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经种字,书颂客家
——序李观森《我爱客家》
龚文瑞/文
我是通过赣州市旅沪客联会的几次活动认识观森先生的。观森先生七十大几,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长者风度,一派斯文。他对我很是友好,我对他也很是敬重。因此,当他说欲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些研读客家文化的文章汇集成书并诚请我作序时,我虽患眼疾而力不从心,但还是应允了下来,一方面是拂不过这份交情,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有话可说。
一、客家故园的情怀抒写
1、交相辉映的自然人文
观森先生是赣州定南人。定南与广东龙川、和平县接攘,是地地道道的粤赣边际客家县。定南是个小县,建县历史不到500年,人口刚刚20万,但却与赣州其他客家县邑一样——山水妖娆、人文璀璨,客家人的精神特质鲜明如斯。
定南山川壮丽,源远流长。南岭山脉九连山余脉的崇山峻岭在定南境内蔓延,巍峨的神仙岭把定南分为岭南、岭北两个区域,岭南的丛山峻岭中流出的泉水汇成了汩汩的九曲河,九曲河从天成桥下淌过,集安远、定南的河川溪流,汇入东江,经河源、惠州,形成养育深港两地人民的东江;岭北的茂林修竹中流出的泉水汇成了清澈的月子江,月子江一路北去,流入龙南的桃江,经过信丰,在赣县茅店汇入贡江,再在赣州城八境台下与章水合流形成滔滔赣江。因此,定南可以说是东江和赣江的源头之一。水是文化的载体,水流向哪里,就与哪里的文明互为交融,两江源头的定南县因此深受岭南文化和赣文化的双层影响,可谓百川归大海,涓流汇大江。
定南人文荟萃,异彩纷呈。定南是堪舆大师赖布衣的故乡,港、澳、粤、赣、闽等南方省份到处都有他的故事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曾经有36集电视剧《赖布衣》播岀;定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瑞狮表演,将狮子由猛兽形象演变成了萌态可掬、和蔼可亲的形象,增加了表演情趣,当地百姓十分喜爱这种既能驱邪恶又能纳祥的瑞狮表演,建国70周年庆典还曾在北京天安门表演;高高耸立在山巅之上的巽塔,充满了风水意蕴,一边俯视着京九铁路从脚下蜿蜒而过,一边积蓄着人们寄寓的文风蔚然、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定南人的性格如山似水,刚柔并济。刚烈时,建一座围也要做成虎形,做一锅鸭也要添醋加酒。为一场不合理的诉讼,可以一把火烧了县衙,让老城沦为一个蓄满传奇的圩镇。为多一汪水,可以两姓族人大打出手,乃至年年过年必是械斗一场;柔和时,天公也为之作美,歇雨半载,成就九曲天成桥。即便是姑娘出嫁,也有说有唱还有哭,哭还哭出了腔调哭成了曲子……
可以说,定南虽小,却展现出完整的客家人生活场景,蕴含了客家人所有古老的物事,比如客家亻厓话、客家围屋、客家服饰、客家习俗……在定南,客家文化、客家記忆和客家故事,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每一个定南人都从眉扬目张、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客家人独有的精神气质。
2、情怀有加的客家汉子
观森先生犹甚之。出生在客家故园的观森先生,从小受客家文化的熏陶,深受客家风俗习惯和客家精神的影响,在赣南工作的十多年时间,更是直接接触到了许多历史文化古迹遗存,也近距离接触普通人家,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勤劳智慧、艰苦奋斗、热情好客的人文精神。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观森先生对客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更加强烈的欲望——我是客家人,我要成为一个研究和传播客家文化的薪火传承者。
观森先生给人的印象正是如此。他除了与生俱有客家人的精神气质之外,还比平常人多了几分对客家人身份的强烈认同感。任何时候他都坦承自己是客家人,记得在一次旅沪客联会的文化人聚会上,一位书法家现场泼墨,观森先生请书法家书写的是“亻厓是客家人”几个字,他以自己是客家人而深为自豪。
这种对客家人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励着观森先生从定南到赣州到上海,一路行走,一路研读客家不止。他深知,历史决定未来,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自已该往哪里去。诚然,他不是学者,也不是作家,但他却有学者的睿智、作家的才情,他的内心激涌着一股喷泉般的力量,呈现出对客家文化孜孜以求、不断研读的极大热情。
如此,从客家故园定南走出来的观森先生,近二十年来,行走客乡,记录客情,学习且思考,厚积而薄发,终于在纸上成文,形成了十数万字的泱泱大作。可以说,原乡孕育了他浓浓的客家情怀,而《我爱客家》则把他这种郁结良久的情怀以文字和书藉的样式尽然释放了。
有趣的是,在他的老家定南县,老城镇遗存的一户清代古宅中,院内门额上镌刻有“锄经种字”四个醒目的大字,岁月的风霜不仅没有蚀去它的风骨,反开令它在沧桑中更显古朴与厚重,今天己成为赣南客家人秉持耕读传家生存理念的最好佐证。而我以为,用“锄经种字”四个字来比喻深耕客家文化并书颂客家的观森先生,应该是最为贴切的。
当下,是一个正在发生着伟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方方面面都需要文字记录与表现的时代,它召唤着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鸿篇巨制,也必将迎来恩格斯所说的“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诚然,观森先生算不了巨人,他的作品也算不上巨制,但他“此心更比乡月明”的客家情怀,已然有了巨人的元素;他饱含心血为客家抒写、为原乡抒怀的《我爱客家》,已然有了巨制的成分。从人文意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当为之赞与赏。
二、个性鲜明的文本特色
1、纵横捭阖的写作题材
写作是一种访问遥远历史的方式,借助写作与叙事,我们走进岁月深处,古老的家园得以精神回望,茫然的肉体得到灵魂抚摸。我曾问过观森先生,为何要出版《爱我客家》呢?他很是认真地告诉我:“为了弘扬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发生在‘客家摇篮’赣州的人文故事,作为客家人,愿用自己绵薄之力,书写客家,宣传客家。”情怀之深重,口气之坚定,深深地打动我。
那么,观森先生是如何书写赣州客家的人文故事的呢?他不是纯粹的研究学者,不具备专业的学术素养,他不能专著式地就一个课题分门别类、层层剖析,他只能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事象进行专项写作,选择以“写人记事”的方式来向读者介绍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然,正是这种纯属个体的写作路径,反而造就他驾轻就熟、信马由缰的不受约束的写作气韵,也使得他在题材的选择上呈现纵横捭阖式的从容自在——
写有客家血脉的伟人。观森先生觉得写客家一定要写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领袖人物,他选择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写《他们的先祖是客家人》,两位伟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客家的血脉,他们为人民大众的奋斗体现了客家精神;
写有历史影响的名人。弘扬客家文化,他觉得还要把客家历史上对中华文明有领域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来。他的大学同学杨祥华曾参加马祖岩宝兴禅寺的重建工作,任水东片区城市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助理时,邀请他去建设工地参观过,2020年进行客家文化考察时,他再次到宝兴禅寺参观座谈,使得他较多地关注了宝兴禅寺的兴衰历史,由宝兴禅寺而马祖岩而马祖与宝华寺,他写《马祖建丛林》这一影响中国佛教发生重大转折的事件;
写有优美故事的名人。坐落在赣一中内的夜话亭,是纪念苏阳夜话的著名建筑,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观森先生把它看做是一本客家文化的立体书。同时,赣一中也是他的两个女儿的高中母校。观森先生对赣一中和夜话亭充满了敬意,于是,他写《苏东坡和北宋大隐阳孝本廉泉夜话》;
写有浩然正气的先贤。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观森先生从小就学习过,文天祥是客家族群中的血性英雄,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雄,他在赣州起兵抗元,是赣州人民的骄傲。今天,赣州“四贤坊”矗立着文天祥等四位先贤的雕像,令人肃然起敬。针对当今少数年青人普遍缺少阳刚之气和正义感的现状,为了鼓励年青人学习文天祥的正气精神,他写《文天祥的血性》;
写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他敬重犹江水电厂的先驱,他认为艰苦创业的“犹电人”为客家人争了光。由犹江水电厂所关联的阳明湖,他情思流转,联想到他敬重的另一个人物,即明正德年间巡抚南赣、平乱破贼,在通天岩阐述“良知学”的王阳明,于是,他写《阳明湖与阳明心学》;因为关于稀土的许多事件发生在他的家乡定南,又因为赣州是“稀土王国”,稀土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家乡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于是,他写《这里是“稀土王国”》;因是他自己从小就喜爱文化艺术,喜欢听活泼欢快的采茶戏,而赣南采茶戏源于客家人日常生产生活,如今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他写《客家赣南采茶戏》。
显然,这些题材都是他稔熟与驾轻就熟的,或者早有素材积累,或者已经亲自踏访,或者早有相关思考,或者已有散章短文,这也就决定了《我爱客家》这一文本的饱满感与丰富性。
2、酣畅淋漓的人文叙事
《我爱客家》一书没有样式的困囿,便没有写作的樊篱,因此它在题材选择上是完全自由的,在具体叙事上也是随笔呈现的。
全书共有十个篇目,每一篇什都呈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叙事冗长,视野旷达,但围绕主题,收放自如。尽管没有文学的韵律,却有文化的思辩,没有学术的高深,却有人文的精神——
比如,观森先生书写稀土的文章,可谓是磅礴大气,回肠荡气。赣南是钨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观森先生的家乡定南县的岭北是最早被开发的稀土重地。上世纪三十年代,贸易线上的红色政权将赣南客家这块土地上蕴藏的钨砂冲破封锁线,从白区为苏区前线换来了宝贵的医药和食盐,为中国革命保存希望的火种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下,稀土产业更是了得,早己上升为国之重器,其广泛运用于各类尖端科技和武器装备,成为世界各国眼中的“香饽饽”,中国稀土集团的总部也因此设立在赣州。稀土的前世今生,稀土发展过程中的宏大事项或细枝末节,稀土的产业者们与典故中“虞叔”的关联、比喻,徐光宪院士对稀土发展的重大贡献,赣州正在成为全世界聚焦关注的稀金谷……有关稀土的林种种,都在观森先生的《这里是“稀土王国”》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其实就是观森先生的书写的贡献之所在。他在文本中,梳理总结稀土历史时,大开大合,呈现出大时代观、大历史观,朴实的文字与叙事观照出作者与伟大的时代一道前进、与伟大的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厚度与写作高度,其人文精神可见一斑。诚然,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任何一个文化人,任何一种文化事项都不应该只是个体的脱离时代的所谓创造或创作行为,他一定是依托现实、记录现场、表达态度,并深刻书写的时代参与者、记录者,他展现的文本一定是一个地域的自然与精神风貌的演进,他展现的姿态一是是一种与时代气场相契合的行状与气质。而观森先生从地域而世界视野的客家叙事,其所呈现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文本样式与个人姿态。
比如,观森先生书写文天祥的文章,可谓是酣畅淋漓,细致入微。文天祥不是赣州人,但他是客家人,他的一生与赣州息息相关。年幼时随教私塾的父亲在于都澄江(另一说在赣县吉潭)就学,入仕后在赣州当知府,金兵逼近临安时他在赣南客家人中募兵勤王,宋赵最后的血脉在南方苟延残喘的最后的几年,文天祥率领客家弟子在赣粤闽边际地区辗转为战,海丰五岭坡被俘后,文天祥被押经庾岭、赣州、赣江。赣州见证了文天祥浩然正气的勃起,客家人追随文天样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生死苦战,数万客家子弟年轻的生命交付给了血雨腥风的一个个战场。文天祥的血性是客家人传承给予的,文天祥的正气之歌是从赣南开始吟唱的——被俘的文天祥一过梅关,顿觉故乡之亲,遂萌生求死之念;过惶恐滩时,他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然绝唱;元都被囚三年,不仅没有被威胁利诱所动,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宁死不降、舍身取义的意念,最终他以凛然正气成就中国南宋最后一个义士的英雄形象。观森先生从幼小、年轻、入仕到囚禁、就义的文天祥一路写来,事无巨细,甚至连人物对话的细节也演绎的生动形象,通篇读下来,令人荡气回肠,一股英雄气从纸上跃然入心。这种作者酣畅淋漓地写、阅者酣畅淋漓地读的文章,便是观森先生用心呈现给我们的《文天祥的血性》。
其实,观森先生自己也是一个正气萦身、富有血性人。他在回答我为什么要写客家的话语很是令人激赏:“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群星璀璨,人文荟萃。江西人,特别是客家人为推动历史进步,流血牺牲,英勇奋斗,做岀了伟大的贡献。我们一定要尽一份力,讲好客家故事。”然而,这一讲便停不下来。近些年来,观森先生的故事讲了很多,他讲《毛主席的韶山始祖是江西吉水人》,讲《孙中山的客家先祖在江西宁都》,讲《阳明湖与阳明心学》,讲《客家先民襄助马祖创丛林》,讲《苏阳夜话》,讲《赣南采茶戏》……这些都是宏大雄阔的历史事件或当下题材,作者在历史使命感和客家大情怀的驱动下,在诸多素材的有机揉合与二度创作之后,着眼高处,深度选材,有情叙事,对客家赣州重要领域的重大事项给予了理性思考与感性阐发的融合性解读。我以为,观森先生这种写文著书的创作姿态,恰恰似是客家人晴耕雨读、锄文种字的生命状态、生存模样的翻版或再现。
屈大均说:“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于吾之乡,斯在于天下矣。”也有作家说,“写你的村庄,就是写世界。”依这个逻辑,观森先生写赣州写客家,其实就是在写世界写天下,就是在向世界展示客家的存在与样式,也同时是在表达我们对客家对世界的认识与态度。
读后有感,聊以代序。
2024年10月28于沪上
注: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客家故园》(合著)、《客家文化》等专著,曾在赣南日报担任《客家摇篮》专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