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
刘于云
腊月来了,年的脚步近了。
故乡的年从腊月初旬开始筹备。这其间,主要是备些过年的用品,食品,还有供品。
过了腊月十五年这出大戏就开始彩排。家乡进入了一片热闹祥和,快乐幸福的喜庆氛围中。人们纷纷赶置年货,选购新衣,一派繁忙的景象,但最忙的要数家庭主妇了。腊月初,她们便筹划着要买的年货,而后就陆续购置。每趟上墟,她们都要挑上满满的青菜或沉甸甸的芋头红薯等农家特产,再买回猪肉灌香肠、晒腊肉,鞭炮,糖果,瓜子……街上所有的货物,都是她们选购的对象。她们一担去,一担回,从不空着手,虽然累得脸上直淌汗水,那笑客却是一年中最灿烂的。
哦,过年还得酿上一缸或几缸糯米酒呢。
家乡的米酒好喝不上头,在周边乡镇小有名气,主妇们人人都有一手酿酒的绝活。酿出的米酒色泽金黄,味若琼浆,无论自饮,还是待客都是佳品。在乡亲们看来,无酒不是年,酒好兆丰年。
还要打黄元米果呢,家乡有句俗话:不打米果不过年。不管多忙,多累,米果一定得打。家家户户都打黄元米果,人人参与嘿啰哈啰打米果。从腊月中旬一直忙到小年前后才结束。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累,年货都筹备得差不多了,小年便在人们的紧张忙碌中悄然而来。年这出大戏,在腊月廿四日这天正式上演。
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的早,尽管小年不及大年隆重,也特别的高兴,特别的忙碌。大人们忙着买肉,买鱼,做好菜好饭,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搞卫生,跟着大人去祠堂拜祖敬供。小年的晚饭在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在闪耀着幸福的烛光中“动篙”了。
这一天还要贴灶君画,祭灶神,也算是过大年的热身吧。
小年过后,稍歇几天,也是为过大年养精蓄锐吧。因为前些日子太累了,因为大年太多事情要做,太多活儿要干。其实,大家并没有闲着,都在悄悄地忙着:打鱼丝,煎豆腐,霉豆腐,爆米花,炸果子……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做着,哪还闲得下来?只是动静没那么喧闹,场面没那么火爆。
忙着忙着,大年就来了,大戏拉开了幕布。
腊月最后一天,是过大年的日子也是年戏的高潮。在外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在这一天赶回家中和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这一天,从早晨开始鞭炮就响个不停。吃过早饭,大家都忙开了。贴春联,做豆腐,炸肉皮,打鱼丸,煎鱼脯,煮红高肉,烧扣肉……各行各事,忙得不可开交。家家响起“哚哚哚”的声音,户户飘出香喷喷的味道。烟囱里一直升腾着淡蓝的烟。
吃过午饭,大人们提了贤鸡,到祠堂里去敬祖,小孩儿也拿着香烛去帮忙奏热闹。祖堂里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爆竹声,欢笑声连绵不绝。
贤鸡提回家,大家就七手八脚地把鸡剖洗干净,稍煮,再抹涂上红红的万年红。一只肥大的,屁股高高翘起的客家“供样鸡”便呈现于提篮之中。家乡人说,供样鸡屁股翘得高,来年粮食堆得高。于是,大人们笑咪咪地提着竹篮,小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鞭炮香烛,喜气洋洋地敬祖去了。
不一会儿,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不一会儿,这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密集,还伴有嘭嘭的巨响——那准是“年炮”的声音!那刻开始,爆竹声就一阵接一阵,响声一波连一波,整个村庄都笼罩在鞭炮声中。
家乡沸腾了!
等到敬供的人们回到家中,年夜饭也上桌了。热气腾腾,琳琅满目的菜肴把偌大的圆桌挤满了。香喷喷的红烧肉,肥嘟嘟的白斩鸭(鹅),鲜嫩嫩的清蒸鱼,清炒大菜,凉伴香菜,小炒豆腐……嗬!满满的一桌,足足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美。还要来一大钵家乡特产——黄元米果。黄金似的米果堆得像座小山,点缀着红的辣椒青的蒜,伴着鱼丝瘦肉土鸡汤,寓意来年金玉满堂,人寿年丰。
掌灯时分,菜全部上完了,一家人围座在大圆桌前,开始了一年中最丰盛,最隆重的年夜团圆饭。
在长辈的祝福与祝愿声中,年夜饭开吃了。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其乐融融;斟着敬着,祝福着,祝愿着,其情切切。大家要把一年的心愿,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在这最开心,最难忘的的时刻送给亲朋好友,送给所有人。
吃饱喝足收拾好之后,春节文艺晚会正好开始了。全家又围着一起 观看精彩的文艺节目。长辈座在中间,大人拥抱小孩,年轻人自由地随席而座。茶几上摆满了酒水,水果,糖果等食品。大家一边观看节目,一边守岁。
午夜时分,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人们点响长长的万响鞭炮,点燃大大的红蜡烛,有的还燃放绚丽多彩的烟花……此时,爆炸声震耳欲聋,夜空中流光溢彩喧,万紫千红。是啊,这辞旧迎新的喜炮,正是人们美好愿望最热烈最诚挚的表达。
新年,迈着轻盈的脚步,在万象更新中款款而来。它向人们招手,扑入人们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