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鹿寻源
□卢圣锋(湖南)

(白鹿原旷野)
(图为《白鹿原》剧照)
这次到西安,一定要去“白鹿原”看看。
有人说,白鹿原是人造景点,没啥看头,我不以为然。其实,当今的网红景点又有哪个不是人“造”的呢?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塑造”的文字。电影、电视剧《白鹿原》也是一大批演职人员根据小说《白鹿原》“塑造”的影像。所以说,只有你真正地走进白鹿原,寻到真正的“源”。那么,这个“白鹿原”才是真真实实在在的。
白鹿原影视城的确是一个人造景点。它是依据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情景而建设,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这是一片被岁月雕琢、历史浸润的土地。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历经六年打磨的鸿篇巨制。小说以陕西关中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人在清朝末年至二十世纪中期长达半个多世纪间的恩怨纷争。
陈忠实以白鹿原为缩影,通过两大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性纠葛。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民族史,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刻反思和生动再现。
我来到白鹿原,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试图想在现实的风景中捕捉那些文字间流淌的情感与灵魂。
这次到白鹿原,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 当我踏上“白鹿原”的那一刻,仿佛就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爱恨交织的年代。眼前,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以一种沉默而坚韧的姿态,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此时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给每一寸土地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仿佛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片段,引人遐想。
我特别租了一辆四轮摩托,驰骋在关中平原上。已是成熟的小麦田地一片泛黄,极富视觉冲击力。下得车来,漫步于原野之间,脚下是厚实的黄土,每一粒尘土似乎都蕴含着祖辈们的汗水与泪水,讲述着白、鹿两大家族世代恩怨的故事。那些在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如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等等,仿佛穿越时空的壁垒,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他们的影子。
只见一片片麦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是《白鹿原》中不可或缺的田园风光,也是这片土地上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站在这片金黄色的波浪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大地母亲的呼吸,以及那份对土地深沉的爱与依恋。远处,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更添了几分神秘与辽远。
风,轻轻吹过。刚入秋,关中的风已带着一丝凉意,它也似乎在低语,讲述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
时近正午,我们开始进入景区, 乘坐268米的观光电梯,到达塬上。走进古村落,老旧的瓦房、斑驳的墙壁,每一处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引导你通往陈忠实先生笔下《白鹿原》那片苍茫与深情世界的神秘之门。
村头的老树,见证了无数世代的更迭,它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悲欢离合。
我站在高处远眺,整个白鹿原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既有北方的粗犷与辽阔,又不失江南的细腻与温婉,这种独特的韵味,正是《白鹿原》所描绘的那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
(作者在白鹿原)
走进影视城,古朴的街巷、错落有致的院落便映入眼帘。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这里的建筑,不论是气派的祠堂,还是简朴的农舍,都精心复刻了民国时期的风貌,让人恍若隔世。
我肆意漫步于城中,耳边似乎隐约响起了《白鹿原》中那些人物的对话,白嘉轩的坚毅、鹿子霖的狡黠、田小娥的悲情……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缓缓铺展,每一个转角都可能藏着一段未了的情缘,每一块石板都可能记录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我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生怕错过任何一丝能触动心灵的细节。
走进那座标志性的祠堂,庄严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这里,是白鹿两家世代供奉祖先、举行仪式的地方,也是小说中许多关键情节的发生地。闭上眼,仿佛能看见白嘉轩挺直的身躯,在祠堂前宣布族规,那份对传统的坚守与敬畏,穿越时空,依旧震撼人心。
走过白鹿村,我在这里进行沉浸式的情感体验,极力寻找《白鹿原》的感觉。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对话,在现实的风景中寻找到书中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白鹿原,这片被文学赋予了灵魂的土地,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每一个渴望探索与感悟的心灵。
白嘉轩作为白家的族长,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忠实实践者,他以仁义立身,以德报怨,是白鹿原上的道德楷模。然而,他的刚正不阿也使他与鹿子霖等利用权谋私欲者形成了鲜明对比。鹿子霖狡诈贪婪,与白嘉轩展开了一场场明争暗斗,这种真仁义与假仁义的博弈,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的两面性。
田小娥作为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她年轻貌美,却被家人卖给老举人为妾,遭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她为了正常的情感和生理需求,不惜勾引长工黑娃,最终却死于非命。按照陈忠实先生的话说,田小娥 “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
而白灵、鹿兆鹏等新一代青年,则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投身于革命事业,虽然最终以身殉志,但他们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这次到达白鹿原时,陈忠实先生已经故去七、八年了。“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已无陈忠实”。
我前往陈忠实“老宅”,对先生进行拜谒,与先生的塑像合个影,也算是留下了一个对先贤致敬的念想。
这个“老宅”是景区按陈忠实在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的旧居,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这是一座简朴而宁静的院落,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景区里的陈忠实老宅)
走进“老宅”,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里陈列着陈忠实先生的手稿、书籍、照片以及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每一件都透露出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当然,我千里迢迢去白鹿原看关中的风情,可能有人不大理解。其实,正因为白鹿原有了陈忠实先生,陈忠实先生有了《白鹿原》,我们才会去的。正如陈忠实先生在他的散文《在乌镇》所说,“我从遥远的关中赶到这里来,显然不是纯粹观光一个江南古镇的风情,而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的茅盾先生,出生并成长在这里。这个镇叫乌镇。乌镇的茅盾和茅盾的乌镇。”
在“老宅”中,我静静地品读着关于陈忠实先生的介绍,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用笔墨描绘出了渭河平原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的《白鹿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一部人性的探索。《白鹿原》不仅获得了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白鹿原》是一部集历史、文化、人性于一体的文学巨著。陈忠实以深邃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光辉与阴暗,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与渺小,更看到了生命在苦难中的坚韧与不屈。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在反思中前行,在追寻中坚守。
黄昏沉沉,白鹿原上已开始变得宁静。此时此刻,耳边似乎还能隐约听到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感受到那份对土地深沉的爱与恨,对命运的抗争与妥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思考,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关于生命。
离开白鹿原时,我心中充满了不舍。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经成为了我心中珍贵的记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时常想起这片土地,想起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因为,这里是我灵魂的归宿之一,是我心中永远的白鹿原。
"白鹿原上,白鹿消失,故事还在继续。"
或许,我们的故事就是故事里的事。我和你,就是这个故事里的人。
(作者在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