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然正气 高超技艺
——首访中国华侨画院原副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陈泽坤先生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我驱车前往位于北京六里桥附近的著名书法家陈泽坤先生的工作室。
与原中国华侨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陈泽坤先生在其工作室合影
尚未进入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多幅高悬厅堂的书法作品。那风格独特、气势不凡、刚劲有力、壮阔亢昂、震撼人心的字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难以忘怀。
当我走进那间很大的工作室时,泽坤先生还在专心致志地创作。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和他正在创作的作品。此时此刻,我更深地体会了那句“字如其人”的含义。他那粗犷的、严谨而又宽厚、坚定而又谦逊的、线条分明的脸和强有力的身躯,使人感到一种刚毅的美。那双锐敏、机智而有神采的眼睛,炯炯闪亮,显现出作为一名军人特有的气质和风度。
我的采访没有确定题目,我习惯于在交流沟通中提炼挖掘,而反对事先定框框。我告诉泽坤先生,我此次前来就是听他的学书之道,感悟他的艺术人生,他可以随意就他参军入伍后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历练谈。于是,我在泽坤对面的坐椅上聆听了他讲述的下面的故事:
陈先生告诉我说:我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祖籍扬州,1952年12月生于淮安。曾祖父、祖父、父亲几代人都是经商的人,开小店从扬州到淮安,后落脚于车桥镇。他说:多年来,对我磨练最大的是历时5载的大田劳作,我曾经拾过大粪,拌绿肥踩过大粪,肩上挑过大粪,挑过大河工,农忙时身上晒的和非洲人一样,皮肤黑亮冒油,两肩被扁担压的厚厚的两块老茧,都是挑担子磨出来的,直到参军后几年才慢慢消失。农忙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夜里踩水车为稻田灌溉,还常常睡在野地的坟墓边。那时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是年轻,思想单纯,生活还是愉快的。也正是这5年农村的生活,驱使我后来要一辈子发奋,如能有机会一定要多读书,练好字,在家乡生活20多年,饮着大运河的水长大,受到了故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熏陶。面对着人生,我该向何处去,自己的路在何方。
陈先生接着说:幸运1972年大队去10个人验兵,3个指标就验上的只有3人,我是其中一位。前两次验上了,但总以种种理由不让参军。这一次也该轮到我了,那时,想入团都不行。我参军到部队已是22岁,接近了最后年龄。当时在塞北城张家口市西山坡。从农村到部队体会到部队是所大学校,首长、战友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年轻精力充沛,几乎有时间就学习,对知识是渴望以求,工作拼命干,也不知道累,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当战士每月6元钱薪帖,想去买些古代碑帖谈何容易。有一次我到市新华书店见到上海女书法家周慧君先生行书字帖,我爱不释手,从此我就从周先生的行书入道,不断地临摹。随着部队驻训甘肃山丹,在山丹县城一个古籍书店买了一本王羲之的线装本兰亭序。提干有了工资,开始购买了部分古代诗词碑帖。临帖知道周慧君先生是习米芾字练出来的,我就买了“多景楼”字帖进行练习,渐渐地由一般的爱好升华到酷爱。时间到了1978年,部队驻防太行山脉涞源县南一个小山头,当时营里有几名书友字写的都不错,经常在一起切磋,有战友著名书法家崔永良等。
陈先生告诉我:1980年我从连队副指导员调到团部组织股当组织干事。我的团部驻扎在涞源东15公里的白石山下山沟里,不远处就是杨成武将军消灭日本军中之花阿布贵秀的黄土岭,团部原是三线工程天津一个发电厂,后来他们撤回天津了,我们就住在那个工厂。生活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每天抬头见山头,走路踢石头,山上有明代的长城,绿树成荫,山中有小溪潺潺流水。夏天的日子好过,冬天就不可想象了,那时条件比较艰苦。在团部工作之余,去北京机会也多了,这时买了大量书籍和历代名家碑帖,先后对二王、苏、黄、米、蔡临摹。白天忙于工作写材料,晚上休息看书临字。一年后我又从团部调到连队担任指导员,连队在河北易县东一个小山头上。我所在的连是三连,组建四年一直未评上先进单位,我任职后和连长汪龙观密切配合,一年评上先进连队,那时我白天积极配合连长抓好训练,做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晚上常常练字到深夜。连部会议室布置都是我的书法作品。在这个时期师部组织第一次书法展览,我参加了这次展览并获了奖。有一天师政委到我们连队检查工作,听到了我和连长的汇报,政委对我们工作做出的成绩比较满意,他看到连部挂在墙上书法作品评价比较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于是时间不长,营部通知我到师部组织科工作,师部所在地廊坊市。
陈先生说:我当了10多年兵几乎一直没有离开过山头。这次一下到了平原。由于师部组建时间不长,家属随军后部队无住房,就租了附近村民的房子住了一年,这一年我勤奋刻苦地临碑帖,下班以后就在炕上练字,中午不休息练字,常常是汗流浃背,晚上练到深夜,第二天还要骑着自行车赶到师部出操。后来搬进师部大院,条件也有所改善,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读帖和临帖上,很少看电视,有时去向市里的几位书法家老师请教,也常去北京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住处请教,先生的文才韬略,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