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地里学农技
文/王植林
1962年,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规定,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划出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分配给社员作自留地。自此,农民家家户户有了自留地。我们家大约分到了半亩多地。种植管理好这点土地,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家几口的吃饭。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就靠母亲带领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去种去管。当时,我八九岁,姐姐比我大三岁,两个妹妹还小,两个弟弟都是六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末出生。所以,我从上小学起,也就同时上了社会实践课,利用学校放暑寒假和星期天,在自留地边干活边学习农业技术,直到高中毕业,方才离开家乡。和家乡的自留地打了10年交道,期间所经历的一切,迄今历历在目。
几分自留地,看起来不大一块,但里面种植的作物品种不少。除了庄稼,更多的是蔬菜:两沟韮菜,三沟葱,一畦胡萝卜,两畦白菜,十几棵茄子,还有数棵南瓜……这些农作物,应该什么时间下种,如何除草治虫,施肥浇水,松土疏苗,大有学问。若是违背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定然长不好,收获小。这一切技能都由母亲亲口传授我们,手把手教给我们。 就说浇田吧。那时没有抽水机,要浇田,就用斗子,把水从渠里一斗一斗舀到地面上。这斗子,是用铁皮制作的,一个类似织布梭子形状的东西(当然比梭子要大若干倍),两侧各系了两根麻绳。一边一人,手握麻绳,一起用力,相互配合,角度把握好。就这项技术,不要说没有力气干不了,即是有力气,也要学上一个星期,方才能够熟练掌握它的要领。这项农业技能,早已淘汰,现在的年青人见都没见过。
再说压南瓜秧。我们家乡,到了秋季,家家户户种南瓜,而且种的比较多,因为它保质期长,可作为冬季用餐主打的蔬菜。如何种好南瓜,母亲自然很重视,特别是南瓜秧长到一筷子高后,就该把它搬倒,用铲子挖出条沟,把秧埋下。在这期间,必须把它身上的每一个细小杈杈剝掉,而且一定要细心,剝离干净。否则,这些支杈埋到土里,就会疯长,和主根上的小南瓜争夺养分。为了让南瓜长的又大又好,当挖出沟后,还要给沟里施些肥,以保证南瓜有充足的养分。我一开始压南瓜秧,都是母亲给我先讲要领,然后再示范,直到看我掌握了这项技能,她才放心放手。 割麦子,现在这项农活,早已由联合收割机代替了。当年夏季割麦,既是一项重体力活,又含有一定的技能。你要是不掌握要领,不仅割不快,效率低,而且在收割中,还会伤及到腿。最初我和姐姐割麦子,也是母亲先作示范,让我们看她怎样站位,怎样一手拢麦,一手挥镰刀,麦茬留多高,割下的麦子怎么放,母亲都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告诉我们。
可能有人会说,种地有什么难的,还会有研究制造无人机难么?!说来也是,这两项技能天地悬阁,道是不可比之。但种田也绝非每个人生来就会。我们都看过豫剧《朝阳沟》,剧中高中毕业生银环,学锄地的情节,时不时就给小禾苗判了死刑。再说个现实的例子,当年,我们村有两名知青,他们和我的年龄不差上下。由于他们生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中学毕业来到乡下接受再教育。两人从小到大,一天地边没踩过,一件农业活儿没干过,甭看十七八岁,一米七八的大个子,打篮球打乒乓球姿势优美,专业灵活,但乍一干起农活来,笨手笨脚,让人看的忍俊不禁,真的不如一个农村十二三岁小姑娘干的马利。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任凭岁月匆匆,母恩难忘。母亲当年不仅在那块自留地教会了我干各种农活,而且培养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勤劳奋斗的精神,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能够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不惧各种困难。
(写于2024年12月13日) 作者简介:王植林,河北邯郸人,公务员退休。工作期间从事综合文字工作,有多篇作品见诸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