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喜欢这样的诗歌——兼诗歌创作之我见(初稿)文/一瓢凉水爽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词赋在世界上文坛也独树一枝。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民间口头创作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此后的《离骚》,则是我国文人的诗歌创作发端,与《诗经》一起并称“风骚”,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总称,也成了我国诗歌创作发展的规范,和基本原则。此后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历史进程中,都在继承这个传统基础上继承发展的。
我们中国诗歌,从创作手法上,前人归纳总结出三点:即赋(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比喻,通过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使得被比的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兴(通过一个事物引出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段。在其他文章写作上这三种创作手法也是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此外,汉语言具有声调、声韵的特点,所以我们中华诗词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朗朗上口,正如外国人评价我们的诗歌有如音乐的美。
还有就是我们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含蓄。最早的中国诗歌《诗经》还是比较大胆的,比如爱情表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但随着礼教道统,对爱情的表达也渐趋含蓄,间接、委婉、曲折了。但含蓄,委婉,绝不是让人看不懂读不懂不知所云不知何意!
古人云:诗言志。我国古代诗歌在内容上描写表达上,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含了社会所有内容。但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我国诗歌自古以来绝对没有一点屎尿气味,和丝毫的意淫发泄。
中国诗歌漫长历史进程中,无论表现手法还是诗歌内容表达,都是在继承我们中华诗歌优秀传统基础上继承发展的。到了近现代,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我国出现了现代诗(也有称之为自由诗),即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白话诗,出现了郭沫若,闻一多,臧克家,胡适,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等一大笔优秀诗人,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情感,也基本没有违反或超越中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此外,在民间还有一支优秀队伍在继承着口头诗歌创作传统,就是用歌声唱出来情感,和对社会现实感受,以及对压迫的反抗,电影《刘三姐》就是例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诗歌杂志,也是我国最高最圣洁的诗坛《诗刊》,在诗人臧克家主持和推动,并担任亲自主编,在毛主席亲切关怀和老一辈革命家如朱德陈毅等积极参与下,1957年由当时的中国作协主办开始创刊。第一期就发表了毛主席的十八首旧体诗词,同时发表毛泽东致主编臧克家和编辑部的信。朱德、陈毅等也都在《诗刊》发表了作品。同时,《诗刊》还刊登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诗歌,向全国读者推荐了许多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无论是诗词,还是歌曲歌词,以及民间创作,都出现了蓬勃之势,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盛况空前。
可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思潮也随之涌入我国,圣洁的《诗刊》等等刊物,也出现了一些让常人无法理解的追腥逐臭、发泄意淫的诗词,偏离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正常轨道。比如李少君的“每次,她让我摸摸RF就走了……我唱歌,她跳艳舞,然后用手机拍下来……”(诗歌月刊2009年第一期),刘傲夫的《与领导一起尿尿》,贾浅浅的《郎朗》,《我的娘》,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还有,就是分行写的文章大白话,或者干脆就是口号排列,还有如病人一般哼哼唧唧不知所云,比如赵丽华的《菜园雪后所做》“我的白菜顶着雪。我的香菜顶着雪。我的茼蒿顶着雪。我的茄子、生菜顶着雪。我的豆角顶着雪。我的西红柿顶着雪。我的辣椒顶着雪。菊花顶着雪。”还有她的《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这样的诗之所以登上大雅之堂,被一些人推崇,赞赏,就因为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诗选刊》编辑部主任!再看贾浅浅的《郎朗》:“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诺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恶心不恶心?!而且,这样的诗居然还被诗刊一个叫什么敏的副主编竭力推崇,并给与极高评价!还有一位县长大人把貌似散文的东西分行写出来,居然也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穿过大半中国去睡你”竟被赞誉为“强烈美丽到达极限的爱情诗、情爱诗,还没有谁写出来过”的“惊世骇俗之作”!
不错,我们是应该鼓励大胆创新。但任何创新都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信马由缰任意而为毫无底线的别出一格。抛开了优良传统,和正确思想意识,即使创作出来了,也似乎是新的,也绝非属于人民大众读者,只属于作者和欣赏他的那一部分人!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无数的诗歌爱好者们,他们不希望中国诗歌消亡在这帮稀罕屎尿臊臭,玩弄文字,发泄淫情,或无病呻吟、钓名沽誉的人们手里,勇敢地担负起了探索中国诗歌新时期诗歌创作发展的历史重任。
他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在网上聚集在一起,组成各式各类的诗歌社团,建立平台,互相学习,点评,共同探索, 促进了中国诗歌朝着正确的轨迹的延续和发展,功在当世利在千秋。我认识的就有《红烛诗社》,《远方*书画摄影艺术总社》,《外链*远方安徽总社》,《轻风文苑》,《采薇》,《诗歌选刊圈友群》等等平台,并出现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满满正能量的,歌颂英雄,赞颂祖国,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新诗、好诗!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赞叹的新时期中国诗歌的积极创作者,探索者,如温文馨语、小贝壳,佳佳,诗音敏儿,宏之韵,茶*有点苦、郝雨恩、阿刘、承影落雪、坝上人、八哥,飘逸清风、杨恒学等,他们或是积极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表现手法,或继续坚持格律诗词的创作,创作出许许多多令人赞赏欣叹的好作品。比如:
杨恒学的《我在门前种一片花海》,承影落雪的《自度曲:题《未名之影》》,崔云生(山东)的《这身衣裳》,小贝壳的《相逢醉了谁》,高粱秋的《西风口岸》,宏之韵的《不变的眷恋》,温文馨语的《初春那一抹清新》》等等。我之所以喜欢这样的诗,因为这样的诗有着中国诗歌的传统继承,有着中国诗歌音律的抑扬顿挫,有着中国诗歌的比与兴,和中国诗歌的含蓄,内涵,把丰富的情感表达在字里行间。不是直白露骨的宣泄,更不是无病呻吟,口号排列,散文分行等等的文字堆砌。比如温文馨语老师的《初春的那一抹清新》。诗歌一开头,便直接切入主题,没有东拉西扯缠缠绵绵绕来绕去:
“那一抹清新
伴着年的味儿
氛围浓浓
包裹了我,代表了我
至今还那么隆重
到处红红的,绿光闪闪”
j接着,诗人从街上的人、公园的景物、晨光三个不同角度描写初春的景象:
“街上……
往里看,是一幕人
往外看,是一个季节
在滚动,在奋勇
那旁白的叶子和雨水
把初春姿态搂抱得很紧……”
“两只黄鹂边歌边舞
万物萌生小草也把眼睛放在了天空
一滴露叫醒了枝丫上的樱桃
那柔情,就像是
飞燕画下的一个的逗号
色彩搭配,和谐共生
后面跟着一大群马
准备将大地返青”
“我抓了一把晨光……
我想拥抱那诗意盎然的春天”
整首诗,没有无病呻吟污秽糟粕让人恶心的东西,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勃勃生机的正能量,而且,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诗歌的赋比兴等等表现手法,读起来真的抑扬顿挫,犹如歌声。
还有宏之韵的《不变的眷恋》:
“在信息之海漂泊的孤帆,
寻觅心岸。
远方,如宁静港湾,
在数字浪潮里,温柔镶嵌。
文字的飞鸟,
衔来心灵的信件。
图片的光影,
映出梦想的斑斓。
声音的涟漪,
唤醒沉睡的情感。
视频的画框,
框住生活的万象纷繁。
忙碌尘世,喧嚣不断,
此处有安宁的暖。
汇聚才思的清泉,
灌溉创意的花园。
无论风雨炎寒,
总有希望的光线。
远方,心灵的锚点,
我永恒不变的眷恋。”
简洁,明了,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我喜欢这样的诗!不仅美,让人陶醉其中,而且能激发人的联想,想象,催人向上!他们的诗,才是最能体现前进方向的,生命力最旺盛可以载入中国文学发展史册的中国现代诗歌!虽然他们的诗歌没能进入诗刊,但我认为他们是最棒的,他们的诗歌是最美的,他们才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