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驱散了尴尬
作者 邓华俊
乡亲、朋友进了我的小卧室,看到墙上挂的四扇屏都不由地欣赏两眼。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有的认为是名家大作,山是山水是水,四季分明;也有的自觉经多识广,再加上对我这半个庄稼老的固有认识,认为是学生的习作,三瓜俩枣买来的。
这副画确实不是名人所作,他是个省书画家,给老年大学讲讲课。但他是我心仪、倾慕的人,他叫刘克存。
刘老师是教高中数学的,空闲时间作作画,兴趣上来也诌几句诗。一次旅游中他诌了几句四不像的诗还真驱散了尴尬,受到了欢迎。
旅游,我俩是很好的搭当。刘老师比我长一岁,自然称他为兄,更主要的是他为人厚道,在外吃住沒歪的邪的。平时省吃俭用,但我俩出门,乘公交,买零食,甚至吃便饭,往往轮不到我掏钱。当兄弟的自然从心里过意不去。我受“曹雪芹家酒”酒厂邀请,允许带一个人,我首选刘老师陪同,尽管他酒量只有三钱,他也愿意陪同。酒厂赠送的两瓶酒自然我俩二一添作五。
我俩去喜峰口大刀园,就是“大刀进行曲”这首歌的源发地。本来山并不太高,刘老师结记得真周到。山下有几个小摊,我正想买两瓶纯净水,刘老师带着两条拐杖过来了。他知道我打乒乓球伤了下腿,我早不当回事了,他还结记着送我条拐仗。还甭说,上山下山既省劲儿又安全,真的解了我登山之困,不然若引起旧伤复发就麻烦了。
我俩旅游是大肚子配罗锅正好搭配。刘老师好画,旅游时坐在凉亭上、石头上或靠在树上,他取出笔纸,一会儿就把高山深谷勾勒出来了。我则给画配上几句诗,说诗好听点儿,沒跳出“打油”的境界,甚至有时四不像,根本不敢往桌面上拿,关键时候我就哑火了。可刘老师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迸出了几句,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诗驱散了车上的尴尬。
那是在南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后,旅游团三十五人来到秦淮河边的夫子庙前。导游明确提示:“秦淮河的美景、壁画、游船;夫子庙的学宫、贡院、魁星阁都很有看头。侧面的购物街更是热闹繁华。俩钟头的自由支配时间,但切记: 晚7点准时上车。”
刘老师和我赏了秦淮河壁画上的金陵十二钗,秦淮河两边是石壁,石壁上刻着十二钗。本来刘老师对红楼梦就有所研究,说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本和丰润曹是一族,但丰润曹是汉族,曹雪芹家却是满族......。刘老兄顺口流畅的讲解让我神迷佳境,但时间的限制,我俩只好迅速游览夫子庙。从十二金钗雕像边的石阶上来,秦淮河北岸就是贡院街,夫子庙大门座北朝南。我俩只好走马观花,匆匆游览。不过,还是重点在大成殿祭拜了孔老先师。虽然有点看不够,还是提前5分钟上了车。
7点,还有12个座位空着。一会儿又回来了4位,导游第二次电话催促了。这时的分分秒秒都牵动着车上人的心。7:20分,车上有人憋不住了,催司机开车。这时,又回来了5人。这5人虽说晚了20多分钟,可他(她)们连说带笑,不以为然,毫无歉意地坐下了。
我对这种人实在是看不惯,当老师的有个职业病:时间上丁是丁是卯是卯,因老师都把鲁迅的名言熟记于心:“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已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不知这些人游了沒游夫子庙,若游了该有点自律吧。
这时车上有个年轻的发火了,催司机开车,还用带刺的话说导游说话不算话。
漂亮的导游脸一红一白的十分尴尬。她和司机耳语了几句,车的发动机真的响了。
一位花白头发的男士拽住了车门并下了车。他人在车下,手拉车门,司机只让发动机空转,车纹丝不动。发火的那位年轻小伙骂骂咧咧,粗话不断;帮腔的白显然是他的伙伴,阴阳怪气,晃动着脑后扎绑的小辫子。另一位帮腔者站起,干脆他向前挪了几步,居然做出了要拉司机手的姿势,司机捂住方向盘。车上人七嘴八舌,不干不净。我的情绪受其影响也有点儿激动,不过,说出大天,来七十好几的人了这点儿纳性还是有的。导游不知是老练还是不知所措,一动不动,但她的脸色一红一白,显然她也预估不出会发生什么意外。
缺席的是三位女士,下车拽车门的显然是其中一位的老公,另一位也像老公,他电话上一边催促他的夫人一边向大家道歉:说夫人很少出门,三人在购物街转向了,走上了相反的方向。并说很快就赶到,恳请大家原谅。“转向了”,这句软话让人理解,“中国大妈”在世界上购物都岀名,购物转了向也是常有的事。司机我怀疑他入过佛门,不动半点声色,趴在方向盘上显得那么淡定;束手无策的导游在裹挟中又尴尬地拿起手机催促着。原来我觉得导游这差使不错,免费坐车游山玩水,今天的一目,让我原来的想法也有些尴尬,导游也难哪!
一直沉稳的刘老师起身客气地说:“大家好!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接着拿过了导游的话筒:
刘老师泰然自若的神态我见惯了,自然要为他鼓掌。可车上的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刘老师是那方来的神客,不过,还是稀疏地响了几下掌声。
刘老师神态若,似乎有点主持人的神态:
“在座诸位皆弟兄,携手相聚古金陵,
昔遭侮辱租界地,今逢改革重振兴。
谦让礼貌相尊重,诚实守信讲文明。
和睦友好新风尚,难得一游同包容。”
刘老师读完诗又深鞠了一躬。这一躬,让欲抓方向盘的那位年轻人松了手;这一躬,让道歉的老公深深还了一礼;这一躬,让导游脸色先白后红;这一躬,在我的带动下响起了热烈掌声;这一躬,驱走了车上的尴尬气氛;这一躬,迎来了三位面带愧色的灰溜溜地上车人。
三位女士“转向”的道歉话和她们的尴尬的表情,似乎又换来了不少同情,
车开动了,我拿过刘老师的手机,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又把诗朗诵了一遍,还有意撇出了崔永元的腔味。车上气氛开始活跃,有的回头向刘老师投来赞颂的目光,我也蹭了点热度,但不知导游內心怎么想,驱走了尴尬她该感激吧!
作者简介:邓华俊 :现居雄安新区,从亊教育工作41年,1982年评为首批“省中学模范班主任”。退休前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现为安新县、高阳县、保定市作协、诗协会员。蕾雷签约作家。《大连文学》诗词编委,签约作家。白洋淀历史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文学艺朮研究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编委。多篇文章刋入《青年文学家》杂志、《当代文学百家》、《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论文集》。主编简介:刘畅,古蔺县戏剧曲艺家协会川歌传媒办公室主任,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学雷锋佳园文化社编委会宣传部,福建建阳弘贤书院学员,成都爱心大联盟组委会, 郭明义爱心团队王安迟分队天下阳光爱心联大盟监督,古蔺创文志愿者,美国华尔街卫视华人出彩宣传员,UN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宣传部委员。全球广播防疫哨兵,百度上经常报道的《古蔺好人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