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4年12月21日,是中国亚圣孟子去世2313年纪念日。第二天,为继承和创新孟子教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由孟子70代孙孟国泰担任院长、济宁市名校长仲崇波担任执行院长的“孟子教育研究院”挂牌成立。在这一重要节点上,恰逢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学习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山西省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申易凡在教学《孟子三章》后,写下佳作——从《孟子三章》管窥孟子:智慧传承与时代新思。
教学《孟子三章》后,对孟子其人有了更为深刻且多元的认识,其思想光辉穿越千年历史尘埃,在当下仍熠熠生辉,同时也在现代视角下萌生出一些新的看法。
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能看到孟子高瞻远瞩的政治卓见。他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心向背置于战争胜负与国家治理的核心地位。这种“仁政”理念,在当时诸侯纷争、杀伐不断的乱世,宛如一盏明灯,呼吁统治者关注百姓的意愿与福祉,以道德仁义凝聚人心,而非单纯依赖武力与权谋。这体现孟子胸怀天下苍生,试图为动荡的社会找寻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其思想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追求一种基于人性本善的社会和谐秩序,彰显出他作为思想家的深邃与担当。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进一步展现孟子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前者塑造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成为后世仁人志士修身立志的楷模,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训诫,更是在物质利益与权势诱惑充斥的世间,为知识分子确立起精神独立与人格尊严的坐标。后者通过对忧患意识的阐述,传递出在困境中磨砺、在逆境中奋进的积极人生态度,告诫人们安逸享乐会消磨意志,忧患困苦能激发潜能,这一观点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是砥砺人生、成就事业的不二法门,凸显孟子对人性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途径的深入思考。
然而,在新时代审视孟子思想,也会发现一些新的维度。孟子“仁政”学说的实施依赖于君主的贤明与自觉,在封建专制体制下,这一构想往往难以完全落地生根,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视角看,其“民本”思想内核却有着可资借鉴之处,如转化为对公民权利的重视、政府对民生保障的责任等,可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文化根基,在传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再者,孟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内省式路径,在当下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或许需要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法治观念、公共道德规范相结合,构建更为立体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使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秩序框架内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既是对孟子思想的传承,也是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升华,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绽放出时代之花。
作者:申易凡(山西省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