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芳示范教学评
——观汪正芳教学《穿井得一人》有思
文/云蒙山人
欣赏汪正芳示范教学评,深感这个冬天不太冷。为什么?她的示范课上,教学评不再抽象,让人如沐春风。
正芳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人教版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按照"先学后教"总体思路,她的课堂分"目标展示、初读感知、把握文章、探究离意、当堂反馈、实际印证、交流收获"等环节。这里不赘述教学过程,也不重复评课意见,只将我所感受到的"教·学·评"作以简述。
教在适时,直取重难。正芳老师引导学生先学后教,不急不徐,在适当的时机点拔、质疑、设问、反激,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极高的参与度。她让学生自我质疑,安排学生自主解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不讲自会的不讲、合作能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的原则,将有限的课堂时空最大程度地还给学生,因而教得轻松、教得自在、教得潇洒、教得愉快。对揭示寓意的"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这句,她则再三强调,灵活解读,充分彰显了"不看教师的表演多精彩,而看学生的表现多出彩"的理念。
学在适度,举一反三。正芳老师引导下的课堂学习,充分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由浅入深的三步曲。自读注释,没有疑难者,单兵自学;有一定难度,需集思广益者,同桌共学;普感较难,需探讨研究者,小组以至班级甚至师生共学。"得一人之使"这句,可意会者众,能言传者寡,精准表达者少之少。正芳老师抓重点词"使",将其解读为"使唤",引申为"使用”,将整句推导出"节省了一个劳动力”,相当于“多出了一个人"。至此,传言失真的"误会点"昭然若揭,为后续的探究原因、揭示寓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出高度,勇敢超越。我们可能看惯了那些有惊无险、严丝合缝,甚至各环节完成精准到几乎以秒计算的课堂。但正芳老师在这节课竟然即兴编导课本剧,确实“胆大包天”。她指定一名学生扮演宋君,由其追根溯源,探讨传谣者、信谣者、丁氏家人的原话,反思传闻“变异"的根本原因,最终得出了"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谤"的道理。这种"倒追式"演绎,经她现场同步指导、学生即兴创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环节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得到学生和听课教师的高度认可。归根结底,这不仅是教学素养、教学机智的支撑,也是落实课标、相信学生的教学理念的外显。在这个努力过程中,师生一起"跳一跳,摘桃子",实现了教学双方的自我超越。
评在适当,润物无声。正芳老师的课堂上,"评"明明随处可见,却又自然而然,杳无踪迹。她的评,与教如影随形,与学同气共声,偏偏不独立存在和显现,真的是"随教潜入学,润物细无声。"课堂上"评"的方式丰富,目的多样。先学后教环节,学生评学生的诵读,共同完善;自我翻译环节,学生评学生的理解,相互纠错;探究寓意环节,教师评学生的表述,以求精准;口语交际环节,教师评学生的语气,强调效果;编演剧本环节,学生点评学生的表演,二次创造;交流收获环节,学生点评教师的辛劳,展示成果……这些丰富多彩的“评”,将教学过程由自主推向自主、由高潮推向高潮,最终呈现出一个生动结泼、民主高效的活生生的课堂,将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学习历程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与解读者之间无障碍沟通、跨时空交流、用真诚对话的生命体验。
教到用时方恨少,学非亲历不知难。欣赏汪正芳老师《穿井得一人》课堂,深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言非虚。她留给我的,不仅有丰厚的学养、流畅的转换、精妙的设计、自然的点评,更有从容的心态、轻松的状态、谦逊的姿态,这一切,不仅是年华留给每一位忠诚于教育工作的追梦人的岁月颂歌,更是耕耘留给每一位忠情于教学改革的开拓者的青春礼赞。
因是,山人赞曰:正芳示范教学评,满堂师生绽笑容。冰冻三尺非一瞬,这样送教咱欢迎!
(2024年12月18日 ,于麻坪河畔)