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在最美的时节,我来到美丽汉中,和亲人相聚,赏花观景,是多么惬意啊!
来汉中游玩,并不是为了看油菜花和兴汉胜境,而是为了看望拜访小舅。因为小舅和小舅妈只大我几岁,我们既有血缘亲情,也有朋友之谊,所以无话不谈。小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所不知,什么问题他都能解答。我上学时,常和他书信往来,后来有了电话、QQ和微信,就更方便了,每次我写好文章都要发给小舅,让他帮我把关。
到汉中第二天,我就在小舅和舅妈的带领下去看望大舅。怕他认不出我,一见面我就自我介绍,大舅笑着说:“认识认识,你是香颖,你小舅女儿结婚时见过的。”大舅清瘦矍铄,寒暄后,指着他们的全家福照片一一给我介绍,满是幸福。唯一缺憾的是大舅妈身体不好,一直住院,要孩子们轮流陪护。大舅一个人在家,还要自己做饭,大舅今年已经87岁了,说话声如洪钟,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体质很好,没有“三高”,我很是欣慰。
舅舅家姊妹五个,我母亲排行老二,我二舅和姨在老家,我们经常来往。对大舅的记忆是我母亲经常提起的,她哥和她小时候的事,我很羡慕母亲有哥有弟还有妹,母亲说起舅舅们也是欣慰无比,可是离得远,又各自忙着生计,那时交通也不便利,小时候我从没有见过大舅。只在舅婆去世那年,大舅回来才正式见面。和小舅熟悉也是小时候我常在舅家的缘故,每到节假日我都去小舅家,小舅大我几岁,我就跟着小舅和村上的娃娃们一起玩耍,也跟着小舅拔草、拾柴、做灯笼、卖灯笼、游灯笼等。现如今,我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对舅舅们更亲切、更依赖。
在汉中的几天里,舅妈每天不重样的为我做好吃的。每次出去玩,中午都在外面吃,每次吃饭他们都精挑细选哪家的好吃。“藕然间”的风味腊排、莲藕做得像红芋一样绵软香甜,腊肉排骨香气扑鼻。每次吃饭都要接上大舅,吃完饭再把大舅送回去,小舅和舅妈对大舅照顾细心周到,我非常感动。小舅妈是舅家的恩人,是小舅妈联结了三个小家,照顾老人,关心晚辈,让老一辈颐养天年,小辈们安居乐业。也是小舅妈给了我小舅的第二次生命。几年前,小舅得病,是舅妈的精心照顾和小舅的努力抗争,才战胜疾病,直至痊愈。如今小舅每天坚持锻炼,带外孙,做家务,和舅妈一起旅游,过得非常好,我感谢舅妈!感恩舅妈!
一天下雨,我们没有出去,舅妈专门烙韭菜盒子、炖鸭肉鸭汤,做好后分装两份,给大舅和表弟家各送一份。虽说他们在他乡异地,可是一家人住的都不远,能半小时内步行到达,一家人相亲相爱,相互帮衬。表弟和弟妹非常敬重她们的大伯和三爸,像亲儿子一样对大伯和三爸一家照顾有加。听说我去汉中了,下班后连夜赶回来看我,嘱托弟妹请我吃饭,给我带汉中特产,我感慨良多,亲情无价,亲情无限,温暖温馨,暖心舒心。
汉中北依秦岭,南凭巴山,钟灵毓秀,气候湿润宜人。历史悠久,每一处景点都与极富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相关。古汉台、拜将台、诸葛墓等,刘邦、韩信、张良、诸葛亮等等,他们的故事有很多已经升华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成语、并大量进入戏剧。是不朽的文化遗产。还有新修的兴汉胜境、汉人老家、天汉坊、天汉楼等,都美不胜收。
汉江是汉中人民的母亲河,长江最大的支流,历史上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汉中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汉中不仅是汉江源头,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天汉湿地公园中树立着一块巨大石雕,上书“一江清水送北京”。这是汉中人民最骄傲的声音,是无比温暖的七个字。中国大地上,不乏流水丰裕之地,而在中线,选汉江之水北流,除了地形之利外,难道少得了汉中和汉江沿河人民牺牲自己利益,成就干旱地区人民的伟大胸怀吗?为了确保送入关中和华北的江水洁净,汉中人民扫除垃圾,正本清源,治理汉水,从每条汇入大江的小溪做起。
汉中“兴汉胜境”自然景观雅致优美,湖水碧波荡漾,绿树成荫,花卉繁多,香气四溢。外观建筑群大气磅礴,宏伟气派,内部主体建筑高达四层,有四个篮球场大,人物雕塑栩栩如生,人文历史画面极美,总之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汉中历史悠久,山美水美,是“汉家发祥地”,汉中以汉水汉风汉韵著称,以汉人汉字汉朝为荣。凡此种种,旅游汉中的人士,谁能无动于衷?
但是,此次汉中行最让我感动的,最美的绝非汉中的山和水,而是浓浓的亲情,是舅舅家对我的亲情,是汉中人"一江清水送北京"、对远隔千里的北方人的伟大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