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八章 写给组织的一封信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正杰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大会的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正杰听的很认真,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驻村第一书记,党和人民给予了这么髙的评价。看完大会直播,正杰陷入了深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沟庙村一个远离县城、自己并不熟悉的小山村,为何屡屡闯入自己的梦乡?他人虽回来了,但心永远留在那里。忘不了四季如画的西岭和髙大的古槐,忘不了和乡亲们在一起共同摸爬滚打的日日夜夜,忘不了这家那家端来的饺子和果蔬……把乡亲们当作父母,乡亲们把我当作儿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沟庙,我的村庄,我的故乡。
沟庙,还有更加美好的明天,那是一定的。
正杰感到很多的“不足”:单位穷,支持有限;个人资源缺乏;没有较大的权力,为村里办更多的事。虽然干成了一些事,但留下了一些遗憾。
他想了想,拿来了纸和笔,想把自己对扶贫工作的思考整理出来,供组织部门参考。
一是改变驻村方式。提倡以乡为基本单位,成立综合工作服务队,其成员突出专业技术的特点,涵盖法律、文化、环保、农业、畜牲和有某一方面技术特长的专业人士。常驻在乡里,轮流到村,针对性开展工作。产业扶贫的上技术人员,文化振兴上精通文化人士,生态振兴上环保人士……这样,做到不管哪项工作,都有专业人员作指导,避免了现在驻村人员面对农村工作,很多人显得思想陈旧,方法落后,能力不够。为避免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让一些“混日子”的平庸干部,尽早回家。
二是要留住人和人才。人都去哪儿,都进城了。村里没啥人了?修多少路,建多少桥,都没有用。村里靠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来振兴,基本是不可能的。长远来说,通过村里产业发展,把外出打工的人员吸引回来。另外,村里要引进人才,引进真正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只有他们才能为农业发展赋能。一方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一方面是农村急需要的人才望眼欲穿。
三记住乡愁和文旅结合……
四是土地撂荒问题……
五是儿童教育问题……
……
他另起一页,写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写完,他心里释然了。
(完)

作者简介:翟柏坡,微信名般若,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思客》签约作者。百余篇作品见于《奔流》《牡丹》《洛阳日报》和微信平台,文集《我爱我土》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