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作者/贺俊海
夜深了,妻儿的酣睡声使我惊醒。吸着窗缝吹进来的寒气,凉飕飕,清爽爽,仿佛打了一针清新剂,一点睡意都没有了。
忆想近日走过了几个城市,吃了几个餐馆。大的、不大的餐馆,门口旁几乎都斜靠着一个招牌,定年饭。三三两两,熙熙攘攘的人们,品味着各具特色的饭菜,手牵手、肩并肩的情侣,穿行于美食街最为惬意。我和妻儿心思着,除夕春晚前也定一桌饭菜,和孩子们团聚。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年了,回到住地,在苏州枫桥回味唐代诗人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诗人深沉的旅愁和思乡之情,余尤未尽。联想自己没了父母内心的孤寂和忧愁,从未断过。父亲离世早,母亲离别三年了,我听不得音乐,没了广场舞姿,没了儿时的欢乐,有的只是心中的酸楚和眼中的泪花,更没了儿时的年味。
小时候,每逢年前,父亲都要到集市上结(买)一张年画,步行十八里地送给他的外孙孙。村里头有人杀猪了,预示着年根到了,猪的叫声引来男女老幼不少人围观,不一会一头白条条的猪挂在木杆子上。那时买肉的人都挑膘肥的,父亲也买了三四斤肥膘厚的大肉,用作过年做菜包饺子。男孩要炮,女孩要花,父亲给我们兄弟买五毛钱一把五十头的年炮,我们分为初一、初五、十五早上放炮,一次不能放完。
每年过年前三天,妈妈开始蒸馍,我帮着劈柴火,拉风箱烧火。烧的煤不够时,我们也下沟减别人未烧过的煤炭。妈蒸的馍有包包馍,老虎头,简简馍(兔子头),对馍子,馅子馍。包包馍给长辈的,老虎头、简简馍给晚辈的,对馍子给亲戚回礼的。正月十五还要给孩子蒸鸡鸡馍,放在灯笼前,迎接新的一年。
那时,过年最为盼望的是初一早上穿着妈妈翻洗一新的粗布棉衣棉裤,手工衲的袜子布鞋,到院子放几头炮,端饺子磕头献灶神,吃一碗香喷喷的萝卜肉饺子。吃饺子前先要给本家的亲人送一碗。白天门前宽阔的土地上,男孩在地上画个圈“钻钱”,女孩画个方框框踢方,互相追逐嘻闹。到了傍晚,孩子们提着纸糊的灯笼,手抡着星星眨眼(火线炮),很是开心,玩到很晚才回家。过了十五,亲亲都走过了,才算过完年了。
而今到了不觉老而老、不及老而老的年龄,兄弟姊妹电话联系互致问候,不忘提问一句,过年在哪过。没了父母的日子,生养我们的家不存在了,兄弟姊妹又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了一个新的家,这已成为一代传一代不争的事实。回头一想,都有了儿女子孙了,还是安分守己做老的吧,给孩子一个家……
作者简介:贺俊海,男,陕西省澄城县人,爱好诗文书画,工作研讨材料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