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三十一周年
作者:朱万祥
审稿:杨新文
2024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1周年纪念日,值此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怀着万分真诚的敬意,向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三鞠躬!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攺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并建立起初步完善的工业体系;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美苏两霸,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他功比天高,恩比海深。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八个年头了,但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不仅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反而更加高大,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受世代敬仰!打开手机,从各个网络上看到各地人民在不同场合敬仰毛主席的场面,我倍受鼓舞,我为生在毛泽东时代而自豪。我坚信,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伟大思想必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借此机会欲想撰如下四个问题,以表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周年。
一,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
有一种精神叫"只争都朝夕"的革命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2024年12月26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日子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怀念毛主席,我们要做到"饮水思源不忘本,幸福不忘报党恩"。
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出生的时代,西方列强主宰世界,殖民主义完成了对几乎整个世界的占领与掠夺,自鸦片战争起的百余年历史里,西方列强时而企图联手瓜分之,时而企图独享之,整个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历经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自此,新生的人民中国,擎着强大民族自尊,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民族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三,伟大的思想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伟大的人民领袖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他的一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休戚与共,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为了牢记一个伟大民族的艰辛探索;纪念这位时代的伟人,是为了追寻根植在我们民族内心的精神依托;纪念这段壮阔的历史,是为了激荡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与责任。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他是全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处处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毛泽东主席把自已的儿子毛岸英送往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当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有人提议将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但毛主席坚决不同意。充分体现了伟大领袖的博大胸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的一切。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紧跟社会不掉队,与时俱进当先锋,饮水思源不忘本,幸福不忘报党恩。人虽退休志不休,坚定信仰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欢度夕阳,保重身体,奔向小康!
2024年12月24日



作者简介:
朱万祥,男,中共党员,初中肄业,退休警官,原籍河南封丘,驻新乡市凤泉区,文学愛好者,擅长诗词自由体、散文等创作,近年上网发表文章100余篇,退休13年,著书13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