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杨宇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阳历年前十天,从冬至开始进入“数九”,严寒到来。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白天开始逐渐延长的起点。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所谓长一线是指妇女做针线活,每天能够依序多做一条线的活儿。
更值得一提的是,民间传说:“冬至吃了饺子不冻耳朵,不吃饺子要冻掉耳朵。”这当然不至于。那为什么,每逢冬至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吃呢 ?
原来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古代医圣张仲景而逐渐形成的,并延续至今。
相传,东汉时候,南阳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原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的时候,正逢十一月,寒风刺骨,雪花飘飘,白河水也结了冰。一路上,他看到一个个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心里非常难受。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可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伤耳朵的穷乡亲。冬至那天,他叫弟子们替他行医,自己来到南阳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盘起火灶,坐上大锅,专门舍施“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耳朵冻伤。
这种药膳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熬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大家,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
众人吃后,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张仲景热心为大家治病,从冬至这一天起,一直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
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所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当时在社会上被誉为医学圣书,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中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他也被人们称为一代医圣。在民间盖庙,供奉他为药王。
在民间,人们非常崇拜张仲景,为感念他舍施“祛寒娇耳汤”的大善之举,每到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成一种食品,开始时叫娇耳,后来逐渐演变叫成了饺子,也有的人称它为“扁食”。天长日久冬至吃饺 子成了一种习俗。
关于冬至吃饺子 ,还有一种说法,冬至这天与头天在夜间子时交接,因此起名交子,后因食用故,交加食字旁,逐渐变成了“饺子”。也说年夜子时交接,除夕晚上和大年五更吃饺子称吃“交子”。
人们都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是大家在相互提醒,冬至千万不要忘记吃顿饺子。饺子也由羊肉大葱馅,发展成为猪肉、牛肉,配菜有大葱、萝卜、白菜、韭菜、茴香等,以及素馅、三鲜馅等各类饺子。成了中国一种美味可口的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