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之后有八个善字,是对“上善”善字的说明,这八个善字皆为动词,善于、擅长的意思。“上善”的“善”是不是善良的善呢?水乃自然之物,本无善恶,善恶是人性,说它善也好,恶也好,是对人而言。水对人固然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浊浪滔天,决堤裂岸,泛滥成灾,洪水猛兽,总不能说它善吧?
“上善若水”的“善”如果理解为善良的善,那它与后面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又有什麽关係呢? 现代版本在“上善若水”后面用句号,恐怕应该是逗号,因爲它紧接着就要说明“水善(于)利(用)万物而不争”,为什麽? 水既无善恶也无形,以不同容器之形为形;因应万物不同而变化,在山为山泉,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在池为池镜,可以平静无波一鑑开,这是水的自然属性和特点,因应万物而变化之道。
《曾子•子思子》有句,“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仁者乐于道,智者掌握、 利用道,愚者顺从道,弱者害怕道。此处“智者利道”的“利”是掌握、利用的意思。“上善若水”是要“若水”一样能够“善(于)利(用)万物(之道)”,“居善择(宜居之)地;心善渊藏;与善宽仁;言善重信;政善平治;事善任能;动善待时。”能够“利道”,那就不必与人争了。道家主张无为,无为不是什麽都不为,而是“不争”,“利道”而为。
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这一句不是“上善若水”,而是“上善治水”。如果甲本《老子》是正确的话,说明“上善”不是水,而是“治水”。根本不存在水“善(良)”不“善(良)”的问题。如此,这段文字又应该如何解释、上文下理才通顺呢? 中国文化源太远,流太长,不少问题有版本的问题;有词性词义的问题;有语言习惯的问题,有时真的很难说得清。认定“上善若水”的“善”就是善良的善,恐怕是望文生义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