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小屋》第41集
王巍立
题材:军旅原创文学
一辆破旧的大巴车摇摇晃晃的行走在山路上,大雪夹着刺骨的寒风透过破损的窗户,直往车里灌,这种恶劣天气下,司机师傅仿佛不是在开车,而是在挪车。
早就知道军医姐姐有一个舅舅在渝北区,是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做为三线技术人才引进来到山城安家落户的。二十多年过去了,舅舅一家早已经在山城扎下了根。
军医姐姐当初学而优则报考三军大,不知道是不是奔着舅舅一家来的,但我这个做弟弟的却着实沾了光,能跟着军医姐姐到舅舅家做客,是我期待好久的,虽然赶上一个大雪天,但仍然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
七十年代中期,由于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遭受各种压力和应战,为了增强国家的自卫能力,避免被敌人火力直接打击,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这一自强不息的举措,将东北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工业机械设备全部转移到了内陆相对荫蔽的山谷或偏远地区。
重庆是西南重镇,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抗战时期的前史背景,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场所。大背景造势,重庆华渝电器仪表总厂正式在渝北建设开工,国家搞精密仪器,最紧迫的就是抓人才,而军医姐姐的舅舅就是在这种大形势下,被一纸调令,从山东入川,来到山城重庆的,这一扎根,二十多年过去了,献了青春献子孙,如今一家四口在渝北小城,生活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不到三十公里的路程,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大巴车驾驶员遇到这种天气也是无奈,我和军医姐姐却无比兴奋,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我们离舅舅那个温暖的家就越近。临近傍晚,大巴车终于到了终点,华渝电器总厂站到了,突然感觉,自己在这个雪夜的山城,也快有一个温暖的家了。
舅舅是一个满头白发,且健谈的高级知识分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一种银须漂浮的诗人感觉,或许是眼镜太老旧的缘故,总是时不时的去扶一下镜框。舅妈十分富有幽默感,经常与舅舅说说笑话,和孩子们开个玩笑,十分有人情味儿的一对老人。他们有一对双胞胎女儿,都比我大几岁,一个陌生的,穿着一身军装的弟弟突然闯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对我来说是温暖的,对他们来讲有点惊喜,或许还有点小激动。
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有两个特点,一是稀罕人,二是喜欢倾诉,我又比较讨人喜欢,舅舅立刻对我打开了话匣子,“七十年代,我们是做为三线特需技术人才引进来到重庆的,我们厂生产的精密仪器仪表,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造船、航天、航空和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能看的出,舅舅作为老三线人,特别是高级专家,老人很骄傲。窗外大雪纷飞,屋里暖意融融,舅妈率领三个姑娘在包饺子,但我又发现这饺子奇奇怪怪的,不像是我们家乡的饺子,看出我的小心思,三个姐姐发出朗朗的笑声,军医姐姐解释说:“按北方的包法叫做水饺,皮大馅多,按南方的包法叫做龙抄手,皮薄馅少,配上汤底,入口即化”。妈呀,饺子在南北饮食文化上,竟分的如此精细,但我总觉得,这种“龙抄手”其实就是老家的馄饨,只是叫法不一样罢了。
舅妈看着舅舅兴奋的聊起了往事,她也接上了话茬:“七十年我们刚来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可那个时代的人,天生就是有一股不怕苦的精神,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我们越是创造奇迹!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在这里,为国家的基础工业做出奉献,那个时候,工厂就像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人与厂,互为一体。后来进入八十年代了,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厂里有了一部分完善的配套设施,我和你舅舅才分到了这套小房子,虽然小是小了些,但总算有个窝了,我们这一代人,托毛主席的福,很知足很知足。后来为了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又建设了大礼堂和职工医院及职工食堂,现在条件是越来越好了,真是托毛主席的福,托共产党的福啊!”。
姐姐们仿佛被舅舅舅妈的话点燃了,也抢着说:“小时候,最盼望着过年,每当年下,总是跟着大人到厂里领大米领白面,用板车拉着大白菜往家走,拉完大白菜又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跟着大人去厂里分猪肉,有时候分一个猪头,有时候分一根后腿,反正分到啥要啥,也不闹意见,回家的时候,大人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前面的大横梁上坐着两个小千金,后座上用细绳绑着一个大猪头,一路上见谁和谁打招呼,反正都是一个厂的,那高兴劲比今天中了大奖也差不多”。
我已经完完全全沉浸在舅舅一家人为我绘制的美好的岁月憧憬中,这一切不就是英国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时代吗,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有希望,有朝气,有干劲,有力量,没有抑郁症,没有贫富差距,没有资产重组与下岗。
“龙抄手熟喽!”,当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龙抄手端上了桌,当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小屋,当慈爱的力量托起了整个冬日,当窗外的大雪都变的如此浪漫温情,或许,这才是家的力量。相聚,须缘,但分别,有时却是一生,迎着清晨初升的太阳,走出舅舅舅妈那温暖的小屋,在一个小小的池塘边,一朵红色的睡莲赫然托着晶莹的雪花,冲出了水面,衬托着冬天的霞光,幻出了淡淡的春天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