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霞
沿着韶关芙蓉新区新开的铜鼓大道,一直往南,穿过蓬勃发展的白土工业园区,向左进入240国道和314县道,很快便来到白土老街。白土老街,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这是一条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古老街道。
白土老街依水而兴,北江自北向南沿镇东侧流过,为这里的商贸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曾是明清民国时期岭南与中原商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白土老街沿江依托码头形成,以关帝楼码头为起点,向内部渗透发展成十字相交的中大街和市场街,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聚落特征。
如今,走进白土老街,平整的水泥地面已替代了青石板,但老街两旁仍有不少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古老建筑。河边街建筑群、市场街骑楼建筑群、中大街骑楼建筑群等檐廊式建筑与骑楼式建筑等,多为木结构或砖石结构,具有显著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白土老街的骑楼独特而富有韵味,上楼下廊的结构不仅为行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便利,还营造出一种开放而和谐的生活氛围。骑楼的外观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岭南地域特色,白墙黑瓦、木门红柱。走在骑楼街上,仿佛让人又穿越回了过去的历史时代。我们在一间保存非常完好骑楼老屋门前伫立观察,屋主阿姨正好在家门口挑选番薯,很热情很自豪地介绍,电影《坪石先生》外景取景就有白土老街,她家老屋就是炒粉档拍摄场地。她还给我们眉飞色舞地描述了昔日白土老街墟日那热闹非凡的情境。
走向通往江边码头中大街上,你还可以看到有一家叫“文庐”的古建筑,它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白土街的著名商铺,如今虽已不再经营杂货,但经保护翻修,风光依旧。这座老屋是明清时期建筑,二层砖木结构,青砖柱,木窗,木窗上有拱形雕花装饰。因年代久远,木窗已腐朽不能用了,窗口已被砖石封住,但拱形雕花装饰仍然保留着。文庐大门融合了广府和客家元素,两扇高高的大红门外,还有一道由单数的15根横杆组成的趟栊门,具有典型岭南人家大门特征。
经过文庐走向码头,有个大大的牌坊,这就是所谓的忠字楼。这座楼的原址是一座关帝楼,文革时拆旧建新,改建为忠字楼。它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岭南风格。楼体坚固稳重,历经岁月的侵蚀,依然难掩昔日的辉煌。下午时分,阳光灿烂,斜阳洒落在厚实的忠字楼体上,那斑驳的墙面与隐约的标语口号残痕,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白土老街往昔的故事。
白土老街建筑,不仅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更见证了白土老街从繁华到宁静的变迁。古老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白土墟商贸活动的繁荣昌盛和商贸文化的兴旺发展。
我们穿过高大的牌坊门楼,就到了江边关帝楼码头。清代时,白土就已经有了8个水运码头,成为当时北江沿线码头数量最多的地方,被誉为“黄金水道”。这些码头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白土老街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今,虽然时过境迁,江边码头仍停有大大小小的船只。码头往北,是一家造船厂。造船厂内,可见到多个饱经风霜的高大老船坞、崭新的起重机,它们高耸入云,钢铁的骨架在阳光下仍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船坞内,仍有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机器轰鸣声传遍了旷野。远处,高大的船坞内停有两艘大货船,一艘已焊接成型,另一艘接近完工,船身上已经刷好了红色和黑色的油漆。
望着缓缓向南的北江水,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卷:波光粼粼的水面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江面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船只来往穿梭,络绎不绝,帆影点点。壮阔的大货轮,灵活的小渔船,或疾驰而过,掀起层层浪花;或悠然前行,享受着江风的轻抚。船身上,匠人们精心雕刻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时,白土船厂制造的一艘艘轮船如蛟龙入水,滑出江面缓缓驶过,留下了一道道悠长的水痕。江边的沙滩上,船只经过泛起的细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响。码头上热闹非凡,工人们忙碌地装卸货物,货物种类繁多,有粮食、丝绸、竹木、茶叶、药材,以及沙田柚、白土月饼等各种土特产,它们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被运往全省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老街商铺里,商人们在谈笑风生,进行着一笔笔利润丰厚的交易。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因为这条水道不仅为他们带来了财富,更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呜——呜——”,一艘归航轮船的汽笛声,把我从白土古代黄金水道时代的遐想中拉回现实。如今,这条古代的“黄金水道”将焕发新的生命力。2024年7月26日,在白土“黄金水道”北江干流右岸,韶关北江港码头已正式开港。北江港码头建设8个2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岸线长度超过600米,是韶关地区当前最大的综合性公共港口,也是广东省内近年来一次性建成码头泊位数最多的内河港口。码头设计建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智慧理念,建成后将新增年吞吐能力12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20万标箱。韶关北江港,犹如一条物流“动脉”,为韶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与动力。韶关北江港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悠悠北江水尤如墨线流淌,白土镇宛如画中的留白与点缀在港口周围,既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之美,又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与现代化气息。
其实,我们来到白土镇,不仅仅是可以理解历史底蕴的白土老街,更是重温传统美食白土月饼。说起来我对白土的最初认识,就是来自于心心念念的白土月饼的味道。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个中秋,亲戚送来一筒看上去很普通很土气的白土豆蓉月饼,觉得这乡下月饼肯定是个“掟死狗”,不好吃。于是,就把那些包装精美的大酒店月饼先吃完,过些日子,只剩下这筒乡下月饼了。打量一下月饼的包装,这是个岭南传统的筒饼包装样式,其实就是把四个月饼用玉扣纸(草纸)卷成筒状形,封起两端,再贴红纸一张,上印月饼名称,标上什么口味,称为“一筒月饼”。一筒月饼个数为何以四为单位?“四”的发音也与“事”相近,寓意着“四季平安”、“事事如意”。我轻轻打开玉扣纸,那被烤得泛着油光的橙黄色月饼外皮,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月饼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表皮酥脆可口,随即在口中轻轻崩裂,释放出微妙的碎屑,带来一种细腻的触感。“哇哇哇”,这与“掟死狗”的坚硬感觉完全是天壤之别嘛。随后,豆蓉内馅的温柔如春日里的细雨绵绵,润物无声。饼中豆蓉带着自然的豆香,丝滑、沙软、细腻,在口腔中缓缓铺展开来,它们与唾液交织,化作满口香甜。“哇哇哇”,这种乡下豆蓉月饼竟然还敢做到这般极致!“味道好极了!”于是,我便骑上单车上街去想再买白土月饼。可惜,中秋节已过,月饼已没了踪迹,只好等来年了。这以后的中秋节,就再也离不开这“”食过返寻味“的月饼了,好象只有吃了白土月饼,才有中秋的味道。
到此我进一步知道,白土月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作为白土镇的特色小吃,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制作工艺。白土月饼始创于明末,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传承历史。白土月饼选用本地纯正土榨花生油,以精选莲子、绿豆、鸭蛋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月饼制作经过数十道工序,最终呈现出表皮橙黄、肉质松润、清甜可口的特点。它不仅具有莲蓉、豆蓉、椰蓉等多个品种,还分为不同的规格,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白土月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选料考究和风味独特而广受赞誉。白土月饼不仅驰名粤北,更远销珠三角地区、湖南、江西等地。小小白土月饼,它承载着白土人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也传递着中秋佳节的团圆与祝福。
穿越时光,走进白土,那骑楼街、忠字楼、文卢、码头、船厂、北江、月饼……共同构成了白土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不仅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如今的白土老街,虽然已不如往昔那般繁华,但它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无论是漫步在白土老街上,还是品尝一口香甜的白土月饼,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来自古老时光的韵味与魅力。
随着太阳逐渐西沉,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白土老街。回首望去,老街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古朴而宁静。我知道,这里的故事还在温馨地继续。
2024.12.19于韶关学院景行苑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