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蓝田荆山和昆吾的来历
前文我说蓝田焦岱附近的荆山,同楚人活动有关,经查阅资料,果不其然。
众所周知,屈原是楚人,芈姓,属楚国王室分支。《离骚》一开始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说自己是高阳氏的后人。
高阳氏,就是上文所说继黄帝而成为华夏东夷部落联盟的盟主颛顼。《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颛顼的分支。《大戴礼记》中的《帝系》有同样的记载,并且有祝融以后到楚祖先季连的世系传承。而司马迁的《楚世家》则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从这段记载来看,在夏代时,楚的直系祖先季连氏就产生了,同昆吾氏为兄弟部落。当时昆吾氏为夏伯。而季连氏的地位还不显著。
从其他历史记载看,昆吾氏是夏代数得上号的诸候,而且是夏的死忠。《白虎通义》也说:“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所以商汤在灭夏之前,先灭了昆吾氏。被灭以后,昆吾氏子弟流散,有一部分投靠了季连氏。
从司马迁的记载看,季连的孙子叫穴熊,到了周文王时,又有子孙叫鬻熊,其子熊丽。可是据新华简的《楚居》篇,穴熊的有一儿子名丽季。现代学者公认,丽季即熊丽,穴熊即是鬻熊。
《楚居》中还说,季连在晚商之时,见过盘庚之子,并且娶了盘庚的女儿或孙女作妻。"女曰妣隹,秉兹律相,詈游四方,季连闻其有娉,从,及之盘,爰生盈伯、远仲。"那这位季连必是晚商之人,同季连氏产生于夏代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司马迁以穴熊和鬻熊为两人,说他们中间的阶段"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如今证实二人实为一人,则解释上述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对季连时代的解释。季连不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号,夏时产生,多代相传,到了晚商,才有了同商室结亲的那位季连。
《楚居》是说,"季连初降于隈山",学者们一般解释为騩山。可是这个騩山在哪呢,光《山海经》就出现了六次。有在西北的,像《西山经·西次三经》云三危之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属于季连氏的老祖。有在河南的,即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为伏牛山之余脉。季连氏初降于哪个乌騩山?大家莫衷一是。我认为,由于季连氏多代相传,季连氏由西北迁向河南是完全有可能的。西北和河南说并不矛盾。
可以肯定的是,从末代季连到鬻熊时,楚人己经在河南了。《诗经·商颂·殷武》中赞扬盘庚之侄武丁的功绩时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而此时"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就是证明。而武丁伐楚的记录也出现在《竹书纪年》中,"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两相证明,晚商到周文王时,楚人居于河南可作定论。
末代季连时,应居住河南新密县一带。《山海经·中次九经》中说,“又东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阳多美玉,其阴多铁,其木多桃枝荆芑。”此騩山就是《水经注·潩水》所言大騩山,即具茨山。这说明,至少在末代季连时,其族离开祖居地——老僮居地后西北騩山,东迁落脚在此,古代地随人迁,楚人迁居时也将原居地的地名搬到新迁的地方。
要注意的是,这个大騩山产玉,又产桃枝荆芑。这奌非常重要。
《吴赿春秋》中说:“黄帝之后,楚有弧父。弧父者,生于楚之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之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逢蒙传于楚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琴氏传大魏,大魏传楚三侯。楚三侯,所谓句亶、鄂、章,人号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传至灵王,自称之楚累世,盖以桃弓棘矢而备邻国也。”
这段话可与《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相对应。似乎早在夏代,楚之先人即迁于大騩山之荆山了。《左传·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以“熊髡”和《吴越春秋》中所记“琴氏”对应的话,则楚之先人使用"桃弧棘矢”善射,可作定论。楚人则继承了这一传统。《左传·昭公十二年》有“昔我先王熊绎,……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杜预注曰:“桃弧棘矢,以御不祥。言楚在山林,少所出有。”《新序·杂事四》:“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
这个大騩山"多荆芑",是楚人对先人所居的深刻记忆,以后楚人迁到那里,就把荊名称带到那里。
根据《楚居》的说法,季连氏同商族结亲,生了盈伯、远仲以后,迁到了京宗。而穴熊(即鬻熊)是后到京宗的,而根据司马迁的说法,穴熊(鬻熊)父亲是附沮。根据这两条资料推判,季连氏(盘庚之后)分成了两支。一支为附沮系,中间的世系像司马迁说的那样,记载不明,到了商周之季为鬻熊。另一支为楚商姻亲之后,自盈伯、远仲始,后者先迁到京宗。
京宗在哪里?
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季连氏“游徜徉”于伊水、巩义、上洛一带,自新郑沿着伊水、洛水,经巩义、洛阳、卢氏到达陕西商洛地区的凤凰山。其路线是:新郑(华邑)—巩义—洛阳—洛宁—商洛(先秦子居(网名)《清华简<楚居>解析》)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商州市一带,丹江北侧有大荆川、西荆川两条支流。二水合流后古称荆水,《水经注》中称清池水。蓝田与商洛交界段的白石岩山区正为大荆河源头。有人认为这里就是京宗。《路史·国名纪》引《世本》云:“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楚居》中的京宗,正对应传世文献中的丹阳。这里去关中甚便,以后鬻雄去西周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商州市周围还有七八个楚山、楚水和荆水。城东有“紫荆遗址”(“紫荆”又作“子荆”,即“荆子”的倒装语)。
清乾隆时《商州志》指出,“自乳山之南,山皆曰楚山;自流峪口以下,丹水之南,山亦皆曰楚山”。乳水古称楚水,发源于文公山,即楚山,东流注入丹江。大流峪水发源于西芦山,亦称楚山,北流入乳水。《太平寰宇记》也说:“商州”“说此郡地带楚山,丹水出焉”,又说“丹水在(上洛)县南一里,出楚山”。
以上史志及古籍记载都说明楚人的往来履印遍布商洛崇山峻岭河流处,他们应该在此居住,从盘庚之后楚商结亲到商周之季,有二三百年时间。商洛一带是季连之后的大本营。《周本纪》言“太伯、虞仲……亡如荆蛮”,即逃去商洛一帶。
那么,穴熊(鬻熊)去京宗比较晚。之前他们在哪里?
徐少华、尹弘兵著的《楚都丹阳探索》一书认为:季连部落南迁是走方城隘道抵达南阳盆地,然后北行,到达丹淅流域。其路线是:新郑(华邑)—禹州—鄢陵—叶县—方城—丹淅流域,这条路也是夏朝的古驿道,比较平坦。
丹淅流域以南也有一个荆山。即位于保康山、南漳县和远安县之间的大荆山。
《山海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雎(沮)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山海经》所记的大荆山为《禹贡》所记的南条荆山。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禹贡》中说:"河及荆山惟豫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这个荆山也是古豫州和古荆州的分界线。荆州也以此地得名。
河南新蔡出土过楚筒,可以释为:“昔我先出自均,追宅兹沮漳,以徙迁处(于郢)。”大意谓:“过去,我的先辈出自均陵,往居此沮、漳流域,又选择迁居在郢。”也可以证明楚人后迁于大荆山脚下。均水即丹水同浙水汇聚之地,即丹淅之地。楚人以后由此地迁于荆山南侧的沮漳流域,以后再一路向汉水下游发展。
不过在武丁之时,鬻熊支系是先向京宗迁移的,是因为它们这一支同殷商无亲,遭到了讨伐,损失惨重。这可以从考古学上得到支持。其文化遗址都包含了夏代晚期至商代前期的遗存,但奇怪的是都缺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这一现象说明商代晚期,此地已很少有人定居生活。换句话说,在夏代到商代前期,在丹江流域生活着一群有一定规模的族群,到了商代晚期,这个族群在丹江流域消失了。
鬻熊支系迁到京宗后,紧接着就是顺着商於古道向关中迁移。
《楚居》上说,"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湛,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湛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哉通兹,哉水就是灞水,古称滋水。鬻熊顺着丹水河谷翻越秦岭。再沿灞河北去。先居住在白鹿原,这就是焦岱以西荆山的由来。
楚人北行,昆吾氏随行。当楚人居住在焦岱附近荆山一带的白鹿原时,昆吾氏在石门到汤峪河东碥子一带的汤峪川里,将昆吾一名留了下来,这也是汉代在那一带建有昆吾亭的原因。
在此期间,鬻熊娶了聂耳国(今陕西渭南、华县一带)的妣湛,生了两个儿子侸叔、丽季。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又作聂耳之国,《山海经·海外北经》:“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悬居赤水中[15],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赤水即陕西赤水河,古又称竹水,《水经注·渭水》:“渭水又东与竹水合。水南出竹山,北径媚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渭南县志》载:“赤水河,为渭南、华县界河。源于秦岭箭峪岭,……穿赤水镇北流至念头村东入渭河。”
由此可知,聂耳之国原即处于今陕西渭南、华县地区,同白鹿原并不远。鬻熊娶于任姓聂耳之国,而周文王之母也是任姓。估计鬻熊此举,也是为同周室拉紧关系之故。
另外,丽季出生地可能离骊山不远。骊山,又叫丽山。《吕氏春秋·疑似》:“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说的就是骊山。
侸叔长大后,领着一部分成员沿渭河谷向西而去。陕西富平、阎良一带有荆山,《汉书地理志》称为北条荆山。而渭水之北的古沮水,也正流经富平。《山海经·西次二经》又云:“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鹉。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此楚水,即今宝鸡北部的金陵河,《元丰九域志》卷三:“凤翔府,……次畿,虢,……有楚山。”这应该就是侸叔领部所迁而致。
《周本纪》中说,“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茆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周原所出甲骨文中有三片记载楚与周的关系:“今秋楚子来告父后哉”;“楚伯乞今秋来即王其则”;“其微、楚厥燎,师氏受燎”。这些周代资料表明,西周初期,楚子经常拜会周王,还参加周人的燎祭。这表明熊绎封子之前,一部分楚人就住在王畿中。正好同以上说法相合。
鬻熊第二个儿子丽季出生时,难产,刨腹而生,其母亡,巫医用荆条将伤口裹起来,称之为楚,楚人才有楚名。
侸叔关中西迁,而丽季长大后,又回了商洛,这是那一代多有楚山名称的原因。
从鬻熊开始,到熊绎,几代事周天子,因其辛劳,受封子爵,为楚子。初受封丹阳。后移居荆山以南的夷屯,再一直向东南发展,逐步壮大起来。
从这段历史看,富平一带荆山黄帝铸鼎的传说的产生,不会早于周代。
同时,因为焦岱附近有荆山之名,牛心峪中又有湖,所以被附会上了黄帝在此铸鼎之事,湖也有鼎湖之名,秦汉因之在此建宫。
而河南灵宝的荆山出现在陕西以后,纯粹是因为附会黄帝炼鼎的传说后取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