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母亲的冬至饺子(外一篇)
文/葛鑫(杭州)
冬至,这个日子总是带着一股深沉而又温暖的意味,仿佛是老天爷特意为人间安排的一场仪式,告诉我们岁月流转,季节更替,而人心中的那份温情与记忆,却如同饺子一般,饱满、滚烫,永远也忘不了。
我的邻居大姐,是个地道的山东人,豪爽、热情,每年冬至,她总不忘给我端来一盘热腾腾的饺子。那饺子,皮薄馅大,咬一口,满嘴留香,仿佛一口就能咬出家乡的味道,咬出母亲的身影。
我的母亲,也是山东人,出生在鲁中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的人们,对于冬至有着别样的情感,仿佛这一天比过年还要重要。记得母亲曾无数次地跟我提起过,她年轻时在临沂上学,每到冬至前后,总要回趟家,一是为了过冬至节,二是为了从家里带点干粮回学校。那时候,家里穷,姥姥为了能让母亲和小姨吃上一顿饺子,常常要拿着碗去周边村子要饭,就为了要点面粉。每当母亲讲起这些往事,眼里总是闪烁着泪光,但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那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也是对如今生活的珍惜。
母亲说,那时候的饺子,虽然馅料简单,只有萝卜樱子或大白菜,但吃起来却格外香。我想,那不仅仅是因为饺子的味道,更是因为那份难得的亲情与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顿饺子,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幸福与满足。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和小姨都陆续参加了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日子也越过越好。但母亲对于饺子的喜爱,却从未改变。特别是冬至这一天,母亲总会早早地起来,忙活一整天,就为了包一顿美味的饺子。每当饺子煮熟,母亲总是毕恭毕敬地先端上一盘,说是敬祖先,人不能忘本。
我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总是特别寒冷。但每当冬至这一天,母亲总是把火炉弄得旺旺的,屋里暖暖的,还充满了欢声笑语。我和哥哥、弟弟围坐在父母身边,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母亲的手艺总是那么好,无论是荤馅还是素馅,都能包得美味可口。我们一边吃,一边听母亲讲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讲张仲景的故事。那时候的我,虽然还小,但已经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传统,记住了那份温情。
后来,我们陆续长大,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每到冬至这一天,母亲还是会包饺子,但却总是少了几个人。小弟离家最近,每年冬至都会回去陪母亲吃饺子。母亲总是说,只要她能动,就一定会让大家吃上她包的饺子。那时候的我,还在外地工作,不能常常回家,但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听到她讲起冬至饺子的故事,心里总是暖暖的。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因为严重的肺病,身体越来越差。最后一年的冬至,她已经坐都坐不住了,但就是这样,她也坚持着给大家包了最后一顿饺子。那时候的我,正好在家,陪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艰难地包着饺子,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知道,这顿饺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母亲对我们的爱与牵挂。
母亲去世后,每到冬至这一天,我总是会想起她,想起她包的饺子。今年冬至,父亲给我打来了视频电话,说冰箱里还有一袋母亲生前包好的饺子。看着视频里的饺子,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听到了她的声音。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只要母亲还活在我心里,无论在哪里,冬至饺子都要吃起来。”
冬至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延续。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归属感与温暖。每当吃到这饺子,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与回忆。我知道,这份爱与温情,将永远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冬至。
散文: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1278字)
文/葛鑫(杭州)
在唐朝的那个冬至日,寒风如刀,切割着每一寸空气,也切割着旅人的心。邯郸,这座古老的城池,在冬日的暮色中显得格外寂寥。驿站内,一盏孤灯摇曳,映照着一位中年文士的身影,他便是白居易,一位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
此时的白居易,正值而立之年又过三载,担任着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虽算不得高官厚禄,却也算是一份清雅的差事。然而,在这冬至佳节,本该是家人团聚、共庆团圆的时刻,他却孤身一人,滞留在邯郸的驿站之中。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在唐代,按照《唐六典》的记载,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相当于现代的端午、中秋、国庆等长假。然而,白居易却选择了留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没有踏上归家的路途。或许,是公务的羁绊,或许是心中的那份难以言说的愁绪,让他无法轻松地放下一切,去追寻那份家的温暖。
驿站内,空荡荡的,除了白居易,再无他人。他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抱着膝盖,目光空洞地望着前方。他的身影,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独,如同一幅凄美的画卷,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一片洁白。然而,在这洁白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寒冷与孤寂。白居易的心中,亦是如此。他想着家中的亲人,想着他们此时或许正围坐在火炉旁,谈笑风生,享受着家的温馨与甜蜜。而他,却只能在这里,独自品味着孤独与寂寞。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低声吟诵着这两句诗,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牵挂。他仿佛能够看到,家中的亲人正在夜深人静之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他这个远行的游子。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与期盼,期盼着他能够早日归来,与他们团聚。
这份思念,如同冬日里的寒风,穿透了白居易的心房,让他感到无比的凄凉与无助。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立刻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这个美好的节日。然而,现实却让他无法如愿。他只能在这里,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孤独与寂寞,将思念化作笔下的文字,倾诉给这无边的夜色。
夜色渐浓,寒风更烈。白居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雪景。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如同他心中的思绪,纷乱而复杂。他想着自己的过去,想着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欢乐时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怀念。
“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白居易心中默念着这句话,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永远留在那个温暖的港湾里,不再漂泊、不再孤独。然而,命运却让他走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艰辛的道路。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孤独与寂寞,将思念化作前行的动力。
在这个冬至之夜,白居易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卷。他用自己的文字,诉说着对家的思念与牵挂。这份思念,如同冬日里的阳光,虽然微弱却充满了温暖与希望。它照亮了白居易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每一个远行游子的心房。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虽然白居易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诗歌却永远流传了下来。在这个冬至佳节,当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那个孤独的身影在驿站中徘徊、在夜色中沉思;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他心中那份对家的深深思念与牵挂。这份情感,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甜蜜。
葛鑫,70后,居杭州,曾任媒体编辑,业余爱好写作,有文章散见于《延安文学》《黄河文学》《青岛文学》《少年文艺》《校园文学》《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