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汗水抒深情 丹青妙笔技艺精
——三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石景山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王巨亭先生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石景山区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王巨亭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巨亭还兼任北京军区业余创作员。在那些年,他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晚上等业余时间坚持从事国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军内外各种美术大展,先后获“20世纪首届中国书画精品大展”金奖;“2004全国中国书画年展”一等奖;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建军75周年第十届全军美展”及“中国美协第18次新人新作展”。多幅作品已被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中央电视台、中国美协、中央美院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所收藏;2003年,参加编著了《中央美院国画系2003级贾又福山水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作品选》和《书画艺苑精品集》;2005年编著《怎样画钢笔画》一书。《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燕赵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为其撰文和发表作品。作品及传略被收入《中国著名画家作品集》《中国画名家技传研究丛书》《国家公务员素质教育课外读物》等50余部典集。此外,王巨亭还十分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外各种“爱心”活动,被一些慈善组织和艺术团体授予“爱心使者”、“慈善使者”等荣誉称号。
在此过程中,王巨亭还充分利用在书画方面的一技之长,积极为部队建设服务。多年来,基本上承揽了上级机关、本局及下属单位的各种展览、标牌、俱乐部等方面的筹划、组织、设计、制作任务。
笔者还注意到:为人忠诚、待人宽厚、作风扎实、耐心细致、虚心好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王巨亭,在回忆起20多年的军旅生涯、回顾人生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时,其内心的感慨万分。他激动地说:是啊!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的大潮中,自己马上就要脱掉军装了,但是,虽然自己的身份将变,可自己在部队长期养成的扎实的工作作风不会变,优良的品格不会变,坚强的意志不会变,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会变。这些,对自己来说,是一生享受不尽、用之不完的一大笔财富。
(三)
有耕耘必然有收获。今天的王巨亭成功了,对此,作为笔者的我不敢枉加评论,况且我的评论也不具说服力。然而,那些专家、学者还有那些媒体的报道应当是具有一定权威和说服力吧,在此我也作了些摘录,并呈献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世界美术家联盟报》评论说:如何在传统国画惯用的笔墨表现中突破,这是国画创作者冥思苦想而难得要领的无奈。王巨亭也同样遇到这个难题。有道是“笔为墨之帅,墨为笔之充”,笔墨形式之美在国画尤其是山水画里最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国画创作时,干、湿、浓、淡、焦的技法,笔墨相生相合,浑然天成遂成国画意境传达崇高之最。无论山水人物,抑或花鸟鱼虫,笔法技巧是基础,墨法结构则是精华。浓时飞沙走石,淡时似有若无。作品的灵气来自于墨气,而墨气的传达则取决于画家对作品谋篇布局的整体把握。王巨亭创作人物用墨喜淡,而创作山水则用墨偏浓。这大概缘于他的个性,恬淡从容,与世无争但对艺术孜孜不倦。王巨亭对大自然的认识绝不停留于表象,透过山水、树木、草地和村落,王巨亭总能将这些自然的景致在梦境中幻化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当美梦醒来,再将梦中的山水、树木、草地和村落涂抹于宣纸,王巨亭很自然地找到了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突破口。
这篇评论还说:作为军旅画家,王巨亭极善于学习思考。在创作山水画时,他几乎很少波澜壮阔地去表现名山大川,而是将自己的视角更多地对准山水之间的村落民居。曾在“盛世国风”2004中国书画年展获国画一等奖的作品《古韵千秋》中,画家没有去展现湘西天然旖旎的山水,而是通过湘西山区独具特色的民宅街巷来表现小镇古朴典雅的人文气息和历史神韵。作品中黑白灰三色正是湘西民宅的主色调,而周围的树木,远处的群山则在山峦的氤氲之中若隐若现。整幅作品主题鲜明,不求繁丽,不逐时风绝去依傍,不枝不蔓,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搭配自然贴切,意趣盎然,无法切割,不可增减。
在人物创作时,王巨亭习惯突出弘扬真善美的佛学意识。人海茫茫素昧平生,相遇即是缘。佛家思想中与人为善,崇尚缘分的禅意在王巨亭的作品中都有表现。王巨亭的人物画使用的线条都极其简练,色彩淡雅恬静,初看起来如同一幅幅画家练笔时留下的速写墨痕,仔细揣摩,笔法墨法却十分讲究,作品所蕴藏的内涵丰富饱满。“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是书画创作的根本,王巨亭的人物独出机抒,神韵天然,看似不经间的勾勒,实乃出神入化的蕴藏。观他的画会有一种妙趣横生、味道十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