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上到来的新年一月,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八周年纪念日, 这是一个实现科学知识中国化、万物理论易理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化、共产主义理论世界化,实现科学读懂中国、造福世界人民的时刻,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非常振奋的时刻,也是一个让世界人民乃至世宇苍生拭目以待的时刻!
《意见》所提出的目标要求,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也是构建人类新文化理论体系的方向,既是中国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还是人类和谐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意见》的落实成果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与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每个地球人必须要以高度的使命感积极参与到人类这场伟大的文化变革中来。中华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类生存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类的希望在中国,人类的希望在于每个中国人坚定信念、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有关《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新华社2017.01-26 06:30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4.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主要内容
5.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6.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重点任务
8.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9.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0.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11.滋养文艺创作。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科学编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
12.融入生产生活。······
1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14.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
16.加强政策保障。······
17.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
18.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八年来,为了贯彻《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领导人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整体性、创新性、广泛性、战略性的人类文化发展理念和方针,非常鼓舞斗志、坚定信心。例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话语权”“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新文科”等全球性布局。
“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化这个根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建立“新语言、新理论、新方法”“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坚持两个结合”,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等一系列具体的文化强国指导方针。
八年来,在《意见》及领导人文化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国家相继建立了国家版本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世界孔子学院及中央社会工作部等社科研究和执行机构,各种传播推广、弘扬践行的中华文化论坛、协会及媒体参与等各种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可以说,其措施保障有力,其力度前所未有,这足以说明国家推进文化强国的坚强决心。
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做了很多艰辛工作,或使出浑身解数,但领导人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中提出是一些令人窒息和咂舌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即: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等。
而且2024-11-29领导人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现在,领导人的号角在一次一次的吹响,领导人的命令在一道一道的下达,这一切都在强调了贯彻《意见》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现在没有任何退路,人类文化的创新发展没有任何退路,只能期待中华文化创新有奇迹出现,我们只有勇敢挑战、开拓创新,我们只有不拘一格、坚定信念,我们只有勇往直前,只有硬生生的踏出一条血路来,才能不辱使命、造福世界。
中华元素阴阳文化理论,是2013年产生“元素周期律与人生”灵感与2013“人类命运共同”理念同时诞生,2017年1月出版《元素周期律与人生》著作与2017年1月《意见》颁布实施同时出现,是2025年元素阴阳文化理论完善定版与“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完全吻合。这一切的无意巧合,与其说是天意安排,倒不如说是宇宙元素原子周期变化的节点。
今年7月13日, 中华元素阴阳文化创始人于许成,中华元素阴阳文化学术继承人倪中敏,应邀参加了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九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大会暨榜样力量·2024新闻人物年度盛典”,荣获“2024国学文化年度新闻人物”称号,由将军颁发奖杯,于许成、倪中敏合作接受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12分钟采访,采访主题是:实现科学知识中国化、万物理论易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