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喝茶
文/毛韬
说起喝茶,吾就想起小辰光跟着父亲去北四川路长春路口的那一爿非常小的茶叶店里购买茶叶,吾父亲喜欢喝绿茶和花茶,所以他只买绿茶和花茶。有一次,吾跟着父亲去茶叶店购买茶叶,父亲嘱咐店铺伙计在他购买的绿茶中,再另外购买少许茉莉花拌入绿茶,父亲把这种茉莉花拌绿茶叶,亦当作一品自制的花茶来喝。当然,正宗的花茶应该是用新鲜的茉莉花来烘焙绿茶叶,让茉莉花香渗透到绿茶叶中。所以讲,自拌花茶肯定不如用新鲜茉莉花烘焙出的花茶香气醇厚。
由于这爿茶叶店离吾家非常近,离鲁迅先生的寓所和他的木刻工作室都非常近,所以吾猜想以前鲁迅先生亦经常去那家茶叶店里购买茶叶。为此,现在上海市虹口区政府有关部门也在从前鲁迅先生走过这爿小小茶叶店门口的马路人行道中,镶嵌制作了地标铜牌,该铜牌冠名为“鲁迅小道”。由此可想,当年鲁迅先生手里拿着油布伞去这爿茶叶店购买二两绍兴“圆炒青”绿茶叶的身影,似乎就在昨日……
当然,除了鲁迅先生会光顾这爿小茶叶店购买茶叶之外,居住在吾家附近的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郭沫若、曹聚仁、沈尹默、周建人、沈雁冰等人,以及居住在吾家隔壁的辛亥老人陈梦渔、《民报》主编管际安等人,亦都会光顾那爿小茶叶店,购买一些茶叶。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爿昔日众多著名人士光顾的小小茶叶店,由于遇到经营困难,所以现在该店铺已经不再卖茶叶了,而是卖金银首饰品。看来世道变了,卖茶叶不能赚钱,而卖金银首饰品能够赚钱。所以如果现在当人们再沿着“鲁迅小道”走一圈的话,鲁迅故居、鲁迅木刻工作室、瞿秋白旧居、周恩来旧居、郭沫若旧居、曹聚仁旧居、沈尹默旧居、周建人旧居、沈雁冰旧居等还在老地方,而那爿小茶叶店早已经不见了。所以后世的人们,更是无从知道这段昔日著名人士们喝茶和购买茶叶的历史了。
再回过头来,谈谈喝茶。现在大多数文人墨客们喝茶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要喝一些高档次的细茶,而且还要弄一些有关“茶文化”内容的茶道“闻香、烫杯、洗茶、沏茶、赏茶”等玩意。而普通百姓喝茶不太讲究这些套路,他们生活只是粗茶淡饭而已。所谓“粗茶”,即非高档次的细茶。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然而,昔日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喝茶需求是不一样的。普通百姓喝茶非品茗,只要口渴,皆牛饮喝茶解渴,而不是细细品茗赏茶。
因此,吾认为昔日鲁迅先生与普通百姓的喝茶习惯是一样的。鲁迅先生是绝不会喝茶作秀,秀一秀什么闻香、烫杯、洗茶、沏茶、赏茶等玩意,他哪有这等闲暇工夫和时间去玩这一套繁琐的花样。所以他能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先生与普通百姓具有同样的喝茶秉性和性格涵养。因此,鲁迅先生能够被称之为民族之魂魄、百姓之脊梁。
后来,吾还见过许多领导同志亦是每人手捧着一只玻璃瓶,当作茶杯来喝茶的情景,记得当年吾陪同上海市政协主要领导一起乘坐小面包车去崇明岛和江苏杨中市调研考察时,这些省部级的领导同志们,人人随身携带着一只玻璃瓶当作茶杯来喝茶,老百姓们见到此情景,亦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样,领导同志喝茶与老百姓们喝茶都是为了解渴,所以亦就无所谓用什么细瓷茶碗了,这就是不忘初心,“与民同心、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所以说,喝茶亦是一种做人心态的外在表现,无论是用什么茶具喝茶,只要既能够让自己开心,又能够让周边的人们都感到舒心的喝茶方式,就是最好的喝茶境界了。这就好比当年释迦牟尼手捧粗陶钵盂乞食一样,如果当时释迦牟尼手捧着一只金玉之钵盂,或者是手里拿着一只景泰蓝钵盂去挨家挨户乞食的话,恐怕这只金玉钵盂或者景泰蓝钵盂来去皆空也。
当然,吾讲这些喝茶的事情,并非是对“茶道”的不敬重,只是“青菜萝卜,各自喜欢”就行了。有人喝茶喜欢讲究一些,有人喝茶喜欢简单一些,只要自己心里喜欢,能够让自己开心,就都是对的事情。

作者简介: 毛韬,1955年7月出生,上海南汇人,旅游经济师,现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