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凉棚05
龙莆尧
凉棚,只是漳澎村民对那座建筑物或说那个男人们聚集的场所的日常叫法,而事实上这个场所却有着另一个相当雅致的称呼,叫做“社”。按新华字典解释,“社”是指某种团体或机构,可见漳澎的凉棚是有别于一般人去便楼空的公共场所的。漳澎的所有凉棚,都有着自己的名号,我梳理了一下,有同和社、同英社、协和社、福和社、和安社、聚福社、重福社、农安社、农义社……这一个个带“同”字、“和”字、“福”字、“安”字的名字,揭示了漳澎的凉棚作为一个社会团体的内在性质,亦宣示着一百多年来,村民对和谐、幸福、平安社会的崇尚。追求和谐、平安、幸福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华民族最普通、最传统的民间愿景,但这些寄托着美好愿景的字眼用作凉棚的名字,却是相当耐人寻味。据我所知,珠江三角洲的水乡中,被称作凉棚或具有凉棚同等功能的场所星罗棋布,但将它作为一个“社”来看待,并冠以寄托美好愿景名字的,恐怕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些名字?村中现今上了一定年纪、分别出身于不同“社”的男人们,没有人能说得清,毕竟这些名号已存在一百多年了。看来,要弄清人们起这些名字的初衷,还得从漳澎村的成村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漳澎是个由渐次到来的移民组成的村落,这些移民到来时,都带着各自的姓氏,日久天长,漳澎村的姓氏便越来越多,到了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男姓村民的姓氏已达到50多个,有如此多不同姓氏的村民同居一村,这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不难理解,除了较早到达、经过一定时间繁衍的族群人口稍多之外,新来乍到的,一般都显得人单力薄、孤立无援,为了在漳澎立足,这些新移民往往会产生一种抱团取暖的强烈愿望。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成了这些姓氏各异、又来自不同地方的新移民们共同的愿望,后来在有意无意中形成的男姓村民在凉棚中坐集、住宿的习俗,使各路“英雄”不期然汇聚在一起,这些由村民共同集资建成的凉棚,也就成了类似当年梁山水泊上的“聚义厅”了。待到要给这个“聚义厅”起名字时,稍为粗通文墨的人很自然都会想起“同”、“和”之类的字眼来。很显然,和谐共处、守望相助,是人们当初立社的宗旨,但这又何尝不是两百多年来陪伴漳澎村民一来走过来的“漳澎精神”的所在?
这种“漳澎精神”产生的良好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两百多年来,虽然不断有新的不同姓氏的移民加入,而村内从未发生过一起因姓氏利益而引发的纷争,这便是最好的印证。更为有趣的是,漳澎村那种在无意间形成的同一村庄姓氏百花齐放的现象,在村民的日常生话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而便生发出许多与别的村庄不一样的东西来。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在村民的婚姻嫁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同宗同姓不通婚,这似乎是人类自脱离原始社会以来各个种族都遵守的通则,具体到以同一姓氏聚居的中国农村,便是村内男女不通婚。但在漳澎村,这个规例似乎并不铁定,由于村中姓氏众多,先祖又都来自四方八面,村民的男婚女嫁,大可在村中众多不同的姓氏族群之间进行。有史以来,漳澎村中的女子极少嫁往外村,坊间更有“好女不出村”之说。由于男婚女嫁基本不出村外,这就使得村民之间的横向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撞头都是亲戚”,这是漳澎村独特的人文景观。此独特景观的形成,不能不说是村民对和谐愿景崇尚和践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从凉棚培育出来的“漳澎精神”的生动体现。
我原先以为,我们几个男知青因为安置房未搞好而将凉棚作为临时庇护所只是个特例,后来我才发觉,一些从外地摇着小艇到这里卖青菜、卖石螺、卖咸酸菜、卖缸瓦的小贩,晚间收市后也会将装着货物的小艇泊在凉棚下面,然后抱着被铺登上凉棚,说声“借宿”,便随便找个空隙安顿下来,熟络得就像自家人一样,而凉棚里的人也从来没有人拒绝过这些素未谋面的过路客,此时的凉棚,严然又是一个为商旅途人遮风挡露的免费客栈,如此包容大度,或许可从那个“和”字里面得到解释。
一位当今事业相当成功的漳澎籍香港企业家陈先生,向我讲述了他与凉棚的一段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为父亲远走、母亲入狱,他成了孤儿。为了生存,还未满12岁的他,揣着户口迁移证,独自一人从广州回到故乡漳澎,由于爷爷的阶级成分是地主,家乡的房子早己于土地改革时被分掉,碍于他的家庭背景,他原籍的生产社又不愿收留他,他成了一个无地可立、无家可归的沦落客。负责接待他的李乡长只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他安排到自己所在的生产社当牛草仔,但他的食宿如何安排,却令李乡长费了不少心思。最后,李乡长把他领到了自己出身的凉棚里,后生们为这位无家可归的孤儿在凉棚挤出了一个铺位,并为他买来一个瓦煲,又在凉棚旁边一个有瓦遮头的地方,用三块红砖替他垒起了煮饭的灶台……
二十多年过去了,历经磨难之后在香港和大陆创下一番事业的陈先生回到了漳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资将当年自己踯躅街头时庇护过自己的凉棚修葺一新。
龙莆尧简介:龙莆尧,海南文昌人,1948年出生于广州,曾下乡当过8年知青,回城后曾在工厂、区文联、区政协工作,现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小说集《水龙吟》、《龙莆尧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梅花魂》;随笔集《千年黄埔》、《黄埔沧桑》、《话说长洲》、《话说漳澎》、《水乡漳澎》;戏剧集《天边月》;报告文学集《黄埔人》;人物传记《誓不低头》11种,另有一批粤剧、粤曲、歌词在舞台演出或制成音像作品传播。有多个作品获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