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岱史话(三):焦岱川的栖隐之路
焦岱河不停地北流,汉武帝那百骑簇拥,挥鞭纵驰的马蹄声早已远去。时间来到了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唐代。焦岱川也迎来了它历史上的高光时期。
那时,终南山下的各个川道已经有村落和人家分布了。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这是王维笔下描绘的辋川田园风光。一原之隔,可以合理推测,那时焦岱川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沿川村落分布,终南山谷里也出现了农人和渔樵的身影。只是时间久远,史料匮乏,我们己经难以得知焦岱川里有哪些村落和人家了。
可以肯定的是,那时,从长安城前住蓝田辋川一带的道路已经开通。出长安东门,经金花落东行,过浐河,沿焦岱河东岸、白鹿原下的道路一直向南,进了今岱峪口后,经十回场,穿越相关的岭谷,就可以来到辋川王维隐居的地方。
王维 《丁寓田家有赠》说:“君心尚栖隐,久欲傍路归。”沿着这条路,分布着不少达官贵人和名人异士的舍馆。他们看上了焦岱川的山水,兴建亭台池苑,优游山林,休养身心,宴饮宾客。故此道可称为"栖隐之路"。
今樊家坡以北,曾有村名陈家坡,昔有唐李元通的坟墓。
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有载:“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学士李元通建。明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
查光绪《蓝田县志》,卷十四《忠孝传》有李元通条,其曰:“李元通,(唐)高祖时拜定州总管,为刘黑闼所破,爱其才,欲以为将,元通不从,囚之。故吏有饷欲馈者,元通曰:‘诸君见哀,吾能一醉’。遂纵饮。谓守者曰:‘吾能剑舞,可借刀?’守士与之。曲终,仰天太息曰:‘大丈夫抚方面不能保所守,尚何惕息耶!”乃溃肠死。”李元通在新旧《唐书》中亦有载,作李玄通。在清代,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许多文献中的“玄”字被改写为“元”。
李元通是蓝田人,死后归葬焦岱川,其于此必有园舍。
再往南行,今荣家沟大觉寺附近,有唐代诗人贠半千的园林------贠庄。
贠半千,唐代齐州全节(章丘)人,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唐代著名诗人。贠半千自幼为孤,幼年便精通书史,客居晋州,被举为童子,“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子》”。永隆元年(680年),贠半千参加科举,受唐高宗赏识踏入仕途。前后历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五位皇帝,晚年辞官,放情山水,在岱峪河北岸建立了贠庄。
贠庄是一个文化沙龙,是诗人会友吟诗作赋,把洒言欢的地方,以风景秀丽闻名,直至宋代尚盛名不衰,《树萱录》记载:“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栏、碾磨、麻、稻垄塍鳞次”。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后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应仿此而来,可见影响久远。
再往前行至余湾,入老虎沟,其内有李日知别业。
老虎沟古称金谷,处尤风岭下,其水名金谷水(一名荆谷水)。此谷以出豆状金粒而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尚有乡镇企业在这里采掘金砂。
金谷地长十余里,呈牛角状,自西北转向西南。南端牛角尖即李日知别业。
李日知(?一715年),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市管城区)人。进士及第,曾任宰相。事母至孝,为人正直淡泊。
先天元年(712),李日知告老,辞刑部尚书职。未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其与唐代著名贤相张九龄为友。九龄曾来此,有《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一诗,说他“尝闻继老聃,身退道弥耽。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王维中第前,亦曾"栖遁"于此。其《李处士山居》诗中“方随炼金客,林上家绝巘,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即写别业景致。
出金谷西行,翻过山丘,即小寨镇街道,又回到栖隐之路上。由街北过焦岱河,转向西南进入寺沟,可寻玉真公主别馆。
寺沟古称梅花峪。当地乡老有言,峪水入焦岱河,入浐会灞,直到新筑,唐时八十里梅花不断,名气赛过今岱峪。
入沟五里,便是别馆。坐北朝南,前迎梅花诸峰,俯瞰梅花溪水,山水形胜,会于一处。公主修炼的洞府,就在前面山上,与别馆相距二三百米。
梅花山俗称蟒洞山,梅花峪水穿行其间,东西断崖对峙。洞府即位于西断崖半腰山上,为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高出地面二三十米。
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一诗曾描述说,"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此地回鸾驾,缘谿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查。"这里的清幽景致尽在诗中。
玉真公主,玄宗同母妹,于玄宗处最为得宠,喜好修道,爱此间山水,即筑馆舍于此。
王维“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一句,指梅花山西面的神尧山庄,位于牛心峪中。
梅花山通往牛心峪,有便道翻过一道不大的山梁,到今牛心峪村的坪上,即为神尧山庄之所在。
神尧为高祖李渊谥号。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后,李渊将帝位传于次子李世民,仿佛尧传舜位,故有此谥号,也是太宗为自己脸上贴金。高祖痛失二子,伤感不已,曾来此筑山庄,休养身心。
安史之乱后,玉真公主别馆和神尧山庄皆舍作佛寺,分名会胜与永福,史籍有载。
从玉真公主会馆重回小寨镇,沿岱峪河谷上行,五里不到,便至峪口。峪口东坡上是百神洞,为唐勋国公(殷开山)所凿,殷开山亡于武德五年(622),则百神洞开凿最晚于此年。后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
山洞共有十二,依崖分布,次第开凿。勋国公庄园位于炮里原上,离此颇近,监工有地利之便。
百神洞又称“公主洞”,相传唐代晋国公主民和驸马崔惠童曾逃难于此。又传附近有其别业。此当为广德元年(763)冬天,吐蕃寇入长安之时。晋国公主为玄宗之女,故其别馆位于玉真公主会馆以东,便也正常。
百神洞其东,尤风岭上有桐花寺,最早亦当于唐时所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个小小的焦戴川,会聚了这么多的名人馆舍,可见当年的名声之胜。
路往南行,三里余便是十回场。十回场为一十字路口,相传为唐时两军撕杀十回,故有此名,此当发生于广德元年,吐蕃入冠,郭子仪于蓝田收集散兵之时。
经十回场,北行佘小路,经走龙凤坡、安家沟可到辋川见底河口村;东行乡间路,经八斗坡、八斗沟可到辋川白家坪;南行乡间路过邓家岭,可到褚家河村。三者皆可抵达当年王维隐居的鹿苑寺处,为这条栖隐之路划上了句号。
古时辋峪口难行,摆渡出山。故王维隐居辋川,骑马前往长安上下班,即走此路。当时诗人们从长安拜访或凭吊王维,也从此路经过。这条路上,不知经历了多少诗人的身影。
有籍可查的,是白乐天。白居易当年贬谪江州司马、出为杭州刺史,两次赴任过蓝桥驿均走鹿苑寺(初名清源寺)寄宿,元稹自江陵回归亦在鹿苑寺停留。
俱往矣。这些古迹,除百神洞外,尽湮没矣,百神洞亦不复旧日模样。
焦岱川的本地人,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古迹及其来历?
可为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