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刚毕业时,有次借同学的《红楼梦》看,由于年少,认知水平有限,对冗长琐碎的故事情节没多大兴趣,对宝、黛二人的爱情纠葛也没多少情感的共鸣。毕竟公子小姐的小资生活与我这草根阶层的生活体验有着很大的差别。何况我从小营养不良,发育迟缓,高中两年上完,毕业时已过十六周岁,嗓子还未变声,“情窦”的种子隐于身体某个角落尚未生根发芽,“情感”的画笔尚未在内心画出一幅心仪少女的模样。心里还被《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连环画中降妖伏魔、惩恶扬善的神仙豪杰们“霸屏”,自然对这两位少年的哀怨与缠绵不会上心。
《红楼梦》真正吸引我的,是里面的诗词,凡有诗词的地方我便从默看模式本能地转换为朗诵模式。当时有没有像老夫子似地摇头晃脑确实记不清了,但一定是陶醉其中的。 书看完便要还给同学,想自己买一套又囊中羞涩,买一套不喜欢小说内容只喜欢里面诗词的书也觉得划不来。我又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想着书一旦归还,小说里面那些诗词就与我“古得拜”了,心里又十分不舍,怎么办?便软磨硬缠找母亲要了几角钱,到镇上买了一个十六开大小的厚笔记本,将《红楼梦》里面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 在机缘巧合中,我终于有了自己专属的“一亩三分地”,那可是除作业本之外的第一个自己喜爱的笔记本,里面抄的也是自己喜欢的内容,远比上学时数理化作业本中那些枯燥乏味的习题有趣得多。从此,我便成了辛勤耕耘的“农夫”,钢笔、墨水、剪刀、糨糊就是我劳作的工具,陆续从借阅的其它书籍中抄来许多自己喜欢的文章和诗词,还临摹了几本武术杂志里面的武术套路插图,粘贴了从旧报纸上剪下来的一些美术作品。那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绽放在我的剪贴本上。
那段时间,我如一只忙碌的蜜蜂,采来百花,精心酿蜜,补充知识的营养。那本剪贴本便成了我精神的伴侣、学习的良师。抄的诗词作品我一有空闲时间就反复背诵,很快便背会了二十多首。通过临摹的武术插图和说明文字,我照猫画虎练了一套少林拳、一套少林棍,每天都要比划一遍。还开始练习文学创作,根据村子一个生活原型写下了第一篇文学作品,现在想来应属纪实散文吧。文中”一张祥林嫂式毫无表情的脸,古战将铠甲般褴褛的衣衫”两句话至今记忆犹新。那篇满是学生作文腔的文章我曾投稿《安康日报》,结局自然是石沉大海。毕竟功底太浅,我的文学首秀就这样折戟沉沙。
我参军时如虔心向佛的沙弥,自己穿的服装及洗漱用具全被家人带回,军装从内到外武装了我的全身,连生活用品都换成了军用品,那个剪贴本却与我形影相随,一路陪伴到了部队。遗憾的是新兵连我拿出翻看时被当时的司务长借去,一直未曾归还。我当时是新兵,胆子又小,也不敢找司务长要,从此与那本剪贴本断了俗世的尘缘,只留下一份念想。 我调到武警甘肃总队机关当了一名放映员后,与剪贴本重续旧缘。当时电影队的队长特别爱学习,既练书法,也写文章。我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平时画些素描速写,偶尔画一些幻灯片,在放电影前加个“小餐”播放一下,配合部队搞宣传。也开始练书法,每天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为了提高自身水平,我从收发室的战友那里要来一本空白的报刊发放登记本当剪贴本,又开始从报刊上剪贴自己喜欢的文学与书画作品。这本剪贴本在我上军校后与一些书籍一起存放在原单位一个空影片箱中,未曾带走。本想利用某个周末请假回来取,谁料军校学习训练十分紧张,一耽误就是半学期,等我放寒假再回原单位取书时,因整理房间,那个影片箱已被新来的放映员搬到存放废旧电影设备的库房中,不知塞进了哪个角落。屋内堆放杂物太多,搬开好几个笨重的箱子,还没发现那个影片箱,便放弃了寻找的念头,结果便不了了之。
再次使用剪贴本时,我已军校毕业,分配到了武警庆阳支队机关工作。那时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除完成本职工作外,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画刊头画、写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给各类报刊投稿。我便同时拥有两个剪贴本。一个剪贴我自己发表的作品,一个剪贴我从报刊收集的作品。因工作需要,收集资料的剪贴本中又多了“社论”“工作综述”“时评”等公文写作方面的文章。 剪贴我个人作品的剪贴本是同办公室战友送给我的小礼物。那个剪贴本大十六开,硬皮封面,白色内衬纸。里面剪贴着我第一次发表的新闻作品、第一次发表的刊头画、第一次发表的小小说。虽然作品还很幼稚,毕竟是自己的处女作,便敝帚自珍,偏爱有加。 调到总队机关工作后,办公室有了复印机,除了自己发表的作品继续剪贴在剪贴本上,报刊收集的文学、书画作品及好的时政文章我统一复印到打印纸上,装订成册。剪贴本的层次又上了一个台阶。
随着发表作品的增多,内容也从数百字的豆腐块逐渐变成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大块头。我的剪贴本也从十六开变成八开大了。只是发表在杂志上的文学作品我不再单独剪贴,而是根据杂志开本大小归类后,将几本杂志合在一起到印刷厂装订成册,保存归档。后来文学杂志越办越厚,实在不好装订,只好单独保存,才没再订合订本。原先复印的剪贴本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遇到好的文章及书画作品我直接从网上复制下来,分门别类存为电子文档。这样更方便阅读学习。
后来数次搬家,多次整理书房,清理了许多不常看的书籍,但我汲取了以前的教训,那些纸质剪贴本一直妥善保存在身边。如今,十三本剪贴本、八本杂志合订本仍在我书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每当闲暇,就要拿出来翻一翻。那些剪贴的文章和书画作品,如一缕缕跃动的火苗,点燃我创作的激情;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激发我创作的灵感;如一盏盏指路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只要继续写作,剪贴本也将继续陪伴在我身边,见证并记录我前行路上的梦想与收获。

作者简介:刘丰歌,本名刘国美。从军三十载,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中华散文》《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北京文学》《飞天》《海燕》《橄榄绿》《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文学作品曾获《中国青年》散文征文一等奖、“丝路新散文征文”一等奖、“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诗奖金奖、武警文艺二等奖、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优秀奖等军内外文学奖20多次,散文入选2016年、201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2018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有数十篇作品被报刊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学作品集,作品入选中学期末考试题。出版散文集《踏歌而行》、小说集《吹响竹笛》、美术作品集《刘丰歌刊头作品集》。

《黄河文苑》刊登各类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学艺术作品,欢迎投稿,欢迎关注,欢迎点评。
投稿邮箱:215172690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