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壮哉袁崇焕
张愈升
虽是桂子送馨的十月, 在岭南, 仍万缕秋阳炎炎。我们驰车来到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 瞻拜民族英雄袁崇焕故里。
没来之前, 我的心情是庄重而沉痛的。袁崇焕这位正气凛然,舍身取义,誓死不屈, 彪炳千秋的英雄,一直赫赫矗立在我的胸中。但袁崇煥的屈死, 为民族大义与个人安危于不顾, 被昏庸的崇祯帝凌尺。据裁,袁崇焕身躯被剐二千五百块血肉, 掏空肝胆,而英勇就义。这是何等的残忍,亘古最慘絕人寰的酷刑,令人发指。让人垂泪扼腕,这是一个多么英勇不屈,为民族大业,忍辱负重,而献出生命的千古英雄。袁崇煥的凛然英姿,撼山岳泣鬼神,千古光耀啊!
在东莞石碣镇袁崇焕纪念公园徜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伟岸的袁崇焕雕像,袁崇焕身披甲胄,手握剑鞘把柄,双目炯炯如炬,昂首眺望着东北方向,他曾鏖战过的辽东之地。我一来到拔地而起,呼啸苍天的袁崇焕雕像前,就被潘鹤这位艺术大师所雕塑的袁崇焕巍巍神魄所震慑了。仿佛袁崇焕一腔热血还在沸腾,还在流动,还在喷张,迸发出威撼山岳的浩然正气。千秋万世,亘古不息!
明朝末年,魏忠贤一股腐朽的政治势力,操纵朝政,残害忠良,这股反动逆流搞得国家内忧外患。满洲的军事集团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合赤, 在东北攻下开原,继取铁岭, 大明军队节节败退,努尔哈赤又轻取了沈阳。大明朝廷一片恐惧。当时任兵部主事的袁崇焕单抢匹马跑出山海关外,侦察敌情, 认为不能放弃山海关以北之地。袁崇焕上书朝廷:“予我军马钱谷, 我一人足守于此。”“守关外以卫关内”。袁崇焕的正确主张遭到朝廷否定。后来大学士孙承宗担任辽西地“经略”时,采纳了袁崇焕的主张。袁崇焕平生首次率兵镇宁边疆。几乎收复了旧日的失地。不久,孙承宗被魏忠贤党羽排斥,被罢了官。努尔哈赤见换上了昏庸无能的高第任经略,便挥师长驱而下、斩关夺城,重重包围了袁崇焕鎮守的宁远孤城。努尔哈赤见诱降不成,便下令攻城,正中了袁崇燠的"空城计",大败而逃。努尔哈赤三次强攻,屡战屡败,尸骨遍野,被迫撤退。袁崇焕挥师出城, 奋杀数十余里,打得金兵鬼哭狼嚎。骄横一世的努尔哈赤气绝身亡。努尔哈赤的太子皇太继位, 皇太极侵占朝鲜后, 亲率十万大军, 为父报仇。金兵包围了锦州。袁崇焕识破其围城打援之計, 暗中选精兵, 绕到敌后, 以作疑兵,又遣水师东进, 牵制金兵, 皇太报见计谋已被识破。老羞成怒反围改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孤城, 金兵像洪水般涌来, 袁崇焕命令火炮猛轰,皇太极见攻不下, 只好半夜撤兵。锦宁大胜, 捷报频传, 袁崇焕威震敌胆, 被百姓誉为不倒的万里长城。 关外战事暂时平息了, 袁崇焕告病回到东莞水南村, 准备筑室罗浮山, 从此隐居山林, 他深知魏忠贤奸党虽然被除, 但阴魂不散,他无意为官。
关外忽然烽烟又起, 军情紧急, 袁崇焕立即又投军远征。袁崇焕忘不了哺育他的珠江水和水南村。袁崇煥认为, 即使是金榜提名, 或高官厚禄,或安逸闲适, 或花红柳绿, 或鼓嗓喧腾, 都不是好事。人的一生, 要经得起排斥、打击, 以及莫需有的罪名的污蔑和凌辱。在历史上,到头来被历史淘汰的不是爱国者, 而是一些卖国求荣的跳梁小丑。为了抗击金兵入关, 崇祯皇帝提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 兼右副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袁崇焕率大军重度关山,整顿守军, 怒斩了魏忠贤党羽毛文龙, 军威大震。皇太极自知不能力敌袁崇焕, 便定下两条計策; 一是声东击西,避开袁崇煥主力;二是施反间计,借崇祯之手, 杀掉袁崇焕,自毁长城。他兵分两路"直博锦州"。却在遵化城会师, 避开袁崇焕镇守的宁远, 绕道锦州。袁崇焕深谋远虑,他曾多次向皇上建议, 派重兵镇守蓟门。可是,御案蒙尘没人理会,失去战机, 待到兵临城下, 悔之晚矣。崇祯皇帝被谣言所迷感, 立即下令那逮捕了袁崇焕, 并定下"资敌叛谋"之罪。不久, 又定下凌迟寸斩。朝廷中不少有正义感的大臣, 力陈袁崇焕对国家忠心耿耿, 不要中了敌人圈套, 敌在城下非此他。礼部尚书会极, 门前脆了六个时辰,为国家安全, 为英雄请命。崇祯还是听不进, 长安的百多名知识分子,联名为袁崇焕担保, 有一个人家, 愿以全家性命代替袁崇焕坐牢,以至杀头。还有一壮士,冒死带着一家40口人, 为袁崇煥冤鸣叫屈,要求以他家40口性命換袁崇焕一人性命, 去抗击金兵的入侵; 浙江一个小官曾冒死上疏, 揭露魏忠贤奸党罪行,几乎遭斩。接着他又写了《自冤疏》,颂扬袁崇焕是个"义气贯天,忠心捧日"的大英雄。他愤然地说:"天启年间,诸阳失卫, 山海孤寒, 当此时,谁能生死忘心、身家不顾!独崇煥以八闽小吏报效而东。履历风霜备尝险阻,上无父母,下乏妻孥, 夜静胡茄, 征人落泪, 煥独何心,而堪此哉了....."
袁崇焕蒙冤下狱,皇太极并不知晓, 否则必令一举政陷京城。消息传到辽东将土耳中, 三军恸哭, .崇祯还下令炮轰袁崇焕的部队,祖大寿见崇祯不分青红皂白, 正邪颠倒, 便愤然带着部队回师山海关。大臣们着急了, 崇祯却含糊其辞, 大臣们到獄中,希望袁崇焕召回部下祖大寿和部队, 以护京城。袁崇焕初时不允, 但考虑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而个人反正一死, 只要是为国捐躯, 也不必计较个人的荣辱了。他挥笔写信,用腊丸封好,让人派快马追赶祖大寿, 祖大寿部队飞驰了一天, 正要夺关而出, 袁崇焕派人送的信到了。祖大寿读信后, 痛哭不已,袁崇焕在獄中定了死罪仍以国家利益为重, 真是盖世英雄。祖大寿深知,他为京城解围之日, 便是袁崇焕殉难之时。
袁崇焕壮烈而悲惨的故事, 数百年来, 在民间广泛流传, 感动着无数人。袁崇焕廉洁奉公, 严格自律, 是一个少有的清廉官吏。袁崇焕一生恪守"不爱钱"、"不惜死"的家训, 不置产业、不蓄货财,终其一生两袖清风, 直到被杀抄家, 袁崇焕在宁远的家还是东莞的祖宅,仍是家陡四壁, 就连乾隆皇帝都对这个曾是清朝死敌的人, 深表敬佩,还特派官员访其后人, 给予优抚。
此时袁崇焕纪念公园, 前来参观走访的人络绎不绝,接踵擦肩, 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 书写的“长仰英风”和金庸大侠的,“崇焕故园”等诸多名家名人的题款,都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增添了园内肃穆凝重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