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心归查干湖
——读《美丽查干湖》
文/周 敏
在古老而宁静的北方,有一片如梦似幻的湖泊,名曰“查干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也在作家张顺富先生的生命里闪烁着温柔而神秘的光芒。
1955年,他出生在查干湖畔的马营子村。离开查干湖后,他总会想起那片湖泊,想起那些关于查干湖的点点滴滴,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翻开《美丽查干湖》的扉页,仿佛踏上了一场心灵的归乡之旅,心不由自主地悄然向那片蔚蓝的水域靠近。
小时候,顺富先生常常来到查干湖边,观看渔民们捕鱼、水鸟在空中翱翔,聆听湖水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如今,查干湖始终在他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查干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仿佛能洗净世间的一切尘埃。查干湖是他心灵的归宿,每当回到故乡,他仿佛能与这个世界达成某种默契,心灵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
《美丽查干湖》一书如清泉潺潺,洗涤着读者的心灵。这本书中的60篇散文,每一篇都是对童年时光的深情回望,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作家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怀念。
顺富先生自2019年起着手创作查干湖系列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记录了家乡的人物风采、植物生态、动物群落,以及四季更迭的景致。故乡的情思,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尽管他已阔别故乡几十年,但故乡始终牵挂着他,他也从未走出过故乡的视线。
在文中,他追溯了自己与查干湖的深厚渊源,起源于他爷爷闯关东时,在风景如画的查干湖畔马营子村落脚。当时,这个村庄仅有3户人家,从此张姓一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他的爷爷是一位捕鱼高手,供养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且从不收取费用。特别是“查干湖铁锅炖鱼”,成为他们家的招牌菜,也为他爷爷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留下了世代相传的做鱼秘方。
时至今日,他的侄子在查干湖畔经营着一家烤鱼店,店内的烤鱼泡儿、烤鱼、炖鱼、蒸鱼子等菜肴,都成为吸引食客的特色招牌菜。
在《火狐狸》一文中,他讲述了爷爷救助一只受伤火狐狸的故事。一只无助的火狐狸在路边用期盼的眼神望着爷爷,爷爷便用随身携带的干粮喂了火狐狸。第二年春天,当那只火狐狸在路上与爷爷再次相遇后,竟奇妙地发生了变故——爷爷的车轮不慎陷入了坑里。在挖土试图将车轮弄出时,爷爷意外地挖出了大半车的银元宝和铜钱。用这些钱,爷爷购置了土地,他们家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始终铭记这份来自自然的恩赐,郑重地告诫家人要善待所有生灵,绝不可对它们造成伤害。爷爷这种敬畏自然、懂得感恩回报的心态,让人由衷感到敬佩。
《糜子》一文犹如一幅细腻动人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铺陈开来。顺富先生引领读者穿越至风雪肆虐的1942年冬天,讲述了一段他爷爷的感人故事。文中,爷爷在漫天飞雪中驱车从嫩江贩运羊皮归来,途中偶遇一位受伤的中年人,伸出援手,将这位素昧平生的人带回家悉心照料一个多月。
顺富先生巧妙地借助《火狐狸》与《糜子》中的生动场景,塑造了一个立体且鲜活的爷爷形象。爷爷不仅是引领张姓一族定居查干湖畔的先驱引领者,更是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与高尚品德,为后世子孙树立了璀璨夺目的光辉榜样。
读至此处,我恍然领悟,顺富先生通过《美丽查干湖》一书,巧妙地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他的根在哪里?他要到哪里去?他正在做什么?爷爷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英勇善举的颂歌,更是对家族精神血脉深远传承的深刻解读。在那样一个物质稀缺、生活困苦的时代,爷爷能以一颗宽广博大的心去援助,这份情怀显得尤为珍贵与动人。《美丽查干湖》不仅仅是一部描绘故乡风貌、自然景色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光辉、家族记忆与精神传承的壮丽史诗。
查干湖,这片被誉为人间圣地的水域,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赋予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多姿多彩的生活。
《黄豆》一文,是张顺富先生对父亲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深情回忆,同时也是对母亲坚强不屈、默默奉献家庭的颂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父亲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英勇战斗,身体严重受损,在回国后四年不幸离世。那时,他才一岁多,父亲的早逝无疑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他并未被命运击垮,反而在生活的磨砺中茁壮成长,以坚韧和毅力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这份力量,很大程度上源于母亲无私的爱与家庭的温暖。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每日辛劳,起早贪黑地用查干湖的黄豆制作豆腐。在上级组织的关怀与帮助下,他们兄弟几人逐渐走上了工作、参军、求学的道路,过上了稳定且幸福的生活。
当顺富先生询问母亲是如何熬过那些艰难岁月时,母亲深情地说是查干湖丰富的物产给予了他们生存的条件。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查干湖对家庭的恩泽,更体现了母亲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此外,他还回忆了儿时跟随母亲和嫂子一同挑选黄豆种子的温馨场景,以及母亲讲述的东北解放前马营子村妇女们炒黄豆支援解放军的感人故事。这些记忆,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更是对家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深刻传承。
在《雁鹅》一文中,顺富先生叙述了一次家庭救助受伤大雁的经历。当一只翅膀受伤的大雁落在他家的柴草垛上后,他母亲请来兽医用云南白药为其敷药包扎,随后放在笼子里静养。而在《丹顶鹤》一文中,他哥哥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并最终重新翱翔于蓝天之上。令人动容的是康复后的丹顶鹤并未忘记这份恩情,带着伙伴飞到他家上空鸣叫,这一场景不仅是对他一家人善行的美好回馈,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展现。
而在《獾子》一文中,讲述了冯二伯放走破坏瓜地的獾子的故事。当他向母亲提及此事时,母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认为放走獾子是出于善良与宽容的正确做法。
通过这几篇文章,我感受到了顺富先生母亲那份平凡中的伟大。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们要尊重生命、关爱动物,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更是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倡导与回应。
阅读《美丽查干湖》,我被其中关于家庭、亲情以及母亲无私之爱深深打动。在《芝麻》一文中,顺富先生回忆了儿时家中芝麻种植以及母亲精湛的香油制作技艺,得益于母亲从姥姥家传承的手艺,让他们家的芝麻与小磨香油在查干湖畔享有盛名。
在《紫苏》一文中,叙述了姐姐带着他前往菜园采摘紫苏叶的温馨场景,以及母亲如何运用紫苏烹饪出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如紫苏炒鸡蛋、紫苏咸菜,甚至偶尔还能享受到紫苏烤肉的独特风味。尤为感人的是,在准备烤肉的过程中,母亲总是忙前忙后,却常常无暇顾及自己品尝一口。
在《白萝卜》一文中,描述了母亲制作的白萝卜小菜,其甜脆可口的滋味长久地镌刻在他的记忆里。这不仅仅是对母亲精湛厨艺的赞美,更是对母亲那份无私之爱的深切怀念。在父亲早逝后,是母亲凭借坚韧与智慧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用母爱滋养了他的心灵,让他得以在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中茁壮成长。
《美丽查干湖》这部著作里,顺富先生与嫂子之间的那份如同母子般的深情,更是让人动容。在《碱蓬草》中,通过描述回到家乡坐在火炕炕头,嫂子递给他香蒲草枕头的细节,展现了一种家的温馨与亲情的细腻。在《盐》一文中,嫂子特意为他保存的查干湖盐,并腌制了鸭蛋和芥菜缨,体现了嫂子对他的深深牵挂和爱护。
在《大嫂》一文。通过回忆与大嫂相处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一个温柔、贤惠、勤劳、善良的大嫂形象。从他刚满一岁时大嫂嫁入家门,到父亲去世后大嫂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再到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大嫂都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无论是挖野菜充饥、领他看病打针,还是劝说母亲免除惩罚、支持他继续读书,大嫂都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他,为他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
他对大嫂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把大嫂的恩情如同母亲一般永远铭记在心。当大嫂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悲痛万分,泪如雨下。此外,他还提到了八年前二嫂去世那天是他的生日,而大嫂去世那天也是他的生日。这种巧合似乎更加深了他对两位嫂嫂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他深知自己永远不会忘记两位嫂嫂的恩德,也一定会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侄子侄女更好地成长。
《美丽查干湖》中不仅展现了长嫂如母的深情厚谊,还细腻地刻画了长兄如父、长侄如弟的温馨故事。文中,顺富先生深情回忆了九岁那年与哥哥共同割芦苇的往事。他主动要求成为哥哥的小帮手,而哥哥则体贴入微地为他找来了厚厚的毡靴,以防他受寒或受伤。在割芦苇的过程中,哥哥挥舞着大刀,他则拿着小镰刀紧随其后,两人配合默契,装了满满一大爬犁的芦苇。当哥哥提到这一车芦苇足以支付他一年的中学学费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的坚韧与不易,感受到了日后哥哥为供他读完大学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在《二哥》一文中,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与二哥的深厚情谊。顺富自小就失去父亲庇护,在求学路上得到了二哥的无私帮助与支持。尤其是当他年仅八岁家中陷入困境时,前往白城市投靠二哥,在那段日子里,二哥每天都会为他带回馒头或花卷,确保他能够吃得饱饱的。他坦言自己的成长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二哥的扶持与鼓励。特别是在他调到省作协工作后,面临购房资金短缺的困境时,二哥立即安排侄女和侄女婿专程送钱过来,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
文中他还多次提及了那位比他仅小一岁的大侄儿。大侄儿不仅是他童年及成长路上的亲密玩伴,更是他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亲人。大侄儿的陪伴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温馨,同时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家族间那份浓厚的亲情与和谐氛围。
此外,在文中,顺富先生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在查干湖小学的第一位恩师杨老师,回忆了与小表妹荞麦花在一起的纯真时光,讲述了种西瓜高手常二伯的故事,以及那位教他诵读唐诗的知青芙蓉姐姐。随着文字的流转,我仿佛看到了五岁的他跟着姐姐在大地上寻找苣荬菜的稚嫩身影;又仿佛画面一转,少年时期的他正领着侄子前往查干湖砍碱蓬草时,欢声笑语回荡在湖畔。这一幅幅画面,点点滴滴都充满了爱与温情,都牵动着心底的情愫。少年远行,半生归来,人间诸事已洞若观火,看得清清楚楚。归去来兮,人生恍若一梦;归途如烟,岁月匆匆而逝。
如今,1955年出生的顺富先生已是花甲之人,但文学之树常青,查干湖之美恒久,而他因对文字的热爱与执着青春也永远不会毕业。
查干湖成为顺富先生心中永恒的印记,无论身处何方,那份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眷恋都如影随形,引领着他的心灵归途。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各种欲望和杂念所困扰,心灵因此变得疲惫不堪。他通过《美丽查干湖》这部作品,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更深刻地蕴含了一种心灵的觉醒与回归的意蕴。
心归查干湖,忆满稻花香。查干湖畔的故乡承载着他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光。查干湖不仅积淀了他为人的底气,还孕育了他创作的灵感,成为他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他历经尘埃,也仰望星辰,如此执着,如此纯粹,勇于承担心灵的重量,敢于在家族中担当重任。即便生命中缺少父爱的陪伴,依然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精彩纷呈,他是一位强者。
心安之处即为归宿,“查干湖”如同一剂神奇的良药,能够抚平顺富先生内心所有的伤痛。心归查干湖,情牵落日黄。他的心,早已归属于那片美丽的查干湖。心归查干湖,志在碧波扬。他是远离查干湖在外漂泊的游子,也是马家营子村里深邃思考的智者,更是查干湖畔备受瞩目的文化名人。他将文学的种子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使其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因此,他被誉为从查干湖这片热土上走出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美丽查干湖》,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深入探索的佳作。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阅读《美丽查干湖》,便是见证岁月雕琢下的人情风貌。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描绘大自然生态的文学佳作,更是文化寻根与精神寻根的载体,尤其展现了查干湖作为精神家园的美丽。
心归查干湖,梦回雁字长。顺富先生借此深情表达了自己源自查干湖,亦终将心之所向,回归那片魂牵梦绕之地的浓烈情感。他正在记录下关于查干湖的故事......这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寻觅与回归,更是心灵与灵魂深处对宁静与归属的深切渴望与实现。
心归查干湖,梦绕白帆影。当轻轻合上《美丽查干湖》的最后一页,那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依旧在我的心中轻轻荡漾,每一次心跳都仿佛是对那片遥远土地的深情呼唤与无尽向往。是啊,心归查干湖,思随流水长。心归查干湖,魂绕渔歌唱.....
作者:周敏
2024年12月12日写于海南省三亚市。

【周敏(笔名小小民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杏树下情思》《杏花园里故事》《杏花红了》等多部作品。】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