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呼唤
——读散文集《繁花深处》印象
冯志田
当接到龚老师发来的信息,叫我校对散文集《繁花深处》时,我真是又惊又喜,甚至有点诚惶诚恐。我深知,这是龚老师在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
当我翻开那一叠厚厚的文稿时,立即就被那华美而又精辟的语言所陶醉,那一句句、一篇篇饱含作者家园故土深情的文字,让我仿佛徜徉在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境里,又如品尝着一樽樽醇厚浓郁的美酒,有明月如水,有清茶溪流,有古城故事,有小巷深情,更有人文韵味……
当品读完最后一页文字,我陷入了沉思,这一篇篇美文,当真是“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刘勰语) 。 观《繁花深处》,至少给我留下如下几个印象:
一、对地方风景名胜独特美的发现
中国现代作家梁衡认为:“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的。” 《繁花深处》与其说是一篇篇游记,更不如说是一张张写满地方民俗风景的靓丽名片。从《秦淮河上寻桨声》到《黑白苏州》,到《大舸东流去》《大河之源》,再到《红河放歌》,最后至南昌、南康,作者无一不是用饱醮深情的笔墨,对所行之处写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看一般游人看不到的亮点,感普通游客悟不到的哲理。
如《黑白苏州》,在大部分人看来,苏州之美在于风景,在于物饶,在于无数文人骚客为之题写的诗词歌赋所彰显的魅力。然而,在作者看来,用“黑白”“来形容苏州是最贴切的字眼。文中写道:“苏州是既柔美又刚烈的,是黑白交融,是刚柔相济的。”其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着沉重的文化骨格。是的,文中所列举的“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树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吴越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黑白,这个及其简单的字眼,却用最朴素的颜色尽显苏州的风韵和风骨,每一个苏州人都该为此感到自豪吧?
又比如《大河之源》。说来惭愧,身为河源人,我竟然从未去研究过河源之水。作者来河源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能站在历史和人文的高度赋予河源不一样的美。我读过不少赞颂万绿湖的美文,但像龚老师这样从水之源头、水之价值和河源城的建成历史这些角度去介绍河源的,还真是不多。河源,大河之源,这个定位是相当准确的。文章结尾写道:“尽管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城池毁圮不断,但一座城市一如这奔流不止的江水,能始终保持其风骨不变、精神永恒、气质依旧,那么这座城市就注定是一座令人心生敬畏的城市。”感谢龚老师,是您让我重新认识了河源。
再如《倔强的赣州》一文,一开始,对用“倔强”一词来形容赣州,我还是有异议的,经过反复斟酌对比,发觉再没有哪个字眼比“倔强”一词更合适来反映赣州的底蕴和气节了。龚老师不愧是文字高手,是散文大家,其发现的“美”是独特而又深入人心的。
二、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挖掘
当今,每个发展中城市都在不断挖掘本土景区文化亮点,以便更好发展旅游业。龚老师与时代并肩,在对地方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的深度研究下,对赣州,对南昌、南康,对上海,对他所到过的每一座城市,无不用充满激情的文字去讴歌它们,去赞颂它们。
赣州城的许多古街老巷是因为龚老师的文字才被地方重视起来而闻名的;对南昌地名的考究也可谓是前无古人;《赣州话的故事》更是不知牵动了无数游子的思乡情结;《赣南的榕》则以一位长者的身份见证着赣南的历史变迁和风云际会;《一片明霞破晓烟》一文对“申江十景”的考究,恐怕连一个地道的上海人都未必能发现才女李媞与之的关系吧;《大舸东流入海去》以黄埔江上的轮船竞渡喻上海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浩荡的泱泱国际都市风度,贴切而振奋人心……
类似这样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思考和研究,《繁花深处》可谓比比皆是。当然,对各城市相关部门做得不够的地方,龚老师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不知当年李焘》一文中作者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弊端,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以重响李焘盛名,以更好弘扬人物品质。去到名城南京,年轻导游把当地的文化敷衍介绍或是讲解错了,龚老师也会给予批评,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这种文化人的担当是值得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学习的。
三、随处可拾的人文思索和生活哲理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认为写诗词散文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繁花深处》一书可以说处处都是“情语”。在《繁花深处》一文中,作者感慨:“人,才是最重要的风景 ” ,让读者过目不忘;《崂山,观山赏海》写道”知者仁者,还属今日寻常百姓人家” ,见解朴实而又熨帖人心;《乌镇》中提及“旅游是人类对有文化差异的地域的一种向往,是一种心里补偿。” 这又道出了多少行走在旅途中的游子的心声呢?《金陵寻梦》中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是生命呈现的各种形式,没有谁是谁非。阳光灿烂时交给山水,天气阴冷事交给思想。”这段话又给了读者多少启迪?
“或许,读书才是一个地方显神奇的根本。我始终以为,所有的村落文明都是在书卷中浸染与文化中涵养出来的。”这是《仙坑 仙境》一文的结尾,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这句话无疑是一股清流,给发展中的乡村指明了方向。类似这种充满睿智和人文情怀的佳句在这本书中是随处可拾,随处可见生活真谛在文字中熠熠生辉,让读者如沫春风,如饮甘霖。
四、对文化宣传和传承的奉献精神
近几年来,龚老师参与了多部族谱的编撰工作,编撰族谱,这对一个家族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工作量大而繁杂,涉及的内容林林总总,研究的范围可谓天南海北,这份差事可不是一般作家能胜任的。
再早些年,龚老师还在赣州创办了杂志《散文视界》,为广大散文爱好者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大舞台,大力促进了赣州再到江西乃至全国散文的发展,这份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个人敬重。
郁达夫曾说:“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龚老师的文学创作是严格遵守这一点的。且看龚老师的游记性散文,不管是故土还是他乡,不管是南地还是北方,凡是作者所到之处,都会留下动人的笔墨,为当地的人文、历史和风物免费宣传。那一篇篇美文,更像是一篇篇详细而又让人赏心悦目的旅游指南,我想,只要是拜读了这些文章的读者,一定会对这些地方怦然心动的。
《繁花深处》,可谓是“物色尽而情有采”(刘勰语),在整个校对过程当中,更多时候我是在美妙隽永的文字中留连,更多时候是陷入对文中哲理的深深思考,更多时候是在考虑什么时候也要到龚老师去过的地方走一遭。《繁花深处》是作者对本土文化的高度宣传和深情呼唤,是文化旅游的起点,也是归宿。
2024年12月13日于河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