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车,你放心
文图/蔻子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小汽车比帆船更快,翻山越岭风雨无阻,犹如强劲的翅膀,在路上的速度与力量给足了需要它的人稳稳的安全感。
可是,如果你是职业司机,担负着一个单位全国客人客户的接送任务,你该如何开这辆既是自己又不属于自己的车?
单位司机班的小阎、小张、小周、老张、老徐, 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了自己最美的答案。他们驾龄最长的27年,最短的22年。人均车程超百万公里,仅2023年就出车850次,总行程15万公里,人人都是0事故。
01 准时,必须的
开车用到了统筹学,你相信吗?
司机班的核心任务是接人、送人。往来单位的人,有各级领导来视察指导工作,有兄弟单位来参观调研,有客户参加培训班,有……每一位到访人员,都肩负着自己的任务,行程安排都满满当当。
5月,几位参会人员开完公司的一个重要会议,需立即返程回京。而那时距离他们18点05的高铁仅剩60分钟,比通常许昌到郑州东站的80分钟车程,时间缩短了近四分之一。34年驾龄的老徐师傅深知车次就是命令,安全准时送达就是使命。持有长期免检A证的他,一贯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
技高人胆大。老徐二话不说就接下来这个“烫手的山芋”。
从单位出发,他的眼睛瞪得像探照灯,照着车前的每一寸路段。太好了!市内的红绿灯顺利通过,可以节省2分钟左右。车一上高速,他又愣住了,高速路上的车像成串的蚂蚱,叫人怎么跑出加速度?老徐的技术在100多万公里的行程中锤炼得炉火纯青。他紧握方向盘,紧盯路况,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准判断车距,精确把握超车时机,硬是“超”出了加速度,挤出了宝贵的几分钟进站时间。
“徐师傅开车又快又稳!好样的!”听到领导的表扬,老徐觉得这个“山芋”有点甜!
“精打细算是司机的标配。时间不算准不细抠,就会老包掉河里,谁愿意掉链子?”
小阎常把自己“算计”得没有吃饭时间,兜里揣个鸡蛋手里拎袋牛奶就等于一顿饭;小张算来算去,常常是饭吃得马马虎虎;老张心算口算,自己休息时间压缩得少之又少;小周推算核算,把自己逼成了随时可以变形的人——上车是条龙,下车是条虫……他们啊,没有一个是数学家,却个个把自己淬炼成了精算师。他们啊,个个二十四小时不关机,风里雨里,雾里雪里,随时随地分分秒秒计算着时间。他们啊,家里的柴米油盐没有时间去想去算,大家的一分一秒都算得门儿清……
02 应急,我们没问题
百密一疏。虽然“精算师”们事事时时小心翼翼,仍有“漏网之鱼。”
7月,半年工作会花落许昌。来自四面八方的四十多人参会、学习教育、返程,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任何岔子。
班长小阎深知一天之内42人、8辆车、3个地方的行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阎当然渴望像他二十多年职业生涯0误差、0事故一样完美完成这次接送任务。
会议前三天,小阎按照部门负责人安排,在许昌、襄城、郑州三地试跑了一次。等红绿灯时间,路上车流状况,他一路计算一路掐着秒表,把总行程的时间误差控制在了5分钟之内。但是刚跑回来,他就惊出了一身冷汗:襄县与计划参观地点近乎同名的有两个地点,自己怎么忘记确认了?毫不犹豫,他又试跑了一趟。
一切如掐算的那样吗?
当天,会议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一个小时,从许昌出发的时间比原计划延后了一个半小时!超出了他试跑的一个小时的预料,会场外一直守候的小阎又急出了一身汗。
作为头车的小阎,深知被耽搁的时间必须一分一秒的赚回来。好在许昌到襄县一路绿灯,按事先约定的车速顺利到达。从襄县到郑州,时间只剩下1小时25分钟,比原计划压缩了30分钟,比平时缩短了35分钟!他当机立断不统一车速不统一队形,先下高速再进行汇合。
他们几个拿出看家本领,争分夺秒展开了一场安全与速度的角逐。孰料,怕啥来啥。刚行至长葛突然天降瓢泼大雨,这对赶时间的8辆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作为头车司机的小阎,愈加小心翼翼,他深知情况越紧急环境越恶劣,安全越不能放松一丝一毫。他保持车速、判断车距尽量不使用刹车,这样又给安全增加了一种保险。他一点也不担心后面的7辆车——谁不是身经百战技术一流久经考验的驾驶员?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会拖后腿!
接近圃田口了。这是事先计划好的下高速的路口,也是到达高铁站最快最近的路线。可是为什么高速上的车辆速度在放慢在聚集?堵车了吗?当这个判断在脑海中闪过,暴雨中热血沸腾地赶了一路车的小阎,刹那间心凉透了——完了!高速路上堵车插翅也难飞过去!下一个高速下站口,比这个路口至少多出30分钟车程,5:05的车次将会彻底泡汤!真的没有一线希望了吗,难道要眼睁睁咫尺天涯怎么办……被绝望扼住了脖子的小阎,方向盘还是习惯性紧紧把握着,车子依然平稳的运行着。
赌一把!如果不是主车道堵车、仅是这一小段,只要能过去就能完成任务!小阎细致观察路况,在圃田口三四公里处瞅准时机变道,沿着慢车道前行。果然,主车道没有堵车!小阎一路踩油门,不过一分钟,车就顺利穿过了拥堵路段,后面7辆车紧随其后相继通过了拥堵路段!
四点三十五分,八辆车一起到达了郑州东站!
03 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开不了这辆车
谁不爱自己的家?司机班的6位师傅更爱自己的家和家人,因为他们对家缺失更多。
6位师傅说的最多的话是:“我只知道我几点出门儿,不知道自己几点回家。”
7月,小张的爱人一侧肢体突发麻木,住进了医院。那时正值单位接送任务繁重,往来培训、调研的人员一波接一波,他挂心工作,又放心不下爱人。怎么办?想办法。他没有三头六臂,但正如几位司机不约而同所说的“自己想”——谁家没有个事儿?工作绝对不能耽误!我接送的客户是单位的,不是我自己的,绝不能给单位抹黑。他把二宝交给七十多岁的父母,自己清晨赶到医院,陪妻子输完液后,急忙赶回单位,时间算得精准到分钟。
老张在儿子三岁的那年,三个多月没有进家没有见过儿子,等他完成任务推门看见儿子,儿子竟然哇哇大哭以为他是坏人,他现在想起来还是眼圈发红……
自己身体不适,总能正儿八经地呆在家与家人一起了吧?
“一接到咱办公室的电话,一句都不用解释我就知道实在是拉不开栓了,我赶紧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单位。还好,没耽误事儿!”小周说起来一脸的庆幸。他4月份做了一个手术,只在家趴了十来天——只能趴,无法行走。当接到电话,他二话没说,强忍极度不适,火速上岗。他克服伤口流血、换药等诸多不便,一上岗就像拧紧的发条,再也没有休过假。本来一个月左右能愈合的伤口,一直持续了六个多月才痊愈。
“爸爸,为什么你都生病了还不在家陪我?”孩子这样的疑问,小周听过,司机班的师傅们都听过,而且,不止一次。
正是因为“你所有的时间都不是你的”,他们才对家和家人,满怀深爱又满怀感恩。
司机班的6位“车手”,不管是二十多年的行家里手,还是刚注入的新鲜血液,谁不是全心全意地付出?
他们,无怨无悔。他们,从来没有叫人失望过!
作者简介:
蔻子,本名寇兴华,70后,原河南省许昌县长村张乡三桥(三券桥)村人。现机械工程师,业余时间从事写作。近年在省报市报发表数十篇散文。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