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荣誉上刊诗人:嘉峪关流云 邢志坚 中国一方 高鑫 刘淮海 天宇 百川河 蔡春德 那片树叶 乐道 鲁风 笛子 卧云听泉 豫东坷垃头 沐之 萧兆钧 太平王子 毓影 千湖王君 王庆伟 王建生

遇关之佛
文/嘉峪关流云
长城之上偶遇寒佛
河西走廊上下五千年地禅悟修行
一带一路之旅的佛与关隘同行
古今中外的金戈铁马
瀚海戈壁里持雪傲霜的玉树临风
孤鹜驼铃,葡萄美酒夜光杯
琼枝玉叶里钢花璀璨夺目
核城之光中超越自我面向未来
祁山讨水的佛神轮回超度
一骑千年万古流芳
一块砖、一篇又一篇的嘉峪关传说故事,一串串烤肉,一碗碗糊锅,地蹦子、锅盔字
书香雄关一骑千年之间击石燕鸣
工文旅的长城古堡烽燧披金戴银超越时空
声光电里不到长城非好汉
开城了,丝路花雨里古往今来
试成想,火树银花的雄关漫道真如铁
日历
文/邢志坚
不知是谁发明了日历
把未来岁月缩印在小小纸页里
一个个不同的数字
仿佛是时光的印记
一页页日历随手撕下
一个个日子飘散在风里
直到只剩下薄薄的几页
才恍然惊觉又到年底
手中的日历越来越薄
余生的光阴愈加珍稀
按紧了日历再不忍撕
却留不住夕阳飞坠白驹过隙
拍呀拍呀拍马屁
文/中国一方
拍呀拍呀拍马屁
拍出了虚伪的你
没啥能不能
逢场作个戏
挠呀挠呀挠猴气
挠出了虚假的你
没啥行不行
遇事装个迷
欠这欠那欠不起
招惹麻烦无人比
是非扰不定
处处如烂泥
占呀占呀占便宜
占出了渺小的你
别说成不成
始终不可理
一 路 向 前
文/高鑫
没有停止的理由
没有寂寥的唉叹
天地之间
我们荣辱与共与人为善
同创繁荣
致力明天的愿景和璀璨
在山川秀水之间
我们一路向前
尽管有数不尽的沟壑
一波叠一波的波澜
但凡所想心之所愿
不管一路风尘相伴
也是春光无限
我们不会在意
路途遥远颇艰
相信爱有所爱
即是不歇的源泉
我们是情感丰腴的歌者啊
有了笔我们能绘出
星空灿烂
有了纸我们描摹
秋色无限
有了心底的温暖
我们将用毕生的向往
唱响希望的诗篇
小时候
文/高鑫
小时候我是一个
不知事的孩子
是父母眼中的璞玉
璞玉需要日夜呵护
精雕细琢强化知识的
积累和学习
小时候我是家乡的
一只雏鸟
需要山川秀水的莹润
和不断培育
需要雨露阳光的滋养
才能迎接未来
鼓足挑战的勇气
那时的我
抑或期待值太高
甚至有些不切实际
所以心比天高
纵然希望所有的一切
如春花秋月般美丽
但一路奋斗的旅途
处处折翅
每个人都有
飞翔奔放的激情
花香鸟语
包括蓝天和大地
都是搏击进取
照耀人生幸福
快乐的足迹
生活的经验
文/刘淮海
一张河马似的大嘴,
唾沫星子乱飞,
滔滔不绝的宏论……
猴哥呢?长颈鹿呢?
善良的小鸟们呢?
还有狐狸和老虎呢?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就你一个在叨叨,
怎么叫人相信你呢?
致敬中国军人
文/天宇
铁血丹心,铸就辉煌,
你们是祖国的脊梁。
无畏风雨,无惧挑战,
守护家园,英勇顽强。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你们冲锋在前,无所畏惧。
生死关头,挺身而出,
为了和平,舍生取义。
山河破碎,民族危亡,
你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浴血奋战,英勇无畏,
为了胜利,誓死不退。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你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家国情怀,忠诚担当,
为了信仰,勇往直前。
致敬中国军人,你们的付出与牺牲,
我们铭记在心,永世难忘。
愿和平之鸽,永远翱翔蓝天,
让世界充满爱与希望。
冷风摇一摇
文/中国一方
冷风摇一摇
落叶可不少
一派凄凉枝头挂
孤独把你找
寒气搅一搅
枯草也不少
一野无奈心头抓
寂寞把你抱
冬天难依靠
冻手又冻脚
一身笨重被拖拉
来去被干扰
往事掏一掏
温馨一个妙
美好回忆可意挖
思念把你描
灵隐寺又迎邵一古
文/百川河
巴沙尔许下的佛前一盏灯
已经油尽灯枯
中东尘埃飘在风中
古刹山门又一次吱呀大开
施主风尘仆仆
数十万尸骨丢在异邦
血在平原流淌
东正教跟随巴沙尔脚步
同是游魂血污
天下罪孽最难超度
是第聂伯河的钢铁洪流
战神,恶魔,刽子手
不能封神只能入魔
十八层地狱流放
血海涌进千年山门
异教面对众佛
忏悔,还是自求多福
门外石阶如万丈深窟
放下屠刀
也是万劫不复
风中有情,梦中有爱
文/蔡春德
军营之夜常想起久别的故乡
那里有我难舍难忘的爱
我心中挚爱的姑娘你可安好
我在严冬盼望春天的到来
胸中的思念日落夜涨
度过风雨阴霾,时光数载
风中有情,爱意绵绵
总想从梦里找回我昨日的爱
我与你结缘,成心中的牵挂
漫数时光,我把你苦苦等待
你和明月在远方的故乡
我的爱在梦中寄情千里之外
梦的世界是一片灿烂的花海
你是那朵娇艳不败的精彩
千里外,我和清风唱着天籁
对你敞开永不改变的情怀
遥望故乡我的心跳每每加快
与你相恋的时光,心潮澎湃
我放歌在千里外的军营
茫茫夜色被我的歌声轻轻掩盖
你是我心中那朵娇艳的玫瑰
在梦中期盼着为我盛开
微风送去我的情送去我的爱
我的情歌醉了那片绚丽的花海
岁月更替,花落花开
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情怀
清风吹过,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为你送去我心中的挚爱
故乡的风,从天边吹来我的身旁
这是我心中久久盼来的爱
你我,两颗心在风中交织
爱的信息温暖了我的心怀
思念的孤独,在岁月里徘徊
夜半残月,叹惜着无奈
你若懂我,前来为我加油
明天我依旧在老地方把你等待
思念
文/那片树叶
思念是生命的火
让枯燥的生活
有了燃烧的激情
人生路漫漫
能有思念相伴
便是幸运的标配
倘若你有思念
不要太吝啬
就把它释放出来
或许有一份
你不敢面对的缘
开心的感觉
文/乐道
当听到你的笑声时
顿时心花怒放
说明我俩心无隔阂
为你的快乐而开心
当我俩偶尔意见不合
互相争吵了起来
也不忘拉着彼此的手
让掌心的汗水
去传递背后的依恋
我俩虽然天各一方
在各自忙碌的时候
也会温柔地想起
对方琐碎的叮咛
发出会心的微笑
德令合之爱
文/鲁风
海子的梦
作成于江舟渔火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德令合的肥草之美
却留不下与凤鸟齐飞
偏偶一寓归的壮怀
却是相距在千里之外
人世间
有千万种面对
雨夜的泪隔着窗陶醉
爱的心受了伤的累
抑郁就走不回来
家的路看向远方
豪言壮语忘了情的美
春天的花
一定会在温暖里盛开
昨夜
文/笛子
昨夜的残酒
有你红唇的温暖
醉了我孤独的心扉
昨夜的寒风
吹乱了你的秀发
撩拨我驿动的情愫
昨夜的灯红
迷乱了我的脚步
摇晃了你的丽影
昨夜的琴声
飘进我的耳朵
陶醉了我的心河
昨夜的酒
醉了今晨的我
念念不忘
昨夜的你
美了昨晚的夜
楚楚动人
昨夜北风凋碧树
你我上高楼
听风观星
风动了暖的心
星笑了痴的人
我执了你的纤纤玉手
凝视你的明眸娇容
补袜子
文/卧云听泉
昏黄灯下,针线穿梭于袜间,
针刺指尖,顿觉锐痛蔓延。
额娘曾坐此,千番缝补未闲,
煤油幽光,映她憔悴容颜。
忆起往昔,乱绪如麻扰心田,
愁肠百转,岁月苦辛谁怜。
此刻此痛,似与额娘相牵,
手疼心疼,竟已模糊难辨。
针脚绵密,似补生活的残垣,
爱与坚韧,于细微处尽传。
且将这痛,化作思念的源泉,
敬意盈怀,总是难梦难眠。
难忘的那一个夜晚(外一首)
文/豫东坷垃头
那一夜我用的是三块钱的钢笔
上海蓝墨水
在一张纸上噌噌的磨
至今我还记得那沙沙声
像一面叶在风中颤抖
像一颗子弹飞出枪膛
像一只鸟在天空不知飞向何处
那沙沙声在夜空中回旋着
惹恼了黑暗
无数的黑压过来把我压的窒息
所幸,有灯,有灯的光芒
如今我不敢看见黑暗,只要看见
就颤抖。如今
出门靠光,走路靠光
如果没有光我不知道成个什么样子
直白
红颜闹事,桃花出轨
万古愁躲进画中
两肋刀退出江湖
滚滚红尘被滚滚红尘折腾的
乌烟瘴气
我也脱不了俗
人鬼模样混日子
拜观音门下双手合十
面壁,闭眼听天下
在一个词内祷告
在生活之外讨生活
我相信潜逃的,内外伤痕的人
定会抱团取暖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
像我们这样一群人
是异想天开还是荒诞至极
头上长疮,脚下流脓
一路腥臭
沉睡
文/沐之
睡吧
睡它个天昏地暗
睡出一个大大的日头
苍穹太小了
眨眼间毫无困意
一觉睡到了太阳正午
睡吧
睡它个一览无余
睡出一个崭新的宇宙
宇宙啊
不过是一座小庙
天地间仅存一个空念
睡着了
白茫茫,空荡荡
一个醉死的无欲无求……
希望把你追寻
文/中国一方
希望把你追寻
锲而不舍耕耘
延长大道铺起来
和平发展新时代
信仰把你紧跟
持之以恒打拼
架高大桥连起来
互利合作新风采
凝力中国强音
钉出钉子精神
一带一路携起来
扎实推进向前迈
风雨把你滋润
无视什么浮沉
说干就要干起来
共同繁荣新平台
冬日暖阳
文/萧兆钧
它在制作风景
让胸骨萎缩的人们
想起了
春天的芭蕾
椅子有春天的故事
它在温柔地催眠
计较落叶的
灵魂……
其实我们都不会拒绝
谦虚的好阳光——
只需在睫毛上运筹运筹帷幄
太阳不过是一只
七色的风筝……
生活的诱惑
文/太平王子
辞旧迎新之际流行起拜年嗑
企业年会走马灯般开始运作
垓下一战西楚霸王威风不在
汉高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也算幸运百年变局光顾你我
目睹经济萧条行业遭遇重挫
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拥抱未来
提升士气欲收老妪吹篪之果
这些年来久闻铜臭有点堕落
逢年过节给人站台赚声吆喝
收几句恭维顺件纪念品脸红
脸上剝下墨吏画皮有点苦涩
糖衣炮弹击倒你缘自人之恶
不经千锤百炼金刚之体难得
商品社会崇拜物非革命信仰
制度桎梏才能抑制欲望之火
边缘
文/毓影
在生活的洪流中,我常常徘徊于边缘。那是一个寂静又独特的角落,远离喧嚣的中心,却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边缘并非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心灵休憩的港湾。当众人朝着繁华与热闹蜂拥而去,我选择驻足在这边缘之地,聆听风的低语,触摸阳光的温暖,感受时光的悄然流逝。
在边缘,我能清晰地看到生活的全貌。那些繁华中的虚荣,热闹后的落寞,都如同过眼云烟,在我的眼前一一浮现又消散。我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是不是一定要身处中心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或许,边缘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对内心宁静的坚守。在这里,我不必迎合他人的目光,不必为了所谓的荣耀而奔波忙碌。我可以静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站在边缘,我看到了生活的边缘与核心之间那微妙的界限。这界限并非不可跨越,而是取决于内心的勇气和抉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光,边缘也能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
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愿在边缘处守望,守望着那一份纯真,那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让边缘成为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去感悟人生,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古诗词里蕴含着浓浓年味
文/千湖王君
“过年”是小时候的记忆;“过春节”是现代人的说法。也有人考证,年和春节其实是不尽相同且各有起源的。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弄得那么明白,民间早已习惯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申遗成功后,年味会越来越浓。但在前些年,人们还在寻找年味!"舌尖上的年味"一时间为新闻视点,可谓丰盛与美满,更有一份欢乐与祥和。但我觉得却少了点什么。我想说得是,年味除了凝结在舌尖上,更应该传承在民俗里,还应该从古诗词的咏叹中去感受与弘扬。
老话常说,“进了腊月,就是过年”。进入腊月,离年就不远了。过年的热闹喧腾,传统上似乎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经过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至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重头戏。这期间各地有很多有趣的民俗,大江南北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敬仰神明、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主要有祭灶和扫年两项活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小年),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每到这一天,人们要添买糖瓜,以祭灶神,祈神保佑来年家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如《敬灶全书》里所写道:“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查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年就是年终大扫除,俗称“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春节将至,人们便要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古今人过年并无大异,图得就是一个吉祥。古代文人诗词歌赋里,可以窥探丰富多样的年味。比如描写祭灶风俗,宋人吕蒙正在《祭灶诗》中写道:“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而范成大则更详细地描写祭灶:“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乞取利市归来分。”描绘了一幅祭灶的风俗图画,用煮烂的猪头肉、鲜鱼和豆沙馅粉团作为供品,供上酒水,焚烧纸钱,祷告灶王爷心满意足了。
扫尘是腊月重要的风俗,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节前扫尘的风俗。可能是因“尘”与“陈”谐音,春节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清人蔡云《吴歈》诗就记录了这一民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古往今来,过年的重头戏是除夕夜,古人无“春晚”,但描写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烛迎新的古诗词繁若星海,如:明人张掞《除夕》:“岁事今宵尽,悠悠动所思。忽惊为客处,失记离家时。药里扶衰弱,诗囊寓别离。阿咸能慰意,椒颂酒盈卮”。宋朝王铚《除夕》:“一岁尽今夕,既往那可追。疏梅吐幽艳,轻冰释寒澌。新陈自相代,长年万古悲。亦复强取醉,椒盘杂儿嬉。天回万象春,除尽群阴卑。地除众枯槁,从今作华滋。一除不可复,绿发成鬓丝。此是有尽处,那知无尽时……”
又如:宋人葛起耕《除夕》:“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屠苏未用斟春酒,馎饦先教促晓厨。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撚断须”。释善珍《除夕》:“七十明朝是,年将衰并来。顽皮禁冷暖,老气压凶灾。铁砚穿何益,金丸跳不回。君兄爱伶利,与汝换痴獃”。
此外,还如,杜审言《除夜有怀》:“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曹松《除夜》:“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等等。
除夕夜“五更分两年”,人们不仅要辞去旧岁,还要迎接新年。因此,人们又把新年称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象形字,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即一日的开始。古人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历代文人的守岁诗都有描绘人们彻夜不眠,辞旧迎新的过年景象。
如杜甫《守岁》:“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志偏警节,防愁预恶春。故因今夜里,应念未归人”。李世民的《守岁》却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馨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而杜审言在《守岁侍宴应制》中写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描写了皇宫守岁的盛况。苏轼在《守岁》中写道:“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将除夕夜孩子们欢聚守岁的形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大年初一有拜年的习俗,并在民谣说: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舅母。总之,送祝福,送平安!描写正月初一庆贺场面和礼仪的如宋代陆游在《已酉元旦》中写道:“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一夜的细雨融化了残雪,太阳放晴,将阴天一扫而光,在这清新的日子里,把酒写联,辞旧迎新。还有辛兰《元正》:“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以及杨巨元《元日呈李逢吉舍人》:“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
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的:“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新年来临的场景,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这其中,最赋盛名的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只短短四句,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桃符,节庆气氛跃然纸上。
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其实是为了驱除邪魔,揭示了古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古时人们还用燃放爆竹来驱除邪魔怪兽、避邪祈福、敬迎神明等。古诗词中亦有大量描写。唐代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岁末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天花无数月中开,五彩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瞿佑《烟火》),描写了节日烟花的绚丽多姿。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也描绘出人们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当然,庙会、灯会也是人们迎接新年最主要的活动,写春联、贴福字、挂年画等等年俗,古诗词中也比比皆是。如唐代包佶在《元旦观百僚朝会》中写道:“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衣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寿色凝丹碧,欢声彻九霄”,描写了文武百官元旦朝会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盛唐气象。宋代的王十朋在《元日》中写道:“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描写出兄弟们互相拜年、共贺新岁的情景。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飘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唐代的白居易在《除夜》中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在《除夜寄洺州》中写道:“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洺州”;唐代刘长卿在《新年作》中写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些诗都流露出诗人的思亲怀乡,渴望团聚。
虽然乡村有“过年过到麦子黄”的说法,但一般而言,春节还是会在过完元宵节画个句号。描写元宵灯会的古诗也不少,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反复咏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还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张祜《正月十五夜灯》描绘:“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就要到了。年年春节不寻常,今年春节注定非同一般。笔者不求过分热闹,但求年味依旧,平安祥和!
我心中的“法”门
文/王庆伟
生命真谛和心灵,如同黑暗中的探索者,佛法与道法恰似夜空中两颗闪耀的指引灯,各自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辉。于我而言,它们虽有差异,但本质上皆引领着人们迈向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且皆以善为根本。
佛法着重通过觉悟和慈悲来解脱众生的苦痛。禅宗追求的是凭借直接的领悟和内心的洞察,瞬间洞悉事物的本真,进而实现心灵的超脱。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这种顿悟便是对佛法真谛的瞬间把握。密宗则以其神秘且深奥的修行法门,通过身,口,意三密相应,达成与佛菩萨的感应和修行的成就。佛法的核心在于消除无明和贪嗔痴,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实现涅槃的崇高境界。
道法注重的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通过修炼内丹,外丹等方式,追求长生不老和与道合一的妙境。道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顺应自然法则。就像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庖丁顺着牛的自然肌理,游刃有余。就像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了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政府不过多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让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结果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足强盛。这充分体现了道法中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的智慧。这正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在我的世界里修行,无论是佛法的禅宗,密宗,还是道法的修炼,在我看来,实则都是修心养性的路径。它们并非为了追逐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秘体验,而是为了让我们于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有一颗清明,善良,平和的心。
以善为本,乃是佛法与道法共同的基石。善并非流于表面的举动,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与慈悲。当我们以善心对待他人,以善念思考问题,我们的心灵便能得到净化,从而削减烦恼与痛苦。
以事论事而论法,能让我们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实践和领悟佛法与道法的真谛。譬如,面对一场冲突,我们可以运用佛法的慈悲和包容,理解他人的立场,化解矛盾;或者依据道法的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拗,接受事物的发展。
在当下社会的快节奏生活里,我们时常迷失在物质的追逐和外在的压力之中。此刻,佛法与道法的智慧仿若一盏明灯,照亮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关注心灵的成长。
我心中的佛法与道法,是指引我们走向善良,智慧和内心平静的罗盘。它们让我们明晰,生活中的每一个经历皆是修行的契机,每一次挑战都是心灵成长的砥砺。借由修心养性,我们能够以更为平和,积极的心态直面生活的喜怒哀乐,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史海拾贝之毓璜顶长老会礼拜堂
文/王建生
美丽的烟台毓璜顶公园北面,现在的毓璜顶西路中部路东,人们还能依稀看到一座漂亮的建筑,外墙用加工精细的青石砌筑,凸现出异国风情,这就是烟台著名的烟台长老会礼拜堂。
美国长老会原来是移民美国的爱尔兰教徒组成,后因美国的南北战争分成了南北两个长老会,烟台属于北方长老会传教区。1862年(清同治元年)美国方面决定调任在宁波执行传教任务的传教士“麦嘉迪”到烟台的美国领事馆任领事顺便开辟烟台教区,1865年烟台和登州两地的美国北方长老会联合组成山东美国长老会差会,(会长梅里斯)并派”郭显德”来烟传教,(郭显德:亨特.考尔贝德,在烟台传教半个多世纪,为烟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烟台二中原来还设有“思郭堂”足见成绩的卓著,郭显德为烟台美国长老会首任牧师,来烟后先在烟台的通伸村(现在的烟台汽车总站西对面东方巴黎小区)搭设席棚传教,经郭显德的努力,1867年美国长老会拨出专款筹建教堂,在郭显德的主持下,在现址毓璜顶北面,购置土地4662平米建筑房屋42间和600平米的基督教礼拜堂,当年七月竣工,时有教徒18名,同年十月美国北方长老会正式批准成立“烟台美国长老会”。1903年美国长老会又拨专款扩建教堂,扩建后的礼拜堂为八角楼型,造型非常漂亮大方,并设有钟楼,以及牧师们的住宅及休闲设施(烟台人俗称八角楼礼拜堂)。
烟台毓璜顶八角楼礼拜堂,因它特有的建筑风格和传教人郭显德的特殊的贡献而名扬四海,成为烟台一个美丽的符号,每当周日的傍晚钟楼里的钟声悠扬的响起,悦耳的钟声伴随温馨和祥和随着晚风飘散的很远,很远。
五十年代后钟楼被无情的拆除了,只有残留的那间教堂还在无言的矗立着,注视着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
真可谓
悠扬的钟声传递着温馨的祥和
无知的愚昧袒露着嗜血的狰狞

南京头条编委会精英团队
顾问:风鸽/李凤阳
编委:孙杰浩/马运琪/美美
审稿:赵贤龙/万俊卿/思羽/单色梦/毕绪金/高鑫/萧瑟秋风今又是/翁德云
主编:无言独上西楼
主播:桃子/林海/阿红/小舟/傲荷/蓝天/大壮奶奶/良友/美丽阳光/美美/铿锵玫瑰/蒙古人·大生/素心如雪/晴耕雨读/芳草青青/依然/雯萱/燕子/凝若冰澜/紫氣東來·木蝴蝶/爱莲/室静兰香/可贵/沙漠玫瑰/海丹/憧憬/新心民敏/淡淡的茶香/烟雨/暖暖/细细的雨/心中的太阳/舒心快乐/鸿元/赵海峰/庐山/如月/悠闲/红韵伊人/小鹿斑比/虚心竹/飘逸/水晶/肖向红/佳宁
关于赞赏:阅读量达到4万人以上,点赞人数达到20人以上,留言人数达到20人以上,返实际到帐金额的60%,3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予返赞赏金。
1 西楼文苑八周年诗词选编
2 西楼文苑八周年诗词续编
3 西楼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