。说明医术虽地位稍低,但功劳很大。)本肘后良方已,目前疠疫行见,恩蒙再造者,自宜没齿难忘,倾心称祝。报比琼玖,寿诸贞珉。(“肘后良方”:随身携带的好药方,这里指医术。“疠疫”:瘟疫。“没齿难忘”:一辈子也忘不了。“琼玖”:美玉,比喻美好的回报。“寿诸贞珉”:铭刻在碑石上使之永存。意思是用医术治疗疫病,被救治者感恩图报,将其事迹刻于石碑。)若然,则文豪梁公可法焉。
公讳杰英,昆仲四,公居三,文豪其字也。世居洛宁五柳村,高祖万选,前清岁进士,夏邑县教谕,(“岁进士”:对岁贡生的雅称,是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教谕”:学官名,主管县学教育。)祖成彩舆公,父丕贞公,俱业儒。世精岐轩,(“岐轩”:岐伯和轩辕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这里指医术。)学渊源叠相传授,及公已历三世。
公少颖悟,性豪迈,品格清高,尝为邑名士李苏台、张子诚两孝廉咸器重之。(“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意思是曾被本地举人李苏台、张子诚器重。)惜枳学未售,清鼎猝革,科第停止,云程失路,(“枳学未售”:所学知识没有用于科举获取功名。“清鼎猝革”:清朝突然被革除、灭亡。“云程失路”:仕途之路受阻。)公乃本孔孟之学,专研岐黄之术,以青囊而济世。(“岐黄之术”:医术。“青囊”:古代医家存放医书的布袋,也借指医术。指他用医术救济世人。)
踵门来求者,无论贫富,遐迩辄栉风沫雨,星夜应召,不惮劳苦。(“踵门”:亲自上门。“遐迩”:远近。“栉风沫雨”:以风梳头、以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惮”:不怕。指不管远近、贫富的人求医,他都不辞辛苦前往救治。)若非旁膏肓之疾,则着手成春矣。(“膏肓之疾”:指难以医治的重病。“着手成春”:一动手便有了春意,比喻医术高明,一治就好。)盖公为懦医,能钻乃祖乃考之遗绪,世精其术,非寻常可比也。(“懦医”:应该是“儒医”,指有儒学修养的医者。“遗绪”:前人留下来的功业。说明他是儒医,能继承先辈医术,非比寻常。)
古云医必三世始,服其药。公洵有之。(“洵”:实在、确实。确实符合古人说的医道传承三代才让人信服其医术的说法。)粤稽黄帝尝百草以疗民疾,踵其业者,如和缓、扁鹊、华佗、董奉、苏耼诸神医,以及张、刘、朱、李各名家,本阴阳燥湿之理,望闻问切之功,以济世而活人。(“粤稽”:考查。“和缓”:春秋时秦国名医医和、医缓。“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意思是回顾古代名医,凭借阴阳等医理和诊断方法济世救人。)固名著千古,功高万世也。公虽未敢比美前贤,而折肱有年,活人无算。(“折肱”:指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活人无算”:救活的人数不清。说他积累了多年经验,救了很多人。)其诊脉断症,春风生于指下,孙真人之灵丹妙剂不是过也。(“孙真人”: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说他诊脉断症的本事很高,就像孙思邈的灵丹妙剂一样厉害。)
况公当弱冠,充嵩军医官,长服务勤谨,屡着功效。(“弱冠”:二十岁左右。说他二十岁左右担任嵩军医官,工作勤恳,屡次有成效。)嗣以亲老解组,一意色养,绝迹仕宦,遐迩称孝。(“解组”:解下印绶,指辞官。“色养”:和颜悦色地奉养父母。辞官专心奉养父母,远近都称赞他孝顺。)后嵩军驻陕,迭来聘召,坚辞不就,其事亲之心,弥切不为荣利摇夺者,则贤孝又堪足称也。
兹值三周之辰,诸亲友不忍没其功德,拟列贞珉,索文于余。以志不朽,辞不获已,谨按来状,聊述其梗概云。
国立北京大学毕业、现充卢氏县立师范学校校长、愚弟刘濂鞠躬撰文。
县立第一高等筱学校毕业生、现充中尉训教官、愚外甥苗粒年鞠躬书丹。
四、白话文翻译
有德行的君子在世间为人处世,有的施展治国安邦的谋略,使社会受益;有的专心钻研技艺,广泛地救济家乡百姓。他们都能够在当世起到好的风范作用并且留下不朽的名声。就拿医学这门技艺来说,它虽然在九流之中地位不算高,但对世人的功劳却很大。凭借着那些珍贵的医方,每当疫病流行,那些因医方而获得重生的人,自然应当终生难忘,诚心地去称赞、祝福。用美玉般珍贵的文字把其功德刻在石碑上以作报答。像这样的话,文豪梁公就值得大家效仿啊。
梁公名叫杰英,兄弟共四人,他排行第三,字文豪。世代居住在洛宁五柳村,高祖叫万选,是前清的岁进士,担任过夏邑县教谕一职,祖父是成彩舆公,父亲是丕贞公,都是从事儒学的。世代都精通医术,医学知识渊源不断地传承下来,到梁公这里已经历经三代了。
梁公年少时聪慧有悟性,性格豪迈,品格清高,曾经被本县的名士李苏台、张子诚这两位举人都很器重。可惜学识积累好了却没能在科举上有所成就,清朝突然灭亡,科举停止,求取功名的道路没了,梁公于是依据孔孟的学说,专心钻研岐黄之术,凭借医术来救济世人。登门求医的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距离远近,梁公常常不顾风雨,星夜接到召唤就赶去,不怕辛苦劳累。如果不是病入膏肓治不好的病症,经他医治往往就能很快痊愈。因为梁公是一位儒医,能够钻研祖辈和父辈留下来的医术,世代精通医术,不是平常人可比的呀。
古人说医术要传承三代才值得信服、服用其开的药,梁公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啊。追溯往昔,黄帝尝百草来治疗百姓的疾病,继承这一事业的,像医和、医缓、扁鹊、华佗、董奉、苏耽这些神医,以及张、刘、朱、李等各位医学名家,依据阴阳燥湿的原理,凭借望闻问切的功夫,来救济世人、救活病人。他们固然名传千古,功劳惠及万世。梁公虽然不敢和前代的贤医相媲美,但是行医多年,救活的人不计其数。他给人诊脉判断病症时,那手段就好像春风从手指下生出一样神奇,就算是孙真人的灵丹妙药也不过如此啊。
况且梁公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担任镇嵩军医官,长期任职做事勤勉认真,屡次建立功效。后来因为双亲年老就辞官,一心侍奉父母,远离官场,远近的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镇嵩军驻扎在陕西,多次派人来聘请召唤他,他坚决推辞不去,他侍奉双亲的心意更加恳切,不被荣华富贵和利益所动摇,这样的贤德孝顺也很值得称赞啊。
如今到了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各位亲友不忍心让他的功德被埋没,打算把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向我索要文章。我为了铭记他不朽的功德,推辞不过,就按照送来的情况材料,暂且叙述一下大概情况罢了。
国立北京大学毕业,现在担任卢氏县立师范学校校长的愚弟刘濂恭敬地撰写此文。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毕业,现在担任中尉训教官的愚外甥苗粒年恭敬地书写碑文。
儿子:守身、守望、守存;
侄子:守信、守谅、保全、守祥;
孙子:鸿基、诰;
侄孙:有基、有财、有为、有本、有武
一同立碑。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河南洛宁人。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上百篇诗文在《永怀河洛间《洛宁城事》《洛宁文友》《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天山诗歌》《建安风》等网络平台发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说下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