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老家
文/郑丽萍
盼着“寒衣节”来临的日子,总是阴雨连绵,如同心情,湿漉漉的,阴沉沉的。一心一意坐在窗台前叠元宝。一边叠一边和娘说几句,一边叠一边和爹搭个茬。叠着叠着接住小弟的电话,决定寒衣节前一天回老家。我知道,小弟小妹想爹娘了。
老家是爹娘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爹娘一生停泊的终点。能躺在老家这块土地下长眠成全了爹娘的圆满,老家也从此成了我们心中那最深的羁绊。
我的老家,全称是山西省盂县秀水镇大横沟村。距离盂县城不足二里路,所以,在城里人眼中,我们是城左右的乡下人。在乡下人眼里,我们是城边上的城里人。老家从古至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传承,都算得上很讲究的文化古村。爹娘眷恋了一生,我们以老家为荣。
回家的路上,无论车开的有多快,感觉总是没有心跳得快。我靠着车窗,眼睛紧紧瞅着老家的方向,小弟小妹倾诉着满腹的挂念:爹娘的坟头是不是被杂草包裹?会不会被雨水冲刷?会不会有野外的小猫小狗来打搅?那一片庄稼地是否已经收割?······
老家越来越近,小弟小妹想爹娘的话题又回到小时候。那时候,一年四季,放学回来,娘总是早早把大碗小碗,稠的稀的,摆在窗台上。那满院的饭菜香:红豆汤、小开条、榆皮面河捞、土豆丝丝不烂子、豆角倭瓜和子饭、炒萝卜丝红稠饭、玉茭面糊嘟、葱花烙饼、绿豆汤,······娘从来都是看着我们一个个吃饱喝足放下碗筷才肯端起碗。
等车到盂县南高速口,一拐弯就是老家东面的村口了。
没走多远,车来到原来学校的旧址,虽然整个校园残檐断壁,但在这里读书、教书、长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校园里的一砖一瓦:熟悉的办公室,熟悉的两排教室,熟悉的台阶,熟悉的大门,熟悉的铃声。似乎每次经过都能听到,第一次站在讲台前,我给同学们读爹亲手起草的“难忘的一件事”。 我十六岁高中毕业,成为校园里最不像老师的老师。当时学生和我几乎是同龄,娘担心我年少不懂事,竟偷偷藏在教室的窗外听我讲课。面对学生升学的压力和自己发展的重重困难,白天尽情和学生深钻细研,晚上拼命苦读爹想方设法购置的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有爹娘护佑,不懂事的我每天总是跟在老师们身后蹦蹦跳跳,傻傻的笑声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
车七拐八拐来到村南边的井台下,记忆里的井台是很高的,可现在几乎和脚下一样平,我们都是喝这口井水长大的娃娃。人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感恩挖井人的同时更是刺骨地心疼挑水的娘。娘身高不足一米五,水井在村南最低的地方,老家的院子坐落在村中间较高的地段,似乎这一低一高在有意挑战着娘。往水井走是一路下坡,挑水回家则是步步登高。一家七口人吃水仅靠娘一个人完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家里的那个水缸啊三百六十五天盛满了娘的汗水和幸劳。我好不容易熬到十四岁,把娘肩上的扁担接了过来。如今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老家的水井也就闲置了起来,望着那口井四周倒塌的墙壁,想着井台上的那个斜坡,我的眼前还是娘踮起脚尖吃力地遥着撸撸把的背影。
来到井台就离爹娘的坟头不远了。我们停下车,总要遇见老家的人们和我们打招呼,虽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们合适,但那暖暖的亲热一下把我们包裹起来。似乎他们也理解我们的迟疑和不懂事,拉着我们总要说起爹娘的曾经,还要夸奖爹娘几句。听着他们从心窝子里掏出来地言语,顿感做老家的孩子是很幸福的事。
望着爹娘的坟地,我们打住话题,紧紧抱着给爹娘带的大包小包,踏着脚下的泥泞,匆匆向坟地走去。
习惯了小时候放学回来,娘在家门口等着;长大后下班归来,娘做好饭在灶台前等着;结婚成家回来,爹娘在楼门口等着;爹娘走不动了,趴在窗台前盼着;今天,爹娘一定在坟地的小坡坡上望着我们。小妹们边走边喊:爹娘我们来看您们来了。
爹娘的坟地很大,很平,地势很高。人们都说老家的风水好,那爹娘在这里享福了。“中元节”的时候,一片绿色给爹娘遮挡烈日,“寒衣节”到了,大片的庄稼都静静地伏在地上给爹娘抵御风寒。虽然黄色赶走遍地的绿,但视野里全都是爱的圆满。庄稼人把所有的爱倾注在这片土地,禾苗把豆大颗满的果实回馈给辛劳的人们。爹娘把一生的爱都给了我们,如今静静地陪伴在爷爷奶奶身边,一起享受乾坤之自在。好是惊奇,“中元节”献给爹娘的鲜花有两朵娇艳如初,这就是爹娘对我们想念的表达吧。小弟小妹惊喜地抚摸着这两朵花诉说着各自的思念。我在朦朦雨丝中双手护佑着一缕香火,看着那袅袅升起的青烟,嗅着香火那柔柔的暖,仿佛靠在沙发上依偎着爹娘,爹拉着我的右手,娘捧着我的左手,爹一句娘一句地说我小时候贪吃嘴馋执拗的笑话,唉!那时我为什么不把爹娘尽情地抱在怀里使劲使劲地亲上几口?每每想起成了我余生最大最大的后悔。
站在爹娘的坟头转身回望,整个老家的概貌一览无余。虽然是老村,但几十年来新农村的建设,老家出落得越发阔气厚重。记得小时候,当炊烟升起的时候,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就像云雾中的小布达拉宫。如今的老家远远望去,正像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鹏,在稀稀落落的雨雾里,越发能感觉到蓄势待发的激情。回首老家一步一步的走来,那今后的十年、二十年、老家一定会成为城中之城,成为方圆千里的文明新村,富裕新村,幸福新村。
透过这层层叠叠的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枝叶,依稀能看见老家院子里的那棵核桃树,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那枝叶使劲在向我摇摆。我晓得,它是听到了最熟悉的哭声,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微苦清甜的核桃仁。
离开老家的路上,习惯了把车速放到最慢。车里突然传来马建涛作词作曲演唱的“童年老家”,——那时候盼过年,如今我怕过年——当年我不听话,总是气爹妈——每当我放学后,肚子就咕咕叫,好想再喊一声妈我饿了。
离开老家的路啊总是阴沉沉、湿漉漉的。
个人简介:郑丽萍。网名:丽日萍水。山西盂县人。长期从事小学教学与管理,现已从阳泉市城区朝阳小学退休,山西作协会员。喜欢写作,有多篇散文发表,余生愿把光阴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责任编辑:雪莲
排版制作: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