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搬山录》
一。
落日弃山,我们巡山
暮色抹除前方
谁还坚持走在曲折山路上
替代黄连木问道于巉岩、于风声中
披挂叶片
声名鹊起的龟山
还如一万年前般坐北朝南,松岗为锯齿
它在诸峰的阴影中,不远不近
淡淡地拒绝着
二。
灯火如韭
我细数一遍
366扇明亮的窗子
像牙齿紧咬着从黑暗中浮上来
数第二遍时
740只眼睛明灭交替
远方更不确定是谁的喃喃自语
中宵醒时,夜色已如墨染
哦,在沉默中度过的前半生忽被打翻
只剩一副耳朵向下低垂
忍耐大海
在一张冰冷的脸上轻轻摇晃
三。
老子、孔子、庄子、墨子
伟大的人如星辰般闪烁
但他们无法干预
走在回埂上的二大爷
他背手
穿过麦田
----刚扶起一个稻草人
蛇皮袋的衣衫口哨般被风吹响
许多年后,想到这一幕
我站在他俩中间,像第三棵卑微的稗子
远离田野
四。
中文时态也可以这样:
过去时的”浮夸风”
远不如现在进行时的”遥遥领先“
深入人心
而过去将来时更受欢迎
----比如这里近两年
作协会员出去都说自己是作协副主席
不是作协的出去就说自己是作协会员
昨晚,她如是说
五。
朝阳群众
发现路边央企写字楼、国企背景的超市
摆上了闪亮的圣诞树
白胡子圣诞老人
在互相传言
-----今年暂时不抵制圣诞节了
果然25号这天
启动“中美友好合作故事”活动
备注:2024年12月25日—— 即“圣诞节”的当天,由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和《环球时报》社有限公司联合发起,面向海内外征集“中美友好合作故事”活动正式启动。
《搬山录》是一组富有深意和象征意味的诗歌,每一首诗都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意象传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历史、社会现象的思考。下面是对这组诗的简要分析:
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巡山的画面,以“落日弃山”为开头,给人一种孤寂、荒凉的感觉。黄连木作为一种植物,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坚持问道于自然。而龟山作为地理标志,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保持不变,暗示着一种永恒与变迁之间的对比。
二。
诗人使用“灯火如韭”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城市夜晚的景象,同时数窗子和眼睛的动作象征着对生活的观察与反思。中宵醒来面对墨染般的夜色,表达了内心的沉思与觉醒,意识到前半生在沉默中的流逝,以及对外界世界(大海)的倾听与接纳。
三。
此诗引用了中国古代几位伟大思想家的名字,以此引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在田埂上的二大爷。尽管历史上有诸多杰出人物,但他们的光辉并不能改变每个平凡个体的生活轨迹。诗人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感到自身的渺小,如同田野里的一棵稗子,远离喧嚣。
四。
这部分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中文时态的问题,并将之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浮夸风”、“遥遥领先”等词汇反映了某些时期的夸大宣传,而作协会员身份的变化则讽刺了社会地位与名利的追逐。
五。
最后一首诗提到了圣诞节期间中国民众的态度变化,从抵制到接受的过程,特别是官方媒体发起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征集活动,表明了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新趋势。
整组诗融合了个人情感、历史文化和社会评论,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