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上观云天
作者:纪合生
12月16日上午,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信步登上了渴望攀登的钟鼓楼,钟楼是从北面上去。
钟鼓楼是西安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人们都想在钟鼓楼上登高望远,怀古思今。我知道钟鼓楼,还是小时候从祖辈父辈们的口中得知的,老人们都把钟鼓楼叫“亮宝楼”,说明过去钟鼓楼上可能展览过珍贵文物,要么怎么叫“亮宝楼”?老人们还说过,过去有几个商人说比高,山西客商说山西有个塔,离天一拃拃,河南客商说河南有棵树,把天磨的咯吱吱,咱陕西的客商说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我就是这样知道钟鼓楼的,钟鼓楼也就是这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咱是西安人,从钟鼓楼边走了不知多少回,就是没上过钟鼓楼,今天终于上了钟鼓楼。
上了钟楼,才了解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距今已640年了。钟楼开始建在西安最中心的位置,也就是现在的广济街口路南的迎祥观,与现在的鼓楼对峙。也就是西大街的广济街口,南边是钟楼,北边是鼓楼,修建钟鼓楼是古代用于报时的,早晨敲钟,晚上击鼓,故称“晨钟暮鼓”。当时广济街口是西安市的中心,所以钟鼓楼就建在市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中心东移,故而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按御使龚懋贤下令将钟楼整体体搬迁至现在的位置。钟楼为正方形,基座高6米,基座中间是通往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的门洞。钟楼总高36米,古时是西安市最高的建筑,砖木结构,楼分两层,重檐三层。楼四角如鸟展翅欲飞,攒顶转角自如,钟楼上面施盖琉璃瓦,最高顶端是“金顶”,金顶金光灿灿,金光四射。整个钟楼,金碧辉煌,威武雄壮,气势宏伟,是我们西安国际大都市的象征。
我上钟楼参观,一楼维修不让参观,不知里面展览的是什么。但是在一楼西北角悬挂着一口大钟,悬挂于木架子上,四周还用铁护栏围着,游人不能触摸。钟高2.47米,腹围4.86米,口径1.65米,重6吨。是用铜锡合金铸成。因是唐朝睿宗景云二年为迎祥观铸造的钟,故称“景云钟”。唐朝“安史之乱”时,迎祥观被毁,明代修建钟楼时,将“景云钟”搬上钟楼,用以报时。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将钟楼整体搬迁后,将“景云钟”也搬上钟楼,不知何因,大钟敲不响了,于是就按“景云钟”比例,重铸造了一口铁钟,悬挂于钟楼上。“景云钟”从铸造至今已1300余年,被视为“国宝”,解放后将“景云钟”移藏于“碑林博物馆”内,将明代铁钟移藏于小雁塔所在地“西安博物馆”内。现悬挂于钟楼上的铜锡合金钟,是1996年仿照唐代“景云钟”铸造的。酷似原钟,音质雄浑嘹亮,其浑厚的钟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用作每年春节大年初一的零时报时钟声,这是西安人的骄傲。“景云钟”平时不敲,但逢年过节时,就会敲响,用于祈年祈福,其钟声在西安市上空久久回荡,让人们随着雄浑的钟声穿越古老的时空。
在一楼紧闭的门上挂有一副用行书写的对联:
气宇轩昂钟鸣万里长安韵
风姿靓丽楼筑三秦盛世春
这副对联书写优美,气势磅礴,意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不由喜上心头,由衷赞美。
二楼展室展出的是一些拓片、照片及实物:拓片有《东迁歌碑》拓片、钟楼彩绘照片、钟楼金顶照片、国家一级文物“景云钟”照片等,实物有脊兽、筒瓦、钉帽、风玲、滴水瓦等。
三楼展出的是一些石刻拓片及实物:拓片有三足盖罐全形拓片、大唐舍利石棺拓片、北魏佛道合一造像碑拓片、唐代石刻诏书拓片等。实物有:北宋耀州窑青釉花牡丹口尊、元代青花高足杯、清代牙雕寿星等。
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陈毅等到钟楼游览,还有众多中外著名人士也上过钟楼。我没有看到他们的照片,也可能在一楼展室,因为一楼展室没开放,无法看到。
钟楼从建起至今已640年了,由于年代太久,风吹日晒及地震灾害等影响,钟楼受损,清代就于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五年、道光十年对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解放后也多次对钟楼进行修缮,使钟楼更加稳固结实,以更美好的雄姿屹立在市中心,日夜巡视着西安这座瑰丽的大都市。每天有祖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她,欣赏她,把她深深滴藏在心中。参观过钟鼓楼的人,回去后会自豪地对人们说,我游览了西安,我登上了钟鼓楼。
钟鼓楼640年来,见证了西安多少重大事件的发生,也见证了西安的发展、变化。我站在钟楼上似乎看到辛亥革命时的起义军正在钟楼上和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从钟楼开始了反袁暴动、抗战时期,日本轰炸西安,从钟楼预警台发出警报、解放前国民党将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关押在钟楼门洞里、解放初,解放军战士驻扎在钟楼上,日夜维护西安秩序,守护市民安全。今天这里成了全中国、全世界人来西安游览观光的圣地。
我站在钟楼上,想起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虽然不能穷尽千里目,但我能看无尽的高空,看蓝天白云,看白鸽盘桓飞翔,哨声悠扬。看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街上车流不断,游人来来往往,树木撑起城市一片绿,枝叶在随风而动,四座城门历历在目,尽收眼底,四座城门守卫着人们的安康。
上午游完了钟楼,我又登上了鼓楼,上鼓楼从东面上,和户县钟楼形式一样。鼓楼在钟楼西面,和钟楼隔着“钟鼓楼广场”,也就是五百米。
上楼前看了有关鼓楼介绍,知道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还早4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叫“鼓楼”。和路南的钟楼对峙,相距200米。鼓楼建于长方形台基之上,楼基面积1924平方米,占地面积1998平方米,楼为砖木结构,楼通高34米,基座南北拱卷洞高宽均6米,供人车出入。鼓楼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楼顶覆施绿色琉璃瓦,华丽优美。
鼓楼三楼上南北各悬挂一面大牌匾:南面牌匾书写“文武盛地”四个大字,北面牌匾书写:“声闻于天”四个大字,是明代咸宁县名儒李允寛题写。文革中鼓楼上的巨鼓和大牌匾均遭破坏,1996年制作了一面巨鼓,置放于鼓楼上。巨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鼓重1.5吨,这面巨鼓名叫“闻天鼓”。1997年申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鼓。2005年照原样恢复了两块牌匾,悬挂于鼓楼三楼上。鼓楼自修建以来,因年久损坏,曾多次修缮,使鼓楼青春焕发,尽显活力,将美丽的雄姿展现给世人。
在鼓楼二楼南面和北面,各放12面大鼓,每面鼓下面写一个时令节气,从立春到冬至,24面鼓显示24个节气。而且每面的鼓的下面都有木架子,大鼓放于木架之上。每面鼓的鼓面都用篆字写一个节气名称,鼓下面的木架上,都贴一个木牌,用正楷字写节气名称。
二楼展室展出的是鼓,讲鼓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讲鼓的种类有架鼓、粗筒形鼓、坐墩形鼓、长筒形鼓、箍圈形鼓、锅形鼓等。还讲了鼓与舞的结合,有木鼓舞、铜鼓舞、铁鼓舞、陶质的蜂鼓舞、竹筒舞、象脚鼓舞、单鼓舞、手鼓舞、长鼓舞、猴鼓舞等。
在二楼展室最西边,还布置了一个小地方,挂着一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演奏音乐的乐器──编钟,不时的进行演奏。编钟演奏的古乐有:战鼓风云、欢天喜地、黄河船夫、龙腾虎跃、双鼓绝唱、滚核桃、山林汉字、迎宾锣鼓等。我没有那个眼福、耳福,上一场演奏刚结束,要看下一场就要耐心等待,我没等到下一场演奏,就离开了鼓楼。
三楼展室展出的是一些清式家具,有方桌、方屋凳、圆屋凳、大方桌、方形高背椅、古式座椅、六边形古桌、石心炕桌、雕龙座榻。
参观完二、三楼的展室,我就在鼓楼上的外围转悠,看鼓楼下的房屋建筑,看街道,看人流、看树木。然后看头顶的天空。此时的鼓楼上空出现了惊奇的变化,空中有白色很长的带状条云,划破蓝蓝的天空,条云的最北边几个头交织在一起,越往南越散开,北边看样子从内蒙古开始,最南边好像已延伸到了商洛山区。有的条云是三条,有的是四条,它们在空中伸着,在空中飘着,好像飘无居所。就好像人的命运,在人生的长河里不断变化,时好时坏,谁也说不准。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站高些,想开些,想远些,遇事不必焦虑。也愿每个人的都能坦坦荡荡,顺顺利利,有一个幸福的、美好的结局。
2024年12于16日于
西安红光路状元府邸小区

(注: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纪合生,男,68岁。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人。周至县作协会员,县东片作协副主席,曾任周至县“绿风文学”社长。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