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载 新浪博客 微博 2013年9月11日
编辑 2024年2月24日平安夜
(穿山1960年代桂林市第一中学所在地)
我的第一个平安夜圣诞节和英语老师卢存学先生
邓祝仁
1963年,我读高一。平安夜这天,我们班举行了平安夜圣诞迎新晚会。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棵用松树枝制作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飘逸的雪花绸缎,还有伟大领袖最流行的语录,绝对没有红彤彤的苹果和平安喜乐之类舶来品。晚会前,同学们互赠贺卡和明信片,纷纷表示美好的祝愿。晚会表演了许多节目,具体内容一点也回忆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自己朗诵了一首短诗《时光老人的礼物》,那些句子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团支部和班委会给每个同学送了一张特制的贺卡,贺卡上由班里书法好的同学抄写了一条伟大领袖的语录。我居然今天还清清楚楚记得,我那张贺卡上的语录赫然是人人都熟悉得再不过的那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晚会邀请了英语老师卢存学先生。他装扮的圣诞老人今天也依然历历在目,或许是我第一次那么近那么近地面对着圣诞老人吧。卢老师个子本来就高,戴上滑稽的圣诞帽,穿上宽松的圣诞服,贴上冉冉的白胡须,就更显魁梧高大,我们一时还真的没认出他来。那晚,卢老师还表演了现代京剧“自有后来人”(《红灯记》前身)中磨刀师傅的那节精彩唱段,“磨剪子嘞——锵菜刀——”那腔调,那招式,真像一个专业的京剧演员。有同学悄悄告诉我,卢老师是地道的北京人,脱帽右派,父亲是高官,最厉害的“左派”,全家人在北京……晚会以后,卢老师不知不觉潜入了我的心底。卢老师教了我高一高二两年英语,我忘不了他,永远,永远。
我初中的英语先生是从英国回来的姐弟俩,姐姐胡莎女士,弟弟胡旗章先生,都40多岁,正值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期。这姐弟俩讲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铃响上课,铃响下课,在教室绝不会多停留,俨然一股大学教授做派。他们面对学生,不苟言笑,除了互致问好,没有多余的话语,只专务教学,比如朗读、书写,他们不管课堂纪律,学生不听课,他们一般装看不见。然而,我有点好奇,他倆对我很好,见面除了点头,总是笑嘻嘻的,有时还交谈几句。我自然直呼胡老师好,百问百答。我的许多同学不以为然,是不愿意跟他们打招呼的。我猜,胡老师对我热情,是不是因为我曾经获得全校英语竞赛第一名的缘故呢?我不知道。
卢存学老师比两胡先生年纪轻些,个头也高点,乌黑的卷发,双眼炯炯有神,绝对一帅哥。英语口语京腔味重,没两胡先生地道。让我一下记住卢老师,并不断有往来,缘于我们之间一次简短的偶然的对话。这是卢老师完全不同于两胡老师的地方。
1963年9月,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英语课。卢老师翻着花名册,首先点我起来朗读课文。下课铃响,走出教室,老师突然叫我,拉到一旁,把手掌弯成半圆,挡住嘴巴,小声问:×××是你弟吗?我说是的。又问,亲弟弟吗。我答,是,同胞兄弟。老师这才告诉我,他也教我弟。当时,我弟念初三。英语年级数一数二。我庆幸一跨进高中就碰到了一位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的绅士先生。
卢老师多才多艺,活泼开朗。堂上堂下,他给我们朗读英文诗,还特别讲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也教唱英文歌曲。老师的普通话很纯,很地道,翘舌、唇音、齿音、前后鼻音,清清楚楚,抑扬顿挫,互于节奏,我平生第一次听到。他爱好京剧,唱起来有板有眼。
我们年级三个班,我们班英语,另外两班学俄语。学俄语的劲头足,学英语的不怎么样。我们班42人,三分之一是华侨,他们的英语回国前已经讲得很流畅,不愿再多花时间。另外二十几位同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厌学,以为学了没用。于是,卢老师策划了一次课堂讨论:学习英语有没有用?
我们没有顾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可谁也说服不了谁。卢老师也说了他的想法,但他并不试图以师道尊严教训我们。他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在60年前,他预言,桂林迟早要成为中国一流的旅游城市,这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他说,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的一种语言;如果出国,不懂英语就寸步难行。他以他在北京担任重要职务(国务院副秘书长),经常有外事活动的父亲为例,来进一步证明英语的重要……这些今日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常现象,那时,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却如同晴朗夜空的皎洁明月,虽可见,却遥不可及。但是,我宁愿相信卢老师,照他的话去做。从此,我学习英语的劲头倍增,一直坚持着,没有放弃,1990年代后期评正高职称,没有参加补习而考试,考试成绩居然是A。我真心感谢卢老师。
高三时,换了英语先生。不久,“文革”爆发,“高考延期举行”,开始“停课闹革命”。一年多没见卢老师了,有点想他。一天下午,我敲开了卢老师的房门。先生见了我,很是诧异。并小声说他“靠边站”了,平时没有谁和他往来。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接受批判批斗。具体点说,就是学毛选、学“两报一刊”社论和一些“W*G”文件,写思想动态和思想检查,接受红卫兵批斗。他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没事干,“逍遥派”。他又问,还背英语单词吗。我说,不敢背。图书馆关闭了,没书读。卢老师靠近我,凑着我耳朵说,英语要悄悄读,天天读,别放弃。我点点头。问,有什么书能借一册吗。先生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鲁迅选集》,精装的,递给我。说拿去看吧。我翻了翻,主要收录了鲁迅的小说和散文。这是我初次私下向老师借书。那天,卢老师留我在他家晚餐。这是我中学时代唯一的一次被老师挽留在家里用餐。不久,学校让给越南阮文追学校,我们学生搬到市内正阳路市九中和市师范住宿、活动。再后来,出现“武斗”,接着离开学校,“上山下乡”,和卢先生便失去了联系。
10余年后,高考恢复,我考进大学。有一天,我到桂林日报副刊部,无意中见到了卢存学老师。原来,日报复刊,先生“归队”,重新做了副刊编辑。我和先生聊了这十多年来的遭遇和正在上大学的现状,还告诉他,当年从他那里借阅的《鲁迅选集》,抄家时被抄走了,很可惜。卢先生说没关系。还说如果功课不紧,有时间,可以给副刊写稿,交给他编发。这失而复得的联系,竟然开启了我和卢先生的一段新的“忘年交”,到1982年我大学毕业,经卢先生之手,我已经发表了几十篇数万字“豆腐干”文章了。
临近大学毕业,我去报社拜访卢先生。告诉他我将分配到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并讨教“到中学后该注意点什么”。
卢先生稍作思忖,说:“恐怕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搞好教学,爱学生,讲良心;第二,要谦虚,向同事学习,搞好关系;第三,W*G遗毒还在,不要卷入派性。中学里也是有这一派那一派的,不要卷进去。”
就这样,我带着卢先生的谆谆教诲开始了我的后半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给卢先生拜年,那段日子,他一家住在朱紫巷报社配给的宿舍里。
(前排左四个子最高者为卢存学老师,左一捧牌匾者为本文作者1990年9月15日)
后来,卢先生离开报社,调到市政协“民革”工作。我也离开中学,进入市府机关。各忙各的,彼此来往少了。但一张合影照提醒我,1990年9月15日桂林市儒学学会成立卢老师也参加了。再后来,1993年初,因工作关系,我离开这个城市,卢先生也离开了这个城市,从此失去联系。近几年,我几度托人查找卢先生的下落,都无确切消息。不知卢先生今日安在?一切可好?
附记:
2013年9月11日中午,我将这篇文章贴在我大学同学的QQ群里,同时公开在博客和微博上(如今都已搜寻不到),乞求大家批评,也希望获得一点卢老师的消息。第二天上午,我读到北海高良铨同学11日晚在QQ群的留言,“卢先生已于四年前逝世”!说是一民革的领导告诉他的。良铨兄说:“卢先生初到北海时,当过民革北海主委。”他到过卢先生府上拜访。卢先生给他的印象是“文质彬彬,很有雅气”。良铨兄曾在北海日报副刊任职,卢先生写过稿子在北海日报副刊发表。二人之间有些往来很正常。于是我写下了几句话,算是回复。题曰《读昨日良铨兄留言》:“惊悉卢存学老师四年前已经去世的消息,难受极了。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好几秒钟才缓过神来。我再也见不到卢老师了。退休这几年,心中总悬着、挂着一定要找到卢老师,看看卢老师,想当然以为卢老师身体还好,找不着,不着急,可以慢慢打听……其实,多舛的命运哪能好呢?看来,年纪大的人,见一面是一面,应该趁早,否则,只能徒增遗憾、后悔和心痛。”
另有好心的文友在博客和微博上建议我网上搜索。还真的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卢先生2004年在《团结》第五期发表的文章《卢郁文在1949年北平和谈中》。我在微博上留言道:“拜读了卢老师大作后,我才稍微详细点知道他的父亲卢郁文参加过北伐,见过蒋介石,是张治中的得力助手,担任过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代表团秘书长,英国回来的经济硕士,张治中主持新疆时的财政厅厅长和新疆银行董事长,49年后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民革第四届中央常委……”
后来,在网上看到叶永烈写反右那段回忆录涉及卢老师父亲卢郁文,为此,叶永烈和卢老师除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叶还多次到北海访问卢老师,当中反复提及父亲是“左派”儿子是“右派”的话……实在叫人唏嘘不已。
(叶永烈在北海采访卢存学2005年9月11日)
我不断地不断地在网上搜寻,又读到了卢老师姐姐卢存心接受访谈的文章,于是我写了一条新的微博:“卢老师姐姐卢存心对记者说,渡江战役之前的1949年3月,二弟卢存学还是北平燕京新闻系学生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外孙邹宁宇说,二舅卢存学按政策是可以回北京的。有人建议外公活动一下。“极左”的外公不肯,他认为在什么地方都是为国家工作。这就是卢存学老师的那位“左”得出奇的父亲卢郁文先生,这就是他们那代人。卢郁文先生1968年10月6日病逝于北京。”
还读到卢存学老师晚年写的文章《晚年,我愈加珍惜》,文中追述了他“右派摘帽”后当过19年中学教师的经历,他说:“尽管我带的班长期获得‘流动红旗’,尽管我和学生冒死跳下水坑救落水儿童……却从未评上过先进;尽管我的工资全校最低,工作量超过一般教师的一两倍,家庭生活最困难……却从未得到过每学期都有的困难补助。粉碎‘四人帮’以后,我第一次就被评上了先进……”文章还谈到他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等等,所以他“愈加珍惜”。
注:全文编入《心宇之间:一位卑微者“逆袭”的人生碎片》(邓祝仁自选集·散文卷,漓江出版社,2014.);校改、编辑于2024年平安夜。
邓祝仁教授的简历


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涵“桂林都市诗社”)机构
总社长:黄家城
执行总社长兼执行主审总编:韵芘胡桂芹
常务副社长:赵荣新
副社长:苏平峰 李绍斌 桂太平 董芝 王瑞逸 张学超 王庆福 肖永传 唐奇芳 谭新辉 李文涛 云横秦岭 隆光诚 杨爱国 李席林 廖家驹 许朝 周卡宁
荣誉社长:林耀平 李平华 陈恩科 宿富连 梁帆 岑路 黄小甜 文长海 敬新谱 韦天喜 蒋铧
顾问:胡自坚 胡自立 刘乃新 吴律醒 许朝 印利华 胡国庆 雅兰 孙炎宏 赵淬 王学志 随风 东方 唐祥玉 蒋官军 祁培成 胡广英 随风
主播管理副社长: 虹 宁卫 清风
主播顾问兼文学顾问:虹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紫燕 玫瑰伊人 心太软
(创始人:韵芘胡桂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