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岱史话(四):蓝田西南重镇一一焦戴集
唐代的荣光不再,焦岱川以后的历史,总的来说,就是一部人口繁衍(迁移),加农业耕作和集市贸易的历史。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六、九赶集,出售剩余农产品,购买所需农具和生活品,连带赶个热闹。这就是乡间的日常生活。
被牛兆镰《蓝田县志》称为"西南重镇"的焦岱集,出现在北宋元丰年间。
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的年号,一共八年。前边年号是熙宁(1068~1077)。
焦岱集最早就出现在《元丰九域志》中。《元丰九域志》是奉神宗之名,由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的官方历史地理著作,截止到元丰三年(1080)。其中记载的全国市镇有1880多个。
在这本书中,焦岱(当时称作焦戴),同堠子镇一起,是蓝田仅有的两座市镇。同时,同蓝田毗邻的万年县(今长安县的东半部分)的市镇有五个,分别为城东、城南、鸣犊、义谷、霸桥。
相反,根据产生于熙宁年间的宋敏求的《长安志》的记录,当时万年县的市镇有四个:鸣犊、渭桥、灞桥、义谷。唐代的莎车镇已废。
两书相较,元丰年间万年的市镇不仅增加了,而且内容有了变化。
《长安志》中,蓝田无市镇记载。
这说明,焦岱(焦戴)镇产生于元丰年间。
正因为出现了著名的焦戴镇,焦岱川取得了焦戴川的名字。
焦戴川一词最早出现在《树萱录》有关贠庄的记载中,其中说,“贠半千有庄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
《树萱录》是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宋欧阳修的《新唐书》中作一卷,《宋史·艺文志》记作三卷。其作者不详。南宋《直斋书录解题》云此书“序称纂尚书荥阳公所谈者”,“又云普圣圜丘之”,尚书荥阳公为郑姓,作者当为其下属。但南宋又传此书为北宋刘焘所作。刘焘字无言,长兴人。宋元祐三年(1088)进士。从这个情况综合判断,《树萱录》产生于唐末,又经刘焘之手增益。刘焘修撰此书当在1088年之后,彼时焦戴镇和焦戴川名已出现,同《元丰九域志》正好相投,可以相互佐证。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发展的高潮。而仁宗到神宗期间是北宋经济最为繁荣时期,人口和村庄增加,城乡市镇大量出现。焦岱这个时期出现集市,正合此情。同唐时相比,当时的村庄不仅分布在半塬上,并且出现在川道中,焦戴镇就是证明。
从焦戴镇的名称看,当时焦岱街的居民主要为焦、戴两姓。
到了元代,骆天骧编撰的《类编长安志》中,万年县的市镇类同《长安志》,但记载的蓝田市镇只有堠子镇。但在卷九《胜游三川华清宫杂题附》中,提到嘉川时曾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说明焦戴镇依旧存在,但地位似下降了。骆天骧是西安本地人,对长安周围的情况很熟悉,其资料当为准确可靠。
元末战乱,人口大减,焦岱川也不例外,洪武年间乡里编制,焦岱川和吴村庙一带合称焦吴里。明制一里110户。由此可知,当时的戴姓已经搬迁他处,或者人丁稀少了。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商品经济的重新繁荣,焦岱的集镇又会重新兴旺起来。特别是到了清代,随着人口的继续迁入,焦岱川各处的村庄都基本出现,焦岱镇更是成为蓝田西南重镇。
焦岱集镇的出现和兴旺,是同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焦岱集,从交通上讲,西通过水泉子一一石门一线,可达汤峪川和皇甫川。东通过将军疙瘩和韩寺村抵达白鹿原和县川,东南可以通过百神洞和十回场前往辋川。特别是建国以前,并无蓝葛公路,辋川一带出川入县城交通极其不畅。当时白家坪至董家岩之间有三道岭,悬崖峭壁,从河底直插云霄,可谓鸟兽难过;辋川山底村下游石渠系古人凿山造渠灌溉使用,宽不足10公分的渠边塄即为过往行人通道,傍依百米的悬岩峭壁,望之令人生畏,每逢雨季泥泞,只能翻山越过;临近峪口,又有十里“阎王碥”,更是险隘咽喉路段。从辋川出山,只有两途,东出蓝关古道,或者翻越焦岱川和辋川之间的坡沟。这些坡沟比较平坦易行。所以,唐时隐居在辋川的王维,就是翻越这些坡沟,前往长安打卡上班。直到建国前,从县城前往辋川一线,还要绕行焦岱川和辋川之间的坡沟。十回场成为通往柞水、商县和镇安相应地奌的必经之所。
人们步行赶集,一日便要来回。因地理之故,白鹿南原、辋川、红门寺甚至玉川的山民,同县城很少有经济联系,同焦岱集的联系很紧密,这样就使焦岱集成了蓝田西南的经济中心,幅射整个蓝田西南区域。
焦岱镇首先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地。辋峪及东西采峪的山民,柞水县九间房、曹家坪一带的山民,商县杨家斜、山阳县袁家沟等地的山民,皆通过玉川(雷家川)过十回场一百神洞一线卖山货于集上,包括木材、竹器、牛羊、荞麦、洋芋等;山外鹿塬荆峪沟的芦席,也来此售买。至于焦岱川本身,则有焦岱街的牛肉、铁器、佘家湾等村的陶器。晚清随着水利的发展,樊家坡一带的大米,也出现在集市上。
晚清随着商业的发展,焦岱街也逐渐成了货物集散地。清同治11年(1872),大批山西商人到焦岱街村经商,主要经营杂货、药材、木材、木炭、布匹、染房等。其中木材、木炭交易市场十分兴旺,西安、渭北建房所需木材,西安各商号、钱庄、地主人家取暖所需木炭大多由商贩从焦岱购买,贩运到西安东、西木头市和渭北出售,或由木炭商贩运到炭市街出售。
正因为如此,焦岱街一带兴起了马骡驮队,运送外面的物产进山,又集中采购山货出山,在焦岱街进行集散。
当时的路线是:
从焦岱街出发,向南经牛心峪、大河、庙岭转向东到华山庙、上岱峪,然后通往岭南,这就是牛心峪中出现古栈道遗迹的原因。同汤峪栈道不同,这些完全是民间行为。通往岭南又分两路。东路由“十八盘”向东过岭到西采峪雷家川由红门寺、龙王庙、肖家沟向南过岭头,可到柞水县香炉沟、高桥、曹家坪一带;西路由上岱峪向西过岭头,到汤峪大东沟朝南,沿“石门古道”向南经小东沟口、刘家沟口、方石匠、斗沟口、马崖砭、水层沟口、三台山、月亮石、文公庙过岭,到柞水县安沟,或由骡子道过石窑沟,向东折到安沟口,然后经蔡玉窑、凤凰嘴去兴安、蜀河一带。
这样,焦岱集就成为"南通商於,北达秦陇,商业兴盛"的"县西南重镇"(牛志)。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文革中禁止自由贸易,焦岱集一度沉寂。上个七十年代晚期,随着集市贸易的解禁,焦岱集又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当年有次我偶尔去逛集,只见街上万头攒动,街巷为之断流。
那时候,焦岱古镇集市交易的品种繁多,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有交易木材、竹器、家具的木头市场;有交易牛马、猪羊,驴骡的牲畜市场;有交易药材,山货、干果的药材市场;有交易荞麦、玉米、洋芋、各种豆类的粮食市场;有交易各种铁器、农具,陶器的农具市场;还有菜市场,旧货市场,餐饮市场等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市场交易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木头市、牛马市、农具市、旧货市失去了踪迹。生活用品在商店中随处可见。每逢集日,赶集的人除了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外,依旧红火的就是餐饮市场。
赶集的人们,除了周边的乡民外,增加了远途而来的城市居民。这些年,随着大城市超市的开辟和摊位的大量消失,城市的街巷日益冷清。城市居民赶往焦岱大集,寻找那久违的烟火气。
每逢集日,远近齐至,熙熙攘攘,人流不息。这里有传统手艺、瓜果蔬菜、山货药材、家禽家畜、木料家具、猪牛羊肉、五色花馍,甚至锄镐犁耙,应有尽有。在新北街中,轻工产品,五金交电、服装鞋帽、生产日杂、糖叶烟酒琳琅满目。更有各种小吃,包括著名的焦岱烂牛肉、神仙粉,葱花饼、蓝田荞麦饸烙、麻辣米线、凉皮、红豆米饭、油糕、甑糕等美食。
琳琅满目的当季食材,热情洋溢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摊位间炊烟袅袅......
在长长的街道上,走在热闹的人群中,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慢慢走慢慢逛,脱却平时上下班的匆忙和疲惫,感受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累了饿了,坐下来,品尝各种小吃,寻找儿时的记忆。
这就是今日的焦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