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西关八大巷
黄鸿河
济南素有“东城四大街,西关八大巷”之说。东城四大街是指司里街、所里街、正觉寺街和后营坊街。西关八大巷是指原杆石桥里、老城顶周围的八条百年胡同。
西关:具体位置一般是指普利街(原柴家巷)以南,泺源大街(原青龙街)以北,篦子巷以西,顺河街(锦缠沟)以东这片区域。乾隆三十六(1771)年《历城县志》把这一带及民国后的南新街、上新街、徐家花园一带划分为西南关。民间有句老话:“天下回回住西关”,因西边多有回族聚居,南边少有人家,所以老济南人习惯称西关。那么,西关八大巷是指哪些呢?
一、蓖子巷:最早听见趵突泉声的地方
济南古城因地势南高北低,夏季易遭山洪袭击,为避水患有“四门不对”之说:东门曰齐川偏北,西门曰泺源偏南,南门曰舜田正中,北门曰汇波偏东。四座城门中,自元明清以来属西门外最为繁华,清朝诗人王象春有诗曰:“古道朝京踏作河,寒泉无奈热肠何?东门一样垂官柳,只是西门送客多。”
西门泺源桥外明朝称西门道,清代称西关大街,因街上多有买卖旧衣服商户,所以民间又叫估衣市街。估衣市街西头原是一处藕市,称藕市街,连接筐市街、普利街和丁字街。1957年,从麟祥门穿过券门巷、郝家巷、冉家巷至估衣市街西口新建共青团路,1965年估衣市街并入。从此一条路贯穿了5条百年老巷,包括估衣市路南两条青石板街巷,东边一条叫蓖子巷,周围同大板桥、小板桥、至德院街相邻,西边一条是剪子巷。
蓖子巷距趵突泉公园内“三股水”最近,是济南府最早听到看到“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地方。蓖子巷街道幽静弯曲,全长200余米,过去是卖笼屉、炊帚、条帚、梳子、蓖子等手工艺制品的地方,旧时以制作蓖子、梳子最为有名,据乾隆年《历城县志》记载:“篦子巷《旧志》:西门外南。”如此算来蓖子巷已经足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蓖子巷街北口原来有家被老济南誉为糕点业“两大公司一大店”的玉美斋食物店,是一家传承了多年的老字号,另两大公司是指泰康食物公司和一大食物公司。据“玉美斋”老人回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始创,创始者是高都司巷赵家。赵家原籍山西,祖上是盐商出身,因那年西门桥下河水隔浅,盐船出不了码头,伙计们要吃饭,赵家索性开了这家糕点店。玉美斋后来几经易主,但师傅们做糕点秉承古法,沿袭传统的模式未变。铺面前店后做坊,虽不是太大,但平均日产蛋糕、寿糕、绿豆糕、麻片、桃酥、核桃酥、广东饼、罗汉饼、枣泥饼等600斤,当日糕点当日售完。节假日正月制元宵,端午卖粽子,中秋做月饼,其枣泥、豆沙酥皮月饼同泰康五仁月饼并列全市双冠。春节、中秋节日期间,玉美斋每天能生产千斤糕点,而且供不应求。
玉美斋还四季供应花露酒、汽水、冰糕、花糖、藕粉、糖炒栗子、黑白瓜子等上百种商品,糕点各具特色,老城里及西关周围的人都乐意购买,生活比较好的家庭爱用玉美斋长寿糕喂小孩。老人们吃早点,愿用开水冲玉美斋的大桃酥,因为里面有芝麻、葵花仁、青红丝等小料,吃起来又香又甜,可以同老泰康的油茶相媲美。点心好到什么程度?老济南有句顺口溜说的明白:“小伙子结婚,大姑娘出嫁,不买玉美斋的糕点,婚事也得作罢。”老师傅们制做的点心、桃酥、百子糕、糖果果、红白花生粘等用料精准,一丝不苟,点心馅用的苹果、雪梨、香蕉、蜂蜜、白糖等,都是精选优质果品做料,口感好,而且经常推出新花色品种,是老济南年节寿送礼的首选,为当年颇有名气的食物店。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期间,玉美斋铺房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直到两年后才恢复元气。1930年重新开业,回乡避难的师傅们陆续回到店中。济南解放前后,玉美斋的食品声誉一直位列济南府城第一。1956年公私合营,玉美斋同桂馨斋、稻香村等几家食物店合并,一同纳入济南百货大楼旗下,1957年估衣市街马路拓宽,玉美斋食物店被拆除。
有关人士建议把蓖子巷、剪子巷纳入趵突泉公园,重现老街“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重现老街的烟火气息,手工梳子、蓖子、炊帚、菜刀、剪子等。把两条小街恢复打造成手工艺品制作商业街,让人们在文化旅游休闲中享受过去时光,品味老济南味道。如今的蓖子巷氤氲润蒸,泉韵优雅,几间茶屋让小巷香茗弥漫,清新中透着几分幽静。
二、剪子巷:石缝中流淌泉水的地方
旧时剪子巷,北口是估衣市街,中间连接盛堂巷,南头是花墙子街和五路狮子口,中间有一段窄路叫“哑巴胡同”。巷两边房舍多是两层商铺,大多由青石筑建,风格相同,青砖灰瓦,楼上是住宅,室内有木梯,商铺多宽门多大,两边门户都有两三级台阶。这些铺面每天黎明,小伙计便起身卸下一条条长木板组成的“板褡”门,板褡木板相当于今天的卷帘门。
因剪子巷地势低洼,地处趵突泉群和五龙潭泉群地下交汇处,夏秋时节泉水旺盛,街上淌着清清的泉水,人们往往要踩踏两边商铺的台阶通过。剪子巷是雍正皇帝笔下“流长知物润,源洁觉心清”中的典型街巷,比城里的水胡同还要诗情画意,青石板上溢出的泉水,曾让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不论天旱雨晴,春夏秋冬,石板路总是湿的,积水没过鞋跟,来往的自行车轮轻轻溅起一串水珠,调皮的顽童故意在石板上踏水花,或在青石板暗沟中捕捉小鱼虾,美的让人流连忘返。街上旅店、餐馆,理发店生意兴隆,巷北口有间火车票预售票房,现在叫济南铁路旅游公司,1970至2000年代火车票紧俏,出行之人往往天不亮就要前去排队购票,是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年代的打卡地。
据老辈人传说:剪子巷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唐朝大将秦琼家住五龙潭,与剪子巷近在咫尺,当时属齐州历城县。隋朝末年九月三十日,秦琼为母亲过六旬大寿,各路英豪齐来祝贺,宴席就设在剪子巷北口的贾家楼饭庄,46位各路好汉就此结拜为把兄弟,二哥秦琼威名远扬。老济南人喜欢尊称朋友为二哥,就是好汉秦琼开了风俗先例。后来众好汉齐反隋炀帝上了瓦岗山,加入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成为日后唐太宗李世民反隋大旗下的中坚力量。剪子巷也因有贾家楼饭庄,有好汉秦琼为母亲过寿的传说而名声远扬。五代十国以后秦家落魄,在此开了一间红炉剪刀铺,这成为剪子巷巷名的最早由来。
冷兵器时代秦家铁匠锻造刀枪剑戟,车马配件,后来天下一统,剪子巷又以打造剪刀、农具闻名。清咸丰光绪年间,中英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西风渐近,清政府被迫打开门户。随着清末济南商埠开放,其经济地位日渐提升,山西交河、河北泊头、济南章丘等地的铁匠纷纷涌入,狭长的剪子巷店铺密集,铁匠铺多时达到20余家,其打制产品主要有剪刀,铁锅、锚链、锄镰锨镢等灶具和农具。直到1970年代以前,南山里来城顶果行送核桃、栗子、苹果、山楂、柿饼的山民卸下干果,多从剪子巷买回菜刀、剪刀和锄、镰、锨、镢等农家器具。
旧时的剪子巷,随便掀开一块青石板就是一汪清泉,流水潺潺,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明代诗人王象春在《齐音·北溪》说那时的剪子巷周围一带:“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泉瓢。家家屋后停针女,树底横舟手自摇。”据有关文献记载,自北宋末年刘豫开凿小清河开始至清朝末年,济南西关作为府城外最繁华的地方,商铺林立,船舶货运穿梭,近在咫尺的东流水街旧称水巷,百年前剪子巷还曾是靠近护城河岸的码头。老一辈济南文史专家严薇青教授回忆:“本世纪30年代,小清河的船只可以溯流而上,直达西门桥下。当时西门外护城河水位很高,河身也宽,河中间可以并列两排船,从桥下往北,前后接连不断。”另据当地老人们回忆:民国时剪子巷中有五六家铁匠铺,有船锚索链摆放,而门前摆放更多的是厨房刀具和农家器具。
剪子巷商铺门前火炉边多是一老一少师徒铁锤飞舞,钳动砧响,在炉火纯青的叮叮当当锻打中,把一件件烧红的铁块,锻打成千姿百态的铁器,阳光下工匠们栗色的躯体,形成一组岁月燃烧的立体画面。台湾作家唐鲁孙曾写过一篇散文《济南的泉水和鱼》,文中写剪子巷:“城内地下沟渠密布,潜流纵横,随手自地上掀起一块石板,泉水便源源涌出,伸手就能捞到又肥又大的青草鱼。城南有条叫剪子(巷)胡同的路,不论天旱天雨,这条街上总是积水盈寸,路人都得在两旁骑楼下绕道而行。当年张宗昌当山东督办时,曾命人在剪子胡同加铺一层三寸厚的石板,怪的是三寸石板铺上了,水却依然漫出一寸多。这石板下的泉水,夏季凉透心扉,可冰水果;冬天蒸汽迷蒙,有如温泉。”
如今剪子巷已是面目全非,路两边皆是六七层楼房,脚下的青石板也已经改为沥青路,街巷显得昏暗沉重,已消尽了昔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好回忆。
三、盛唐巷:曾叫神堂巷的地方
盛唐巷,位置在共青团路电信大楼南面,东口通往剪子巷,西口连接饮虎池街和城顶街,街中间路南通大杆巷,街北边原有三家集体工厂,1970年代以前叫社办企业。一家是市中区钢笔厂,一家是济南红旗帽厂,就是早先的老字号永盛东帽厂,济南曾经有句老话:“戴帽就上永盛东,穿鞋快去找普华。”另一家是市中区手帕厂,上世纪70、80年代,年轻人谈对象流行赠送手帕,习惯称手绢。当年手帕曾是显示文明的道具,那些讲究者或有些身份的人皆喜欢口袋中装一块。小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是《丢手绢》:丢手绢、丢手绢,轻轻的放到小朋友的身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呀快呀抓住他,快呀快呀抓住他。一首儿歌唱遍大江南北,能引起几代人的回忆。后来城市改造拆迁,拆除了三家企业和部分民宅商铺,建起了赫赫有名的济南电信大楼。
盛唐巷原称神堂巷。因为旧时这条街上卖木板神画、印佛龛铺面较多,故得此名。民国前期社会动荡频繁,封建迷信泛滥,成为社会变革进步的阻力。1930年,新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极积追随蒋介石推行文化风俗改良,市政当局便随波逐流把巷名改为盛唐巷。民国二十三年(1934)《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盛唐巷”。山师大严薇青教授曾在这条街上居住多年,据严教授生前回亿:他住此年代巷中已很少买神画、佛龛的人家,但搞印刷的门头不少,多为东昌府堂邑人。
盛唐巷之所以在西关一带有名,原因有两个:
一是清朝同治年间两广总督毛鸿宾家在此处,毛鸿宾(1806一1868)字翊云,原籍济南历城县,清道光年间(1838)与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同榜进士。咸丰三年(1853)奉命回籍办理团练,抵制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做过钦差大臣兼河南、湖南两省巡抚,成为山东省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封疆大吏。同治四年(1865)辞官回济南神堂巷居住,他曾建议山东巡抚丁宝祯在省城外围修筑石圩子墙防范埝军,被采纳。这就是今天可见的顺河街、文化西路、东城墙根街海晏门周围的护城河。
毛鸿宾性格刚烈,为人正直,与曾国藩交情笃厚。曾国藩部将陈有礼临阵用兵之时索官求禄,湘军危机时刻小病大养,拒绝带兵出战清阳,凭借镇将(省军区司令)职权贿赂朝中官员,携部下30余人谋取河南省一品大员。陈有礼原是湘军永丁(士兵),是曾国藩念其做战有勇有谋,七年间多次推荐提拔为镇将加二品大员,但其高官厚禄后忘恩负义,挖墙角拆曾国藩的台。曾国藩上书朝廷请求对其严办,并致信毛鸿宾曰:“此人既不忠于湘皖,何以忠于豫?关键时刻必延误大事。”此时任河南钦差大臣的毛鸿宾申明大义,协助曾国藩奏请朝廷告陈有理索官行赌,不顾国家安危,谋求个人荣华富贵的大错,并果断交由曾国藩严加处置,将其充军发配黑龙江。毛鸿宾有一子名叫毛承霖,是民国十五年版《续修历城县志》的主要作者。
二是清朝康熙年间山东巡抚佛伦“旧有祠在西关”。1959年3月,在拓宽估衣市街时,从盛堂巷11号,现泺源街道办事处北边的街中间旧房中拆出一块石碑,碑上详细记录了佛伦的生平,石碑撰文者为清代著名诗人田雯。这块石碑非常高大,坐北朝南,契合中国传统修庙立祠的习惯,被确定为原始立碑处。石碑高4米,宽1·5米,厚0·4米。碑文篆刻清晰,证明当年山东学政翁方纲在《翁氏祠记》中记述佛伦“旧有祠在西关,山薑田公记之”的真实性,田雯字纶霞,号山薑(姜)子。这间比民宅高大的民房就是佛伦生祠遗址。翁方纲是乾隆十七年进士,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佛伦祠为其族孙阿林保主持修建,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神堂巷名字的来历。
佛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康熙三十一年任山东巡抚,在此期间,佛伦不仅负责山东行政事务,还兼负清廷总理粮饷、运河通运、四川粮道,后升任工刑户三部尚书、川陕总督、又转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佛伦在任山东巡抚期间比较亲民,在平均徭役、减免税收,筹建粮仓、疏浚河道、打击豪强和惩办贪官污吏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离开山东时,曾受到济南老百姓的热情称赞和挽留。康熙帝玄烨曾为其赐诗:“东表闻风化,西秦作雨霖。扬清知疾苦,溆浊勉官箴。旷世孤芳节,超伦千古心。封疆资大吏,抚音代忧深。”
四、大杆巷:后补的街巷
柴家巷原是西关八大巷之一,明朝刘赦撰《历乘》载:“三元宫,一在杆石桥,一在柴家巷”。柴家巷明清时是济南城郊外的一处柴市,是西关和后来制锦市片区的分水岭。清咸丰十年(1860),山东巡抚丁宝祯主持筑东西南三关圩子墙,为保障城西关安全,将柴家巷西口与会仙桥之间的通道堵死,会仙桥亦同时拆除。1904年济南开商埠以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济南府为开通老城与商埠间的联系,在原圩子墙永绥门外杆石桥和永镇门外迎仙桥之间新开普利门,先是在柴家巷西口圩子墙上开一小门,叫“西墙小门”,在原会仙桥位置上建普利桥,通过魏家庄南岗子连接经二路。后来又拓宽柴家巷建普利大街,一时间大街两边店铺临立,商户云集,10年间便超越馆驿街,成为连接济南府城和商埠之间的黄金走廊。
柴家巷500年前虽然是一狭窄小巷,但因明朝著名诗人李攀龙(公元1514一1570),字于鳞,号沧溟,济南府历城县人,其妻妾老少三代曾家居柴家巷而引来后人许多观注,并为之唏嘘。李攀龙是明“后七子”中领军人物,继“前七子”边贡、李梦阳之后,再次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主张,其主盟明未文坛20余年,被尊为一代“宗工巨匠”。
柴家巷早期亦是集市,住户多以卖木柴为生,民间习惯叫柴禾市,尚无后来的店铺字号繁华,靠近北边的是旧菜市,也就是今天花店街的前身。济南开商埠后,柴家巷西口建起普利门桥,出老城区到商埠比走经一路馆驿街近了很多,后来柴家巷拓宽,交通更趋便利,1924年改称普利大街。柴家巷更名后,八大巷缺了一角,原来不太有名的大庵巷递补为第八巷。
大庵巷,南连长春观街,北接盛堂巷,街长145米。1930年后因破除迷信,更名为大杆巷。大杆巷虽然不太出名,但其西邻的大庵却非常有名,乃至济南老话中有“先有长春观,后有济南府”的说法。老百姓俗称的大庵就是长春观。明祟祯十三(1640)年《历城县志》记载:“大庵巷,长春观前。”长春观始建于北宋大观五(1111)年,是济南府最著名的道观,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据明崇祯六年刘敕著《历乘》记载:“长春观,西门外,丘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长春观历经明代弘治、嘉靖、万历三朝多次修缮建设,其庙宇端庄宏大,殿堂巍峨,朱户碧瓦,为济南历史上最古老的道教建筑。
五、麟趾巷:头枕城顶脚踏河
麟趾巷,东起城顶街,西至麟祥桥,青石板路面,街宽约5米,早期长约450米,是八大巷中最大的一条巷,也是街巷房舍保持原生态最好的一条巷,在全民重视保护老街巷的新形势面前显得尤为弥足珍贵。据清乾隆《历城县志》载:“西关南保四曰:麟趾巷(旧名孤贫巷)。”明清及民国年间,外地混穷人家来济南府多露宿街头,或在护城河边锦缠沟中搭窝棚,东昌府一带穷人来济南多在麟趾巷蜗居。因街上讨饭者多,清道光年间(1840年)在街上建起了一处养济院,《济南府志》城厢图中有标注,1926年版《续修历城县志》注明地点在今市中医医院西北侧。另外养济院对面还设有“粥棚”,救济老弱病残乞讨者,所以老济南民间也称麟趾巷西边一段为养济院街。
麟趾巷在早有80多处院落,300多户人家,四合院、三合院、对开间、临街商铺等啥房都有。街巷东西走向,有“头枕城顶,脚踏金(锦缠)沟”之说,这自然是人们对孤贫巷未来兴旺的理想祈求,也是更名麟趾巷的由来。1911年,市政当局为加强老城同商埠之间的联系,在西圩子壕城墙上又开了一道新门,因采用“麟趾”踏过的地方必呈祥瑞之说,而取名麟祥门。1957年建共青团路时,麟趾巷西边一段约200米成为其一部分,路北绿地高楼原是最早的山东省盐务局所在地。
漫步麟趾巷街头,能还原50年前老街巷的影子,街中间有部分院落还是清朝末期建筑,虽然已经破败,但能清晰看出当年的风采,与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麟趾巷11号是济南山果行百年老号,排名第一的“马兴盛山果老行”祖宅,建于清未,硬山屋顶,砖木结构,门前有市人民政府颁布“济南市历史建筑”标牌。微风吹来,在飘着原汁原味热羊汤的街巷里,黑大门院落中饱含着老街巷的历史情怀。
过去麟趾巷内炼食用油的小户人家较多,1927年《济南快览》说:“食用油本地以芝麻子油为最、豆油次之。其制作者多在西关麟祥门里一带,多属回民。”巷中回民中多是炸小鱼虾、炸绿豆丸子、卖长果仁、糖炒栗子、鸡汤瓜子、萨其马和百子糕的小买卖人家,但街巷中间位置有西关里赫赫有名的“金氏公馆”,又称金家花园。院中一座高台级两层红墙白粉套装饰古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结构典雅大方,西南面是一座石砌假山、曲径通山顶有六角古亭,至今依然风光如旧。
据街邻老人们传说:解放前金家花园主人同老韩(复榘)交厚。1933年,为迎接省主席韩复榘光临“寒舍”,用半年时间重新打造装饰宅院,在后花园建起这座洋楼和假山,结果却被老韩坑的不轻。原来是抗战爆发后,韩复榘逃跑时以抗战为名,诈取金家不少金银珠宝,而且把金家新买的一辆小卧车也给掠走。日伪时期,金家人爱国,不同日本人合作,因此饱受欺诈。1945年,金家主人金树鑫在风雨飘摇中去世。新中国成立后,金家后人感知共产党仁义,为老百姓谋利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金家倾其所有捐献黄金百两,支持国家抗美援朝。后来还无偿捐出房产花园、假山洋楼供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办公使用。
金氏公馆主人金树鑫,其曾祖是清道光年间举人,官至知府,其四代子孙多将家产投资商业和房地产业,济南开商埠后在西关普利街一带购置大量商铺。但当地老人们也有传说金家祖上是咸丰皇帝宠臣,后忠心耿耿跟随慈禧太后,累死在任上,慈禧念其忠心可嘉,便赐大笔金银珠宝做殡葬费。金家后人把金银珠宝装入棺椁运回济南,正赶上济南开商埠拓建普利门大街,便用赏赐投资沿街商铺,一跃而成为西关回族第一大户。金家鼎盛时普利街、估衣市街有大片商铺是其房地产,著名的老字号“经文布店”、“百厚记酱菜园”等都是承租金家的商铺,金家在西郊毕家洼、南郊四里村等处还有大片庄稼地。
麟趾巷南口靠近城顶街、永长街有一座青砖灰瓦二层楼,西邻一座庭院,这是解放前经营“美孚”洋油的张家“庆记油坊”旧址,原主人是张学仁。上世纪20年代初,张家以代理经营“美孚”煤油起家,在小纬北路设有分号,后来和金家合作开发房地产。原泉城路上的齐鲁银行和老商埠经二路纬四路上的第一百货商店是其房产。张家是汉族,是仅次于金家的西关第二大户,其张记油坊旧址依然完好,与其东邻城顶街上的两层四合院百年老号“聚盛茶庄”东西对望,见证着老济南西关的变迁。
六、冉家巷:弥漫着草包的香味
冉家巷,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朝代,乾隆年胡德琳编《历城县志》中有简单记载:“北保一曰西关大街曰郝家巷(旧志柴家巷)、曰凤凰街、曰悬门巷、曰冉家巷、曰保安巷。”于周围的江家池、麟趾巷、丁字街等共同构成西关早期重要的街巷网络。巷名因冉姓人家最早在此建房而得名,在拓建共青团路以前,它同排列在西边的郝家巷、西券门巷一样,都是南接麟趾巷,北通普利街。冉家巷是八大巷中较短的一条巷,南北长度120米,原来巷中只有17户人家。但是,就是这么一条不出名的街巷竟然因为有两家银号、三家老字号而名声鹊起。
冉家巷中两家银号分别是“三益泰”和“敦益厚”。三益泰老板是郭益亭,他在普利街上设有同名银号,1957年拓建共青团路时,银号因地处路中央位置被拆除。敦益厚老板是程智庵,银号在小巷中间偏南路东,大体在小巷中山东省中药材总公司位置。冉家巷北口是“泰康食品店”和“草包包子铺”。
旧时的普利街已经谢幕,老茂生糖果厂也已经谢幕,沿街鳞次栉比的老字号也已经烟消云散,尚在营业的只剩下草包包子铺、便宜坊锅贴、普华鞋店、济南宏济堂阿胶、周家烧饼夹牛肉和杆石桥长果仁,尚能给人们留下些许八大巷曾经辉煌过的记忆。
七、郝家巷:荧灯光闪烁的地方
郝家巷,北起普利街,中间是共青团路,南至麟趾巷,现在为绿地广场的一部分,是普利街(柴家巷)三条百年胡同中最年长的一条支巷,郝家巷因早期住过明朝官吏郝昆而得名。据清道光十九年(1339)《济南府志·明齐河人物》志中记载:“郝昆,字跃如,山东齐河人,崇祯乙卯举人。有子曰郝恒,顺治辛卯年拔贡,考授州同知”。乾隆年《历城县志》记载:郝家巷“以给事中郝昆宅得名。《旧志》柴家巷。”
上世纪三十年代,因百米小巷中建有一座二层灰砖楼而崭露头角,这就是当年颇有名气的“福盛永杂货庄”。福盛永杂货庄创办于1933年,老板是原章丘县龙山镇的孙福堂,老店原在麟趾巷,后经过多年辛苦经营逐渐发展起来,在普利街郝家巷买地建房,又在纬十二路创办“福庆德”、在青岛市创办“福合成”两家分号,主营百货,生意颇为兴隆。
郝家巷内另有一家企业,是济南制锅厂。后因地方狭窄,腾笼换业,锅厂搬至花园路利农庄,同济南石英玻璃厂合并成立济南铸锅厂,今天的“数码港”小区就是其原厂厂址。1995年,济南铸锅厂又同济南洗衣机厂合并,成为中国小鸭集团济南洗衣机厂“小鸭、小鸭,顶呱呱”中的重要一员。
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开始振兴,郝家巷街口还涌现出一家叫“春江小馆”的著名煎包铺,其前身是计划经济年代时兴的街道“三代店”,是政府为解决贫困家庭人员就业,主要是安排家庭妇女就业的基层组织。当年济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以“经理的微笑”为主线展开了多篇报道,后来这家煎包铺成长为一家比较著名的鲁菜餐馆一一春江饭店。
八、券门巷:老济南习惯称悬门巷
券门巷,又称西券门巷。乾隆版《历城县志》记为悬门巷,因为巷南口东西两墙间有“发悬”门楼在山墙上,因此老济南习惯称其为悬门巷。1902年《济南城厢全图》中标为券门巷。后来因舜田门外也有一个券门巷,为了免除混淆,券门巷改称西券门巷,旧址2010年建绿地广场时被拆除。
悬门巷北口普利街上有一家老字号叫“普华鞋店”,1929年开业,原店主杨、鲁两人取名普华是想买卖兴隆,产品畅销全中华,但事于愿为,三年后因经营不善只好转让。1932年,天津制鞋老号“厚记兴”接手普华鞋店,老板钱有仁和掌柜刘幼青派店员崔振峰和邵焕祥来济南接管。崔、邵接管后齐心协力,普华鞋店因经营得法,两年后扭亏为盈,崔、邵两人也成为了股东,普华鞋店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字号,而且还创造出驰名品牌“15330老头号礼服呢鞋”,是畅销省内外50年的著名品牌。
普华鞋店(厂)同估衣市街(盛堂巷)上的永盛东帽庄并列,是近百年间在济南最有名气的鞋帽老字号。生产的礼服尼皮底布鞋、千层底布鞋轻便舒适,坚固耐穿,在市场上非常走俏。老济南有句流行话:“戴帽就上永盛东,穿鞋快去到普华”。在这之前济南还有句民谣:“头戴一品冠,衣穿大有缎,脚踏大成永,手拿有容扇,喝的春和祥,吃的仁寿堂”,这是旧社会老济南少数王侯子孙、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生活。其中鞋帽两项都是北京、天津的老字号产品,但结果被济南的“后起之秀”普华鞋店和永盛东帽庄打败了,并把其挤出了市场。
说起西关老巷,其实礼拜寺街才是最老的巷。在八大巷之前,西关里最古老的巷是回巷,明朝以后称“礼拜寺巷”,今称礼拜寺街,地址在南大寺和女清真寺之间。
伊斯兰教传入济南始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先民多系西宁、兰州、青州等地流动来的商贩,当时尚无族称,明朝称其为色目人。他们最先聚群住在城里历山顶街(乌满喇巷)和皇亭一带,并建有礼拜寺。元朝元贞元年(1295),因元督府在其礼拜寺址处建盐运使司,迫使穆斯林先民移居城西泺源门外,并在今南大寺位置建礼拜寺,西关一带逐渐成为济南回民集中聚住区。据明孝宗弘治(公元1495)年间《修济南府历城县礼拜寺记》碑文记载:元朝成宗元贞元年,色目人已定居济南城外西关地域,所居街名称回巷。
街巷,它同周边街道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里程碑,是城市发展的骨胳和血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人文价值,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体现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关八大巷历史悠久,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努力挖掘之。
2024年10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