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故事
屈化民

上图老房,土墙瓦房,旧门小窗。桃花盛开,却有气象。这样的老宅院,在改革开放前,家乡腰市川,寻常随处见。
这座院落,就在郭村,位于南头。三间土房子,曾住7口人。虽是陋室,风水却好。房通金光大道,门出兄弟三杰,受过高等教育,成为国家人才。家族人丁兴旺,子孙代代优秀。
老大郭天舍,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任职于商州区检察院,是商洛地区资深检察官。其孙女荣获全国奥数比赛二等奖,取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2017年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
老二郭天时,1974年应征入伍,进入某军区空军某部。1977年被部队保送上西北工业大学。1980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军队技术工作,一段时期与航空专家郭博智共事,参与研制我国大部分主战机种,为军事装备更新做出贡献。空军大校军衔,高级工程师。2014年退休,享受部队技术五级待遇,相当于副军级。这在市区镇,都算是“人物”。其妻是大学同班同学,中航工业西飞公司高工。儿子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大型国企任部门副总经理。
老三郭天锋,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坦克学校,分到华北某部任职,德才兼备屡获提升,从副排长升至副团级。2001年调任天津市武清县武装部部长。后转业到市内和平区,担任区委办公室主任(处级),街道办事处主任、书记。妻是小学高级教师。女儿是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津工作。
兄弟三人,全是党员,可以成立党小组。老大的长子入党。老二家三口人,都是共产党人,也能成立党小组。全家有六个党员,可以成立党支部。无论大家小家,都是光荣的 “党员之家”,有良好的政治面貌。这在家乡和外地,可能难找很多例。红色基因够强大,先进分子聚一家。
一门三子,都有出息。依靠党和组织,通过自身努力,成为良才大器,肩负不同职责,堪称家乡达人。三个了不起的农家子弟,都在这不起眼的房里出生成长,出入房门,上学读书,干活喂猪。先后走出老屋,离开山川,进入外面的广阔天地,各自展现才能抱负,为家争光为国奉献。
老房的主人,名叫郭景怀,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本大队一队队长,在村里有名气有脸面有头衔。他像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乐于奉献,勤劳良善,乐于担当,号召力强。被群众认定为领头羊。自从1958年成立生产队,就是盖这房那年起,当了二十年小队长。依靠党的领导,通过艰苦奋斗,改变穷村面貌。穷则思变苦干,学习愚公移山。兵头不是官,带头干的欢,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领着社员,整修农田,种粮生产。贫困状况,逐渐改善。干出成绩赢得荣光,年年评比受到表扬,厅堂墙上贴满奖状。公社书记童喜正,称赞他是老黄牛,夸他拉车不松套,卖力奋蹄赶大寨。
所在村队,底子很薄,条件较差。土地贫脊,坡多坪少。人口增多,耕地减少。一年干到头,还是缺吃的。到了春季,青黄不接,揭不开锅,一天凑合两顿饭,天天总觉肚子饥。全队几十户,挑担吆着牛,在这房门口集合,跟在队长尻子后头,一溜带串往北走。穿沟越涧几十里路,到马角山里借苞谷。到了夏收以后,照原重量送还麦子。借来还去,年年如此。
三年自然灾害,队上家家挨饿。郭家娃多,更愁吃喝。一家大小无奈何,远离房门找野菜,想方设法弄吃的。把麦糠稻糠磨成面,搅点杂粮填饥肠。吃光了能吃的东西, “掌柜的” 强撑虚弱的身子,迈着浮肿的双腿,担着筐子笼,北行十多里,到庙湾山沟里,挖泉凹凹树根。拿回家中,用水泡胀,碾成糊糊,搭上笼被,蒸熟充饥。吃到嘴里苦涩难嚼,送到喉咙恶心难咽,咽的时候噎的流泪。这种东西吞下去,在肠胃里结硬块,总觉肚子胀如鼓。难过一言难尽,难言还在后面,大便实在困难,蹲在茅子半天,干急屙不出来,憋痛难忍冒汗。只好叫来老伴,取来长锁钥匙,用那匙钩掏便。老房无言,历经磨难,见证了一个个伏热九寒。房中铁锅,最知滋味,体验了一家人苦辣酸甜。
老队长是名符其实的老贫农。在他以上,三代打工。自幼受穷,放牛耕种。没上过学,认不得字。没有多大本事,全凭一双粗手,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过光景。靠着合作社帮助,拼力盖起三间房。
寒门地灵主人命好,夫妇养育三儿两女。娃多家穷,四壁空空。全家七口人,大小七张嘴,个个都要张口吃饭,子女还要上学读书,家庭困难可想而知。当大当妈,最操心娃。他们目不识丁,却很重视教育,秉承耕读传家的古训,在下一代身上寄托梦想,期盼娃们上学增长本事,求知改变命运。因为有这样的朴素想法,再穷也要供娃念书,再苦也要给娃铺路,再难也不误娃前程。这种传统理念,由于持续践行,得以代代传承,溶进了子孙后辈的血脉之中。这成为一种精神基因,造就了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
老队长靠着实干,仰着为人,凭着功绩,积聚了广博的人脉,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他们一家人,贫穷却厚道,乐于帮助人,朴实人缘好。几个孩子,明理懂事,学习都好,待人礼貌,听话乖巧,睦邻敬老。正因有这样的德行,有厚重的人情,也因贫农“根正苗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红色单纯的背景下,长子被群众推荐上了大学。二儿被队上看好选送当兵。农家两兄弟,鲤鱼跳龙门,出川游大海,效力报党恩。
说起老房子,应提两家缘。笔者家住街道,知道这些事情,因为两家有缘:
我家也很难场,也住老屋旧房。我大是个医生,常去各村看病,是这房子常客。屈先生郭队长,打交道岁月长。他家虽难,请医治病,却讲体面,依照例惯: 一把挂面两鸡蛋,老方桌旁一锅烟。
我姐秋霞,郭家天舍,少年认识,中学同桌。学习上互相帮助,她见他面黄肌瘦,常给他送些吃的。郭家人知恩,永记这番情,图报到如今。
胞兄天时,郭姓天时,异姓同名,同岁同窗。从上初中直到现在,密切交往超半世纪,深情厚谊胜似同胞。
1977年,郭兄上了西工大。1978年,胞兄考上西医大。同到西安,都进高校。兄弟相见,激动万千。天公成好事,上集郭侃成,恰巧来省城。三友喜相逢,同到照相馆,拍照合个影。照片从左到右是:屈天时,郭侃成,郭天时。挚友三俊男,虽未结金兰,情谊比桃园。

以前多年,相距不远。两个天时,见面方便。邀来博智,乡友闲谝。其乐融融,留连忘返。最近两三年,一个住阎良,一位调沪上。相见不容易,微信常联系。
老三叫天锋,我名叫锋印,名字沾缘分,相差多半岁。见面不多但却熟知,时常提说互为榜样。比如上小学时,他的毛笔作业本,借作我的模仿本。那个"驳”字,写得真好,如今回想,记忆犹新。两人彼此神交,念书一直都好。1979年秋,他中学毕业,以高分考入军校。我初中毕业,以商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排名第一的部属西安无线学校。双双翻秦岭,吃上“商品粮”。当年两家,被传佳话。各自家房,门前风光。
老二老三回乡间,总到街上转一转,来到我家谝一谝。虽说身穿军官服,亲热随便如从前。
胞妹婷莉,郭妹红霞,也是同学。这个老房子土院里,曾是她俩玩耍之地,留下一串美好回忆。
郭家二哥最有心,永记当年大姐恩。敬送重礼表心意,总想团聚一家亲。今年春节之前,我从新疆回陕。约在三桥一个饭店,陪老姐和二兄吃饭。亲人相见,举杯换盏,心热言欢。吃着说着,回忆从前。说起老房子,酒煮心中言。回想屋与根,仿佛回房前。
我心激动,趁着酒兴,填词咏诵:
如梦令
矮阶土墙小窗
侧伴桃花芬芳
陋室出才俊
房院故事传扬
老房 老房
瑞气祥光辉映
相见欢
姐弟欢聚酒楼
情悠悠
忆说当年含泪话不休
频举杯
千杯少
斟满酒
此时万千滋味涌心头
长相思
桌也红
脸也红
热酒暖胸眼朦胧
今日喜相逢
姐弟情
兄弟情
天长地久愈醇浓
心语在酒中

上图摄于2019年春节前。从左到右:胞兄屈天时、姐姐屈秋霞,仁兄郭天时、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
屈化民,商州腰市街人。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