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有勇气那么简单
——观刘昱彤执教《学会变化》有思
文/云蒙山人
上课有目共睹,评课异口同声:“佩服你的勇气,很少有人上作文公开课。"其实,刘昱彤这节作文课《学会变化》,不只是"有勇 气"那么简单。
昱彤老师这节作文课,以"把材料用活"为立意,选取“感动中国”人物吴斌舍生忘死救乘客的主体材料,充分体现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融汇贯通能力。
构思流程靠才气。课堂由"动画导入、目标展示、材料品读、转换尝试、课内练笔、现场交流"等紧密相扣的环节组成,中心突出、过渡自然、起承转合流畅连贯,展示出一位经验老到的语文教师执行课标、驾驭教材、设计课堂的才气。
指导活用靠底气。以《平民英雄书写"最美中国"》为题的核心材料,简述了司机吴斌意外受伤后,76秒内所做的感人事:刹车、熄火、开门,疏散24位乘客。以此材料为关键点,昱彤老师设计了半命题作文《走进()》、命题作文《凝聚》、材料作文《黑板上的记忆》,引导学生在主体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变化开头、结尾、让学生休会到"把材料用活"的规律和方法。
现场展示见勇气。在指导"把材料用活"之后,昱彤老师将"君子动口也动手”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现场安排小练笔《我的老师》,特别对“老师”的内涵与外延做了最大程度的阐释:"可以是对你有启发和帮助的人物,也可以是对你有启发、帮助,给你智慧的事物。"在这样“脑洞大开”的情况下,学生积极写作,小组跃推荐,进而班级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公平地说,写作文应高居“三怕”之首。刘昱彤老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专拣硬骨头啃,凭的显然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她长期耘耕教坛历练出来的才气和底气。
愿这样的语文老师越来越多,愿昱彤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好!
(2024.12.19,于云蒙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