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秋风乍起,栖霞山红叶如同燃烧的火焰,铺满了每一寸山坡,落叶随着秋风起舞,仿佛整座山都在跳动。栖霞山的红叶,不仅以其色素丽的姿容吸引着八方游客,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栖霞山北临长江,南望钟山,虽不及紫金山的雄伟,却以其“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栖霞山,最美的莫过于那一片片如火的丹枫。古“金陵四十八景”中,栖霞丹枫独树一帜。山上,枫香、红枫、鸡爪槭、羽毛枫、三角枫、黄连木等红叶树种,在深秋时节,枫叶如火,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绚烂夺目。
根据记载,这些红叶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初,据资料现今也就三百多年时间,但它们已成为栖霞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栖霞山,古称摄山,以其龙山、虎山、风翔峰三座雄伟的山峰,坚实的支撑起整座山脉的脊梁。其中,风翔峰作为主峰,以其286米的海拔,见证了历史的厚重。自唐朝以来,这里就是文化底蕴深厚之地。唐时,这里建有功德寺、隐君栖霞寺,至南唐时更名妙因寺。宋代的普云寺、栖霞寺、严因崇报禅院、虎穴寺,直至1372年,依旧沿袭栖霞寺之名。遗憾的是,在清末太平天国与清兵交战之时,寺庙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我们现在所见的寺庙,是民国1919年重建的。这里也曾留下鉴真大师东渡日本的坚定足迹,见证了1500年的风云变幻。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笔撰写的《重修栖霞寺碑文》,更是对这里历史的一份珍贵记录。有句话: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在孙万猛老师的组织下,相约吴明夫妻俩,我们有幸踏上了这片充满红叶、佛教、古迹的土地,完成了南京地区唯一未踏足的景区。大巴穿过长江二桥,驶向了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景区。那天恰逢周末,自驾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也成为了中国节假日的一道独特风景,我们三人与孙万猛及高老师在景区走散,我们先登顶286米的栖霞山风翔峰再说。
栖霞山的植被繁茂,红叶错落有致,分布广泛,空气清新,每一口呼吸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轻松登顶,来到了秦始皇临江之处,尽管云雾笼罩,看不到长江的壮阔,但山中小雨的添彩,却给栖霞山增添了一份更加神秘的灵气。
栖霞山红叶,应从清初开始。明代中期陈沂曾撰写《金陵世纪》其笔下栖霞山没有提及红叶。明著名文人王世贞游栖霞山写一篇游记,也没有提及。
江宁人王友亮(1742一1797)恰好生活在乾隆时代,他的《金陵杂咏》其《摄山》一首诗云:
连峰盘礴此江渍,名字南齐始著闻。
舍宅已传明处士,主山偏说靳将军。
药苗春涧香生雨,枫叶秋林烧入云。
几度支筇吟未足,只今清梦尚殷勤。
可以看出当时山上枫林以有规模,赏枫的民俗已形成;在南京也有着:“春牛首,秋栖霞”的民俗。
在始皇临江处,山上已出现浓雾加小雨,虽然拍照效果不佳,但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时期、明朝中叶杨慎的《说秦汉.临江仙》里文字,改编的三国演义的歌曲。在这里,我感慨万千,历朝历代的战争与王朝,无数人的生命,都抵不过江山的永恒。
我们继续前行,登顶286米高的风翔峰,返回时到了红叶谷石刻处留影时,询问了工作人员后,舍利塔和千佛崖方向,工作人员答,位于栖霞寺后面。我们从凤翔峰下山途经--始皇临江处--红叶谷--虎山--碧云亭--桃花涧--叠浪岩。其中新的赏枫地点,推荐打卡地方,桃花涧、红叶谷等处是不错的赏枫地点。红叶谷位于御花园和凤翔峰西南山腰的交界处,以奇石、红叶为特点,是新的红叶观赏区。桃花涧附近,栈桥、古枫、桃林、亭榭、湖水、叠浪岩、天开岩、御花园环绕。
一路前行到了栖霞寺,进入栖霞寺内,看建筑群错落有致,寺庙的殿宇金碧辉煌,金光璀璨。我们参观了寺庙内的主要建筑物,包括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在大雄宝殿前,有一座高达16米的钟楼,钟声悠扬,回荡在山谷间,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在栖霞寺停留片刻,绕道后面的舍利塔,舍利塔是得道大师,舍利安葬之地,也就是圆寂大师火化后,骨头成五彩斑斓的之物。千佛岩则与莫高窟一脉相承,虽然规模较小,但同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站在舍利塔与千佛崖面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宗教情感,让人在游览之余,深深感悟生命的意义。舍利塔,这座佛教圣物塔,矗立在栖霞山间,宛如一位古老的智者,斑驳的外表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塔内供奉的舍利子,闪耀着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舍利塔不仅是对佛陀的纪念,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信仰的坚守与传承,始终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
漫步至千佛崖,一幅壮观的佛教艺术画卷展现在眼前。岩壁上,密密麻麻的佛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仿佛诉说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这些佛像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更传递了一种宁静与祥和的力量。在千佛岩前驻足,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宁静与祥和。这些佛像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世间如何纷扰,只要内心保持一份宁静与慈悲,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
栖霞山的舍利塔与千佛崖,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处心灵的净土。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静下心来感悟生命的真谛。它们让我们明白,信仰与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加高远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生命在感悟与成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离开栖霞寺,我们在门口和放生池停留片刻,然后继续前行,来到了离大门不远的明镜湖。湖面宽阔,湖心亭矗立其中,九曲桥与岸相连,湖边有一石碑,上书“彩虹明镜”,其书法风格出自原江苏书法家协会主席尉天池之手。我们的旅程是先登顶,再从顶上下来游览。边走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感受着栖霞山的历史和美丽。
在这片充满历史沉淀的山林中,每一步都似乎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意。我们深深地被这片土地所吸引,所感动。这是我们的旅程,也是我们的寻根之旅,我们在这里找寻历史的痕迹,感受文化的底蕴,体验生活的美好。
当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无尽的回忆,
踏上了归途。此次旅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我们仿佛与历史对话,与文明相拥,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与永恒。这片江山,这些古迹,这些故事,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