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姓氏文化的传承
——闽南人的四字门匾
闽南人把房子称为“厝”(cuò),如“颜厝”、“何厝、”“叶厝、”“黄厝”“林厝”、“詹厝”、“杨厝”、“蔡厝”等等,这种以姓氏聚集而命名的村落在闽南地区比比皆是。闽南人古厝门上都镶嵌着四字组合的匾额,(匾额,又称扁牍、牌额,简称为匾或额。)这是古代闽南人社交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他们家族的“介绍页”,记录着他们家族的迁徙史和荣耀。
现代的新厝也是心照不宣,一如往常。如:“颖川衍派”、“西河衍派”、“高阳衍派”、“汝南衍派”、“河内衍派”、“荥阳衍派”、“紫云衍派”、“清河衍派”;“九牧传芳”、“开闽传芳”、“夹马传芳”、“沛国传芳”、“龙风传芳”、“忠惠传芳”“濂溪传芳”等等。
闽南人的门匾主要有两大派系;即:“衍派”和“传芳”。衍派,也就是一个古代地方的姓氏发源地、名门望族,迁徙到闽南繁衍生息而形成的流派,就像一个家族的“户口本”,一路向上寻根,最终汇成一脉;如陈姓,是古代秦始皇时颖川侯陈轸放弃了楚国丞相之位定居颖川,被称为颖川陈始祖,到唐代其后人陈元光迁入闽南,衍生了“北庙衍派”。
传芳,指的是一个家族里某个厉害的人物,做了一件千古传颂的大好事!是一个家族的高光时刻,铭记着整个家族的荣耀,让后人引以炫耀的事情。
如:林姓,唐朝福建一户林氏,生了九个儿子,均是刺史,又称牧州;到宋代又有一家林姓生了九个儿子,皆是知州。要是现在,就如一个家族出了九个省长,九个市长。这基因简直逆天了!
如今“九牧王”、“九牧卫浴”这些本土品牌都产自林氏家族企业。所以,衍派“承前”,传芳“启后”。
在闽南,论姓氏多少,有“陈林半边天,郑黄排满街”之说,说明陈、林、郑、黄,这四姓是四大望族,如果你走在闽南的某条街上,随便叫一声“老林!”没准会有好几个人回头,“有什么事吗,先生?”
陈姓,林姓是早期迁入福建的中原先民,“八姓入闽”即:陈、林、郑、黄,詹、邱、胡、何八族。这是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公元311年)的事情,也是中原河洛先民首次南迁。
第二次是唐初总章二年(669年),中原人陈政、陈元光(光州郡固始县人)父子奉诏入闽平安“蛮獠啸乱”,经过九年的激战,少数民族的叛乱终于平定。陈元光奉朝廷之命设立漳州郡,并率部下87姓7000余名中原将士扎根闽南,荜路蓝缕,拓地千里;传播农耕,开屯建堡;兴办学府,造坊兴商;传播中原文化,教化当地土著。开启了闽南文化的新纪元,也开启了闽南与中原文化的脉络。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并称其为“开百代文物之功冠”的第一圣王。陈元光及其部下的将士对福建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三次是在唐末。中原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率起义军“十八姓”将士5000余人,由安徽寿州起兵,一路拼杀,唐光启元年(885年),经江西进入福建,经过五年的鏖战,统福建全省。王审知在福州称帝,建立闽国。王审知被尊为“闽王。”
他积极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而且开拓海上贸易航线,奠定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格局。短短的二十年间,开创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局面。在八闽福建享有极高的荣誉,对福建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第四次中原人口大举南下,是在宋末的公元1278年。宋末帝赵昺被元兵追杀,逃至福建,大臣陆秀夫、张世杰以及皇室宗亲、文武百官及家眷也随同南下,南宋皇室后裔就落籍漳州漳浦县赵家堡。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规模福建移民,形成了当下福建人姓氏源自中原地区的格局。
笔者在闽南生活了四、五年,闲暇之余,常常行走于闽南各地,尤以漳州和厦门两地乡间较多。亲身感受丰富多彩、底蕴厚重的闽南文化。对他们的祠堂文化、门匾文化也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只谈门匾文化。通过闽南人的门匾,可以洞察到闽南人,对中原姓氏文化的千年传承,使我颇为感动。一代又一代闽南人,把他们家族的传奇故事,从古代秀到了现在。
“颖川(古代地名,今河南禹州)衍派”陈姓,“河南(河南洛阳)衍派”邱姓,“衍庆衍派”吴姓,“彭城(江苏徐州)衍派”刘姓,“汾阳(山西临汾)衍派”郭姓,“荥阳(郑州荥阳)衍派”郑姓,“紫云衍派”黄姓,“眉山衍派”苏姓,“扶风衍派”马姓,“南阳(河南南阳)衍派”叶姓,“燕山衍派”邓姓,“版筑衍派”傅姓,“佛耳衍派”詹姓,“清河(河南濮阳)衍派”张姓,“西河(今河南卫辉)衍派”林姓,“弘农(河南灵宝)衍派”杨姓,“河东(山西运城)衍派”吕姓,“汝南(河南驻马店)衍派”周姓,“陈留(河南开封)衍派”谢姓,“高阳衍派”许姓,“燕山衍派”孙姓,庐江(安徽合肥)何姓,“广平(河北邯郸)衍派”游姓,“武陵衍派”龚姓,“河内(河南焦作)衍派”苏姓、“晋阳(山西太原)衍派”唐姓,“潐国(河南商丘)衍派”戴姓“洛邑衍派”薛姓,“颖川衍派”钟姓,等等。
“九牧传芳”林姓,“开闽传芳”王姓,“陇西传芳”李姓,“安定传芳”胡姓,梁姓。
“好德传芳”何姓,“四知传芳”杨姓,“夹马(洛阳)传芳”赵姓,“鲁国传芳”曾姓,“六桂传芳”方姓,“涵江传芳”陈姓、“宝树传芳”谢姓、“渤海传芳”高姓,“鸿溪传芳”沈姓,“忠厚传芳”蔡姓……数不胜数。
老一辈的闽南人说起这些传统和传承,更是如数家珍。
所以,他们的门匾文化就像一个家族的“脸面”,传颂着家族的荣耀和记忆,更是对后代人的激励与鞭策。鼓励他们的子孙光耀门楣(注:门楣即门匾),也难怪,世世代代的闽南人都那么敢拼会赢。
闽南人对宗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重乡崇祖的情结,伴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播四海,在全球开枝散叶,而这份血脉亲情的背后,更有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和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

作者简介:张振杰,1968年生。赵村镇张营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热爱文学,爱写散文。先后在《中州统战》《三门峡报》《县域经济》《闽南日报》《新洛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现在在江苏南京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