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先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表达了对新闻写作的无比热爱。这份热爱,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字里行间,为整个故事注入了鲜活的灵魂和积极的基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倾注和灵魂的触碰。当作者得知纪心德爷孙的事迹后,那种对新闻的敏感和对真相的渴望,驱使他不顾风雨,毅然踏上了采访的征途。这种执着与敬业精神,不仅是对新闻职业的最高致敬,也是对人生理想的坚定追求。
在描绘纪心德老校长的过程中,作者运用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热爱书法、坚持不懈的长者形象。老校长的书房,宛如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见证了他对书法的痴迷与付出。近六十年的书法历程,尤其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刻苦精神,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诠释。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如同亮灿灿之明灯,照亮了无数书法爱好者的前行之路。老校长在全国书法竞赛中多次获奖的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和不懈努力的必然结果。这是对他书法造诣的肯定,更是对他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而纪松作为孙辈,从小便在爷爷的熏陶下,走上了书法的道路。六岁学习书法,九岁参赛获奖,这份早慧与才华令人赞叹!即使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之下,他也未曾中断对书法的练习。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超越了年龄的限制,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才华。爷孙俩的故事相互映衬,如同一支动人的交响乐,共同奏响了书法艺术传承的华美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中的细节描写同样精彩纷呈。如“我一边听介绍,一边打草稿”“我读给老校长听”等场景描绘,让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采访现场,感受到了那份充满期待的氛围。而老校长对稿件标题中一个字的修改建议,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老校长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更彰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严谨态度和高度责任感。
这篇文章通过一段看似简单的采访故事,却深刻地传递了坚持、传承和热爱的主题。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墨海飘香中,纪心德爷孙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这种精神不仅为他们赢得了荣誉和成就,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只有那些默默坚守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们,才能真正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这不仅是一篇回忆文,更是一曲对那些坚守传统、传承文化的人们的赞美诗和敬意歌。让我们在墨香中感悟人生,在传承中铭记初心,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华彩篇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热心新闻写作,如痴如醉。投稿一旦被采用,心里便泛起一阵温柔的波浪,浑身上下奔腾着一股热血。尤其一篇近千字的新闻稿《墨海飘香靠勤奋 祖孙双双获殊荣》刊登在1995年5月29日《扬州日报》上,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春,一个周六下午,我得到可靠消息:姜堰市大泗乡霍堡村有一对爷孙,酷爱书法艺术,两人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爷爷纪心德是一位退休老校长,其孙纪松正在盐城师范学校就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骑上二八大杠,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兴致勃勃地前往霍堡村。到了霍堡三组老校长家,说明来意后,他热情接待了我这位不速之客。
老校长的书房里,书法作品琳琅满目,篆隶楷草,遒劲潇洒,各具特色。从谈话中得知,老校长时年69岁,但接触书法艺术已近60年。其父身前也是教师,从教30多年,酷爱柳体字,老校长深受影响,子承父业,教学之余躬耕不息。退休后,他更是潜心钻研书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1988年,老校长首次将自己的行书作品寄出参赛,在“全国首届东峰碑林书法篆刻大赛”中荣获佳作奖。从此,他每年均有作品获奖,到1995年5月,他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入选达21次。
其孙纪松6岁学习书法,9岁就参加县级书法竞赛并获奖。纪松每天坚持临摹字帖,老校长每次都认真批阅,就连升学考试都不停下。1987年,12岁的纪松参加了有12万人参赛的上海“文明杯”书法大奖赛,他的作品获优胜奖。之后,在全国先后32次获奖、入选,仅1992年就获奖18次,那年纪松还是盐城师范美术专业班的一名学生。
我一边听介绍,一边打草稿。初稿拿出来了,我读给老校长听,原题是《墨海飘香出勤奋 祖孙双双获殊荣》,老校长建议将“出”改为“靠”。我认为改得确实好,一个“靠”字,突出了书法艺术不是凭一时热情,几分钟热度,而是长期坚持不懈的结果。
快到中午了,我起身告辞,老校长坚决不肯,还杀了家养的小公鸡,作下酒菜。没办法,只好依他。利用饭前时间,我找来“信格子”纸,抓紧誊写。午饭后,辞别老校长,我前往大泗乡政府,遇见秘书张政。他熟知老校长的具体情况,二话没说,给稿件加盖公章。随即,我到大泗乡邮局将这篇新闻稿发给《扬州日报》。不曾想,三天后就全文刊发,读到报纸上自己撰写的新闻,我心里甜滋滋的。
而今,一晃快30年了,恍若昨日。老校长纪心德已因病于2001年去世。2007年7月,我去内蒙古额济纳旗办事,夜宿甘肃酒泉汽车站附近旅社,不经意间“酒泉车站”四个各1.5米高的大字映入眼帘,怎么看着那么熟悉?同行者告诉我,这是纪心德老人1992年的应征作品被人家用上了。
作者史根银,60后泰州人,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喜爱用文字记录生活。
纪松,第四届“兰亭七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泰州学院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师从徐利明教授。2014年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连续两次获得泰州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大江新诗刊 金露制作金露,自由撰稿人及出版人;
创建《大江新诗刊》文学平台;
传世系列图书出版副主编,参与编写巜当代散文实力作家》《当代名家经典诗文》巜大国传世诗文》《中国当代诗文——名家代表作》《共和国诗文》《新长征礼赞》《颂歌唱响新时代》《两岸同胞一家亲》等几十部系列图书;
系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知名纯文学期刊《中国好诗》杂志签约国际作家(诗人)、上海浦东作协会员、浦东诗社社员;
作品发表在巜中国诗歌网》《世界诗人》《中国好诗杂志》《中华文化》《现代青年》巜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中国爱情诗经》《今音中外文学评论选》《澳门晚报》《文学报》等众多杂志报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