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教育”应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吧。人潮涌动的街头巷尾、静谧幽深的蜿蜒小道、热闹非凡的公交客运,甚至和谐美好的亲友相聚,都常常听到关于“教育”的话题。这不,我们有着几十年情谊却一年难得一见的亦师亦友“三人行”聊着聊着又谈到了“教育”上。长期在体制内任职、早已荣升为处级干部的学姐不仅在工作场合得心应手,友人小聚也收放自如。我注意到:她如同那些始终保持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一般,既透着年轻漂亮的朝气,又散发着干练刚劲的气质。当然,她绝对不是那种让人敬畏的“女强人”,而是和善能干的大姐姐。谈到最初的成长经历,她那开朗的面容竟然有了几分沉重。
也难怪,她本来有一个至少是普通而正常的家庭,甚至比一般农村女孩多出了一些优越感——她的爸爸是煤矿工人,工资不低,家里的生活并不差。突然有一天祸从天降,她们家住进了当时让人望而生畏的、安置出事煤矿工人家属的“寡妇楼”。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窗外不时飘进的哭泣声似乎让周围的空气都凝聚得压抑沉闷。她的妈妈,个子并不高,独自带着四个女儿。人生的凄风苦雨并没有把这位并不高大的母亲压垮。在早熟的孩子眼里,她不善言辞,没有通常苦难父母对孩子的励志教育,没有“我们家那么苦,你们要懂事”“你们要感恩,好好读书,以后努力回报社会”之类的言辞说教。她像千万个苦难的母亲一样,用瘦小的身躯撑起整个家,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述说自己有多不容易。每当快要开学的时候,她默默地为孩子准备好学费。如果不够,自己悄悄去借,从来不到孩子面前叫苦喊屈。“她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她有多不容易,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要我们好好争气,她没有把那种生活的压力强加给我......如果她说钱来之不易,学费是借到的,要省着点花,我背负的心理重负就更重了。可是,她没有,从来没有!”“这位母亲的伟大之处,在我看来是没有让孩子辍学打工,分担她的生活压力。”虽然母亲没有把孩子们当做情绪倾泻的垃圾桶,但是,她的苦难孩子是看在眼里了。学姐回忆起大学时光,那段本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她却没有像同班同学那样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逛街谈恋爱的休闲生活,她觉得这样挥霍是一种罪过!甚至在上班以后,不少热心人为她牵线搭桥,她内心充满了自卑,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还不配有美好的爱情。当然,她内心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保护好妈妈!一定要跟妈妈共同撑起这个家!一定要让妈妈有个好的归属才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在她的努力劝说并为此召集家族成员得到大家首肯的情况下,那位才三十多岁就不幸失去了丈夫的母亲重新获得了幸福。这时候,她才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最终也是夫妻恩爱、婆媳和睦,与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缔造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认为上大学跟严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收获最大、过得最充实。”她口里的“严老师”并不是她的任课老师,而是在大学期间经老师介绍一起居住的外语老师。想起那一段与严老师共同度过的岁月,她充满了感恩。在她看来,严老师同样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会对她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因为工作关系夫妻两地分居,严老师独自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她和孩子都身体不太好,经常忙了工作忙生活,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严老师并没有抱怨什么,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带好自己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承受着巨大的家庭重压的学姐同样也是默默地看到了那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不慕荣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如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冷静处理、如何不让自己陷入争名夺利的漩涡中......虽然严老师没有给她上过一节课,但是她从那位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看到了端庄、大气、淡然、平和。她从严老师身上学会了如何取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高贵。因此,尽管与严老师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心中的严老师的形象始终那么清晰、那么明朗。正因为如此,虽然她跟严老师早已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但联系从来没有断过。
正是这些无声却有力的默默教育,如点点微光,让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教育,未必是振聋发聩的言语,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身教,值得我们用心去体悟、去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