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象征、勇士之选
——尽在禄劝傈僳族传统习俗“上刀山、下火海”
高山河流峡谷造就了禄劝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作为第四主体民族的傈僳族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特色的生活和风俗。古老的傈僳族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着多样而特殊的风俗习惯,而新年的风俗活动,更是向所有人展现了傈僳人民的万种风情。
傈僳族的新年指的是“阔时节”,“阔”即代表汉族的年,“时”则代表新,所以傈僳族的“阔时节”就同汉族的新年一样。同时,傈僳族也过汉族的春节。“阔时节”从十六世纪一直沿用到现在,各地傈僳族过“阔时节”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禄劝是将每年公历12月的20号定为傈僳族的新年,即阔吋节。惊心动魄的“上刀山”和“下火海”,是是民俗象征、勇士之选,是勇敢傈僳民族新年中最具特色的活动。
对高达数十米直插云霄,上面横装着锋利钢刀的“刀山”。首先在平地上竖起一根高约五层楼的青冈栗木,栗木上一把把户撒刀锋刃向上,寒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叫人望而生畏的72层刀梯。上刀山仪式开始,几个傈僳汉子神情豪迈地奔出,一齐跪倒在一幅古代武将(据说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骥)的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他们将酒一饮而光,然后一个个赤脚踏着锋利的刀口向上爬。当爬过72层刀梯到顶部时,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到达顶部的勇士们,点燃鞭炮,宣告自己攀登成功,又把一面面小红旗掷向四方八面,祝福傈僳族儿女大吉大利。然后,他们又从容地脚踩锋利的刀刃,一台台次第而下,待他们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时,一个个神情自若,皮肉无伤。
当夜幕降临时,傈僳族的山寨平地中就燃起一堆篝火。当篝火熊熊燃烧时,沐浴净身、穿戴一新的男女老少便围着篝火,情不自禁地跳起古老的民族舞蹈来。待篝火燃尽,篝火堆上形成了一个炭火红红的火塘。这时,“下火海”的表演便开始了。只见精壮的傈僳族汉子们,光着脚,穿着黄衣黄裤出现在人前,他们豪饮数杯酒便闪身跃入300摄氏度的炭火之中。顿时,无数火星缤纷四溅,令人叫绝,让人眼花缭乱,惊讶不已。熊熊燃烧的木炭,中心温度可以达到几百摄氏度,傈僳族勇士在“火海”中跳舞,毫发无损。表演完毕,只见表演者一个个安然无恙,无一人被高热灼伤。
“上刀山、下火海”的活动在傈僳族地区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人们为了纪念明代兵部尚书王骥为反抗外敌入侵被奸臣所害,故将他牺牲的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由此沿袭成为傈僳族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和表演项目。如今,每年的“阔时节”和其他节庆上都会有精彩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这个活动也真正变成了傈僳族的独门绝技和象征。
“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阔时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表现,展示了他们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是傈僳族人民的一张文化名片,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光芒。
巍峨的骄子雪山下,江河在周围滚动不息,千百年来傈僳族人民在这儿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这里山美、水美、人美,人文风情更美。情长字少,思绪难宣,祝愿傈僳族的明天会更好!我是傈僳,我骄傲!
🌼我是傈人黎勇💐喜欢我的文章欢迎 【点赞】【转发】及【关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