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功臣 浩气长存
——忆抗美援朝三等功臣、原周寨大队老支书陈发荣老人
在陇东南部崇信县新窑镇黑河南岸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座背靠高山子,面向申家梁,怀抱箭豁山,坐西向东,避风向阳,静谧隐幽的小村庄,叫做山根里。
山根里,是属于柳窝沟社一个庄头的庄名,它对外的通用名则叫做柳窝沟社。
谁能想到,就是在这么一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庄头,在七十多年前,却走出了一位抗美援朝的大英雄!他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的功臣、原赤城公社周寨大队(现在的新窑镇周寨村)已故的党支部书记陈发荣(又名陈阳泉)。
说起陈发荣(陈阳泉)老人,他是我家门的一位堂叔。因为他在家门父辈中排行老四,我们这一辈称他为四爸。
老人个小健朗,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轻盈敏捷,矫健干练,行路疾步如风。虽然已经退伍几十年且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军人的精神风貌和言行作风,始终未曾消减;在他的身上永远能看到军人的那种昂扬刚毅,迎难不馁的锐气。
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崇信县和平解放之前,我的爸爸陈惠恩在中共崇信地下工委肖相地区负责人的领导下,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戚家川至神峪河地区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担任地下交通员期间,他的堂弟陈发荣就协助他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一九四九年七月本地和平解放以后,在已成为当地新政府负责人的堂兄支持下,他又以游击队员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革命军人,为解放大西北继续奋战。
一九五零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各地迅速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也是在这个时期,身为野战军战士的陈发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随同所在部队跨过鸭绿江,远赴朝鲜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中走出国门,保家卫国的英雄之路。
入朝作战三年多,历经大小战斗无数次,使这个从大西北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异国战场上得到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进一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
在入朝作战的历次战斗中,身为连队炊事员的他,在尽职尽责保证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而外,在战场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哪里需要,哪里就是他的岗位。随时随地投入战斗,和战友们并肩作战。战斗中,他发挥自己个子矮小、行动敏捷的优势,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艰险时刻,为保护战友舍命以赴。
最令他难以忘却的是,在参加开城保卫战的战斗中,战友们借以掩蔽的战壕内,敌人投掷过来的一枚手雷重重地落在了正在作战的战友们的身后。这千钧一发的危险一幕恰巧被刚进入阵地参战的他看见后想都没有想,迅速扑下身子一个翻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手雷跟前,抓住尚未引爆的手雷,拼尽全力向着坑道外面甩了出去。被他刚刚扔出的手雷,在飞出坑道不远处就炸裂了。惊险的一幕,干练的动作就发生在一瞬间的几秒钟之内,而就这仅仅的几秒钟,由于他的果敢英勇和舍生忘死,挽救了他和战友们的生命,避免了重大伤亡,保存了战斗力量,确保了取得这次战斗的彻底胜利。
由于他多次临危不惧地出色完成各项战斗任务以及英勇无畏的战斗表现,战绩突出,志愿军总部通过层层推选决定给予嘉奖,授予他三等功勋章的荣誉称号。
伟大的立国之战的朝鲜战争,由于全国人民倾尽全力的支援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牺牲的浴血奋战,终于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以南,迫使骄横狂妄的美国人老老实实地坐到了谈判桌前,签订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
朝鲜战争,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顽强拼搏和辉煌战果而宣告胜利结束。
战争结束后,四叔陈发荣和所有的参战部队撤离朝鲜,回国休整,稍后随之退伍复员,回到了他的家乡、当时的崇信县赤城区柳窝沟村。
英雄载誉归来,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是一件惊天动地的盛大喜事。当地党和政府与家乡人民又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敲锣打鼓,夹道相迎,优抚慰问。人们高呼着口号,学习致敬英雄之声如高天响雷不绝于耳,一时成为佳话。
我们小时候经常去柳窝沟的山根里四叔家玩,最爱听他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感天动地,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也多次见到他获得的那几枚散发着硝烟火药味、又闪烁着战火金光的紫铜色的功勋章和荣誉章,以及被他小心收藏的立功证书。每当他说起当年战场上山崩地裂的炮火轰鸣,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战斗场景,又看着手中这枚熠熠生辉的战功勋章时,一脸的凝重,一脸的沉醉,仿佛又回到了军号嘹亮,战旗飘扬;攻阵夺地,杀声震天的战场上去了。
由于在朝鲜战场上他数次负伤,加之听力又受战场炮火的震荡损伤严重,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和不便。即使这样,也没有丝毫阻碍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决心和意志。退伍不退色,解甲不解志。通过短暂地修养调整,他又以满腔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投入到第二个战场中去艰苦鏖战。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农民实现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完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功转型,为奠定山区农业大发展的基础,改变家乡农业生产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的现状,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而忘我奋斗。
在奋战家乡建设的过程中,他先后担任过柳窝沟生产队的队长和周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以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一心惟公,一心为民,无私无欲和和革命军人雷厉风行,刚正不阿,正大光明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针对周寨大队南北山川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回汉民族同村聚居的实情与特点,适时制定不同生产队的生产作业与发展模式。在千方百计带领乡亲们为改善山区农村的贫困面貌、维护和稳定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帮助和解决农民群众衣食住行、积极应对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实际困难等过渡时期的农村工作中,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自己的军功章又增添了新的荣誉,受到上级的嘉奖和农民兄弟的拥戴。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七十多年一晃而过,这位为新中国做出伟大奉献的革命功臣也已过世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里,他为之捍卫,为之奋斗,为之流汗的故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为之钟情,为之牵魂,为之谋利的乡亲们,在政府的资助下于本世纪初也都易地搬迁,从这个群山环抱的村庄里迁移到了黑河川区,过上了亦城亦村、亦工亦农的新生活。功臣有知,亦当为之欢欣鼓舞,抚掌相庆。因为,这是一代人民功臣汗洒江天,矢志奋斗的初衷和愿景。
功臣虽去,浩气永存;皇天后土,铭记功勋。山高水远,难肩茂功,缅怀英雄,遂成拙文。惟愿英雄的精神像高山松柏,万古常青,生生不息;英雄的威名如昊天日月,光华永在,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